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初時磨合,八牛犁竟漸行漸快,絲毫不顯費力。廣袤荒原轉眼化作良田,令人歎為觀止。
杜如晦緊盯著犁具,垂涎三尺。
"妙物啊!"
"有此神犁,大唐疆土能增幾何良田!"
"李小郎真教人歎服!"
李沐淡然擺手,蹲身檢查翻墾的土壤。這片渭水荒灘雖肥沃卻草根盤結,尋常開墾極為費力。八牛犁卻似神兵斬棘,犁過之處皆成沃土。
"效果尚可。"
"此犁算是成了。"
拂去掌中泥土,少年嘴角揚起滿意的弧度。這種組合式犁具的構想,本是來自遙遠的西洋之地。
廣袤的平原上,歐洲貴族創造出了由多匹駿馬牽引的複合犁具,便於開墾遼闊土地。
這與中原地區精雕細琢的耕作方式截然不同。後世廣泛應用的大型農業機械——深耕機和旋耕機等,都是由此演變而來。
李沐如今複原的八牛犁雖仍以耕牛為動力,卻已展現出幾分現代農業機械的恢宏氣勢。
"如今天下人口不過數千萬,尚有大量未開發之地,堪稱地廣人稀。"
"有了這八牛犁,大唐或許可以嘗試規模化農莊的耕作模式!"
"將百姓束縛在方寸之地,最是阻礙社會前進。"
憑借超越時代的眼光,李沐對傳統精耕細作並不推崇。農耕固然重要,但不應讓世代百姓終生困守田間。華夏兩千年王朝輪回而社會停滯,與此大有乾係。
李沐誌在引領大唐突破曆史循環,從小農經濟邁向工業文明。因此在建成高爐、獲得充足鋼鐵後,立即著手推行這項革新。
一旁的杜如晦聽得雲裡霧裡,困惑不已。
"郎君所言何為?什麼規模農莊,什麼社會發展......"
"老夫竟全然不解?"
這位飽學之士發現,自己數十年的學識積累,竟無法理解少年郎的話語,不禁黯然。
李沐淺笑,未作詳釋。
"這些虛言不必深究。"
"八牛犁的效用,杜公已親眼得見。其局限,想必也了然於胸?"
杜如晦微微頷首。以他的眼力,自然看出其中限製。
"此犁雖巧,卻需耗費大量精鋼打造,更須八頭健牛牽引,尋常農戶決計無力承擔。"
"恐怕唯有世家大族,或陛下的皇莊、朝廷的官田方可使用!"
世家大族田連阡陌,動輒坐擁萬頃良田。皇莊專供皇室用度,官田則屬朝廷稅源。現今大唐百廢待興,正需大力發展官田以掌控糧源。這八牛犁來得正是時候!
思及此,杜如晦目光愈發明亮,對李沐愈發敬重。
"郎君是要讓皇莊與官田用此神犁,廣辟荒野?"
"妙極!陛下聞之,定當龍顏大悅!"
言罷,杜如晦忽想起此行使命,整肅衣冠正色道:
"郎君創辦渭水鐵廠,進獻紅薯等物,功在社稷。"
"家主已稟明聖上。今陛下欲封郎君為侯,不知意下如何?"
李沐輕撫耳垂,疑為幻聽。
"封侯?"
"陛下要賜我侯爵之位?"
侯爵絕非等閒。古來多少能臣夙興夜寐,所求不過封侯拜相。這少年郎未曾麵聖,竟得此殊榮?
大唐的宮廷內,戚繼光的詩句被輕輕吟誦。
"但願海波平......"
杜如晦聽罷,眼中浮現深邃的思索。
"小郎君胸懷天下,期盼四海升平、萬民安樂啊!"
"好氣魄!"
眼下的唐王朝,遠未迎來真正的安寧。
門閥世家暗流湧動,邊境外敵頻頻侵擾,黎民飽受塗炭之苦。
這般時局,可謂暗潮洶湧,危機四伏。
李沐這"但願海波平"之句,被解讀為肅清內外禍患的壯誌,亦無不妥。
"封侯非吾願,但願海波平......"
杜如晦反複品味著這詩句,心中既震撼又歎服,更夾雜著幾分驚喜。
"小郎君,這詩可還有下文?"
"如此絕句,當不止這兩行。前文後續可否賜教?"
"這必是流芳百世的佳篇,還望小郎君不吝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