57
第二天,清晨九點,分秒不差。
如同早已寫好的劇本,那個擁有數百萬粉絲的知名八卦賬號“娛樂圈顯微鏡”,準時發布了一篇長篇“深度扒皮”文章。標題聳動,配圖是幾張顧北早年拍戲時表情嚴肅、或者與工作人員交流時被抓拍的、略顯急躁的瞬間,經過刻意挑選和角度處理,顯得極不友好。
文章內容極儘渲染之能事,將顧北塑造成一個“演技十年如一日停滯不前”、“性格傲慢難以相處”、“仗著資曆打壓新人”的“戲霸”。裡麵列舉了數條“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的罪狀:在劇組強行改戲、對年輕演員呼來喝去、因個人情緒延誤拍攝進度等等。時間、地點模糊,人物匿名,但細節描繪得繪聲繪色,極具煽動性。
更毒辣的是,文章最後將顧北接演《黑夜裡的微光》的行為,直接定義為“形象破產後的無奈選擇”和“試圖通過扮慘賣苦來洗白博同情”,並隱晦地暗示,他之所以能拿到這個角色,可能動用了某些不為人知的關係,擠掉了其他更有實力的演員。
這篇文章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瞬間激起了滔天巨浪。
早就摩拳擦掌的林星辰粉絲和大量被引導的路人,如同找到了宣泄口,瘋狂地轉發、評論、辱罵。熱搜詞條顧北戲霸、顧北滾出娛樂圈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攀升,後麵都跟著一個刺眼的“爆”字。
“果然狗改不了吃屎!過氣了還這麼囂張!”
“怪不得推我們星辰,根本就是人品有問題!”
“還想靠文藝片翻身?做夢吧!抵製顧北一切作品!”
“請《黑夜裡的微光》劇組立刻換人!否則堅決抵製!”
“娛樂圈顯微鏡乾得漂亮!扒下他最後一塊遮羞布!”
各種不堪入目的汙言穢語充斥在顧北的微博評論區和個人超話。之前那些微弱的不同聲音,幾乎瞬間被淹沒。仿佛在一夜之間,顧北這個名字,已經成了娛樂圈人人喊打的存在。
趙強的電話幾乎要被打爆,有來自合作方的質詢,有來自所謂“朋友”的“關心”,更多的是媒體記者想要挖掘更多“內幕”。他按照蘇喆的指示,對所有來電統一回複:“清者自清,對於惡意誹謗,我們保留法律追究的權利。”這種官方且略顯無力的回應,在洶湧的輿論麵前,如同螳臂當車,反而被嘲諷為“垂死掙紮”。
與此同時,林星辰那邊則是一片“歡慶”的景象。林星辰本人心情極佳地在攝影棚拍攝著一組時尚大片,休息間隙,他看著手機上關於顧北的負麵熱搜,嘴角是掩飾不住的得意笑容。他的經紀團隊更是忙不迭地給幾個關係好的營銷號和大粉頭子發放“紅包”,鼓勵他們“加大力度”,務必讓顧北永無翻身之日。
“跟我鬥?”林星辰對著化妝鏡整理了一下發型,眼神輕蔑,“一個過氣的廢物,也配?”
風暴已然降臨,並且以摧枯拉朽之勢,似乎要將名為“顧北”的一切都徹底撕碎。
而處於這場輿論風暴最中心的蘇喆,此刻在哪裡?
他不在公寓裡焦躁地踱步,也不在公司的會議室裡與團隊爭吵對策。
他依舊在那家市郊的心理康複中心。
上午的團體活動時間,活動室裡正在進
行一項簡單的園藝治療——大家一起給盆栽植物換土。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腥氣和新葉的清新。
蘇喆挽著袖子,安靜地坐在一個小板凳上,專注地將營養土混入舊土中,動作細致而平穩。他的手機就放在旁邊的地上,屏幕偶爾會因為新消息的湧入而亮起,顯示著那些觸目驚心的熱搜標題和爆炸增長的未讀信息數量。
但他一眼都沒有看。
一個同樣在做園藝的、心思比較敏感的女誌願者,似乎從手機推送或者同伴的小聲議論中知道了些什麼,忍不住偷偷看了蘇喆幾眼,眼神裡帶著同情和好奇。
蘇喆感受到了她的目光,抬起頭,對她溫和地笑了笑,遞給她一包新的營養土:“這個土質比較鬆,適合那種喜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