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年4月29日,倫敦碼頭籠罩在薄霧中,泰晤士河的水麵泛著鉛灰色的光澤。一艘艘戰艦整齊排列在碼頭邊,黑色的船身上,米字旗在晨風中獵獵作響。
海軍大臣站在碼頭最前端,他的軍裝筆挺,勳章在晨光中閃閃發亮。身旁站著幾位海軍軍官,個個神情肅穆。
"此次出航的編製和補給情況如何?"海軍大臣的聲音低沉而有力。
一位戴著三角帽的海軍上校立即上前一步,挺直腰板報告:"回稟大人,此次艦隊編製為:三級戰列艦十條,四級戰艦十五條,五級戰艦二十五條,共計五十條主力戰艦。補給船隊共一百艘,包括彈藥船、糧草船和醫療船。"
海軍大臣微微頷首,灰藍色的眼睛掃過排列整齊的艦隊。遠處,水手們正在往戰艦上搬運最後一批物資,號子聲此起彼伏。
"記住你們的使命。"海軍大臣的聲音突然提高,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維護大英帝國在印度洋、東南亞和澳洲的威名!國會已經授予你們開戰權!"
"為大英帝國而戰!"在場的所有海軍軍官們齊聲高呼。
碼頭上頓時爆發出一陣歡呼。水手們揮舞著帽子,甲板上的海軍士兵們湧到甲板上,挺直腰板,整齊地行注目禮。
遠處旗幟飄揚,一陣馬蹄聲由遠及近。碼頭入口處,一排華貴的馬車緩緩駛來。馬車前的騎兵護衛隊高舉著旗幟,紅色的旗幟上金色的獅子圖案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海軍大臣和軍官們立即整理軍裝,快步迎上前去。
第二輛的馬車車門打開,大英帝國的國王喬治三世緩步走下。他穿著華麗的軍裝,胸前掛滿了勳章,金色的假發梳得一絲不苟,麵容雖然因病略顯憔悴,但依然保持著君主的威嚴。
"陛下!"海軍大臣單膝跪地行禮。
喬治三世微微頷首,優雅地抬手示意眾人起身。他走到碼頭邊緣,望著那些即將遠航的戰艦,臉上浮現出滿意的笑容。
"願上帝保佑我英勇的海軍。"國王的聲音溫和卻堅定,"讓大英帝國的旗幟飄揚在每一片海域!"
"為國王陛下效忠!"軍官齊聲喊道。周圍軍艦上的海軍將士們再次高呼,聲音響徹泰晤士河上空。
喬治三世向海軍將士們揮手致意,金色的假發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有人向遠處揮動紅色的絲巾,觀禮台邊的樂隊此刻奏響了《天佑吾王》,激昂的旋律隨著河風飄向遠方。
海軍大臣看著國王登上馬車,轉頭對身旁的軍官低聲說道:"記住,這次遠征不僅關乎貿易航線,更關乎帝國在東方的霸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軍官肅然點頭:"大人放心,我們一定讓那些挑戰帝國權威的人知道厲害。"
隨著國王車隊的離去,碼頭上再次響起歡呼聲。五十條戰艦緩緩駛離碼頭,在泰晤士河上排成整齊的隊列,向著遙遠的印度洋、東南亞和澳洲進發。旗艦的桅杆上,一麵麵嶄新的米字旗在晨風中高高飄揚。
這一切都和以往的每一次出征,並無不同,隻是三級戰列艦的頂部掛著一麵高高飄揚的旗幟,旗幟上用金色的絲線繡著一句話:““英國期望每人皆恪儘職守”engandexpectstdohisduty)”
這是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前夕,英國海軍名將霍雷肖·納爾遜son)在旗艦“勝利號”上向艦隊發出的著名信號。當時英國艦隊正準備與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展開一場決定性的海戰,此信號極大地鼓舞了英軍士氣。
此戰過後,納爾遜帶著戰艦群發起決死衝擊直接衝入法國和西班牙的戰列艦集群,用最血腥的重炮對轟,在正麵打垮了敵人艦隊,一戰讓法蘭西失去二十年海權。
而他被火槍命中,臨死之前,納爾遜說道:““感謝上帝,我完成了我的使命。”thankgod,ihavedoneyduty.)”
特拉法爾加海戰,發生於1805年10月21日,在西班牙西南海域的特拉法爾加角。
這是一場改變世界曆史的海上戰役。
英國皇家海軍在霍雷肖·納爾遜將軍的指揮下,以27艘戰列艦對抗法西聯合艦隊的33艘戰艦,最終以無一艦損失的代價,擊潰對手,俘獲或摧毀18艘敵艦,徹底扭轉了全球戰略平衡。
這場戰役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更深遠地影響了19世紀乃至20世紀的世界秩序。
特拉法爾加海戰之前,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正計劃跨海入侵英國,而法西聯合艦隊則是這一戰略的關鍵——他們必須控製英吉利海峽,掩護拿破侖的陸軍登陸。然而,納爾遜的勝利徹底粉碎了這一計劃。戰後,法國和西班牙海軍幾乎喪失了挑戰英國的能力,英國皇家海軍從此牢牢掌控全球海洋,確保了“海上霸權即世界霸權”的戰略優勢和戰略理念。
英國得以繼續推行其“大陸均勢政策”,通過資助歐洲反法同盟,圍堵拿破侖,而不必擔心本土被入侵。更重要的是,英國的製海權使其能夠自由掌控全球貿易航線,保護其日益擴張的殖民帝國,為19世紀成為“日不落帝國”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
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之前,拿破侖是歐洲大陸的絕對主宰,他的軍隊橫掃德意誌、意大利和西班牙,幾乎無人能擋。然而,他始終無法跨越英吉利海峽擊敗英國——這個最大的經濟和海上對手。海戰的失敗意味著拿破侖永遠失去了從海上打擊英國的可能,被迫將戰略重心完全轉向歐洲大陸。
此後,拿破侖隻能依靠“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國家與英國貿易)來削弱英國經濟,但這一政策反而刺激了英國的海上貿易擴張,並促使俄國、葡萄牙等國暗中與英國往來。最終,拿破侖在1812年遠征俄羅斯失敗後迅速衰落,並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被徹底擊敗。可以說,特拉法爾加海戰是拿破侖帝國崩潰的關鍵轉折點。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勝利使英國成為全球海洋的唯一主宰者,這一優勢持續了整整一個世紀。英國海軍不僅保護了其本土安全,還確保了其殖民地的穩定,從印度到加拿大,從南非到澳大利亞,英國的勢力範圍得以不受挑戰地擴張。
更重要的是,這場戰役確立了“製海權決定全球戰略”的現代海權理論。
納爾遜在戰鬥中陣亡,但他的戰術創新如集中突破、兩路縱隊突擊敵陣中央)和臨終遺言“感謝上帝,我完成了我的使命”)成為英國海軍精神的象征。英國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樹立納爾遜紀念柱,作為帝國榮耀和海軍榮耀的象征。
更重要的是,特拉法爾加海戰讓世界認識到:誰控製海洋,誰就控製貿易;誰控製貿易,誰就控製財富;誰控製財富,誰就控製世界。這一邏輯在19世紀被英國完美實踐,並在20世紀繼續影響美國的海洋強國戰略。
這場戰役不僅是軍事史上的經典戰役,更是全球戰略格局的轉折點。
它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並確保了拿破侖的失敗,世界在那一刻開始走向“不列顛治世”。
現在的英國海軍,其士氣之高,軍事人才之盛,都處於曆史的最高峰,按照當時英國首相的話語:“請問,敵人在哪裡?”
按照計劃,從倫敦出發的英國風帆戰艦集群,需要7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抵達印度孟買。如果一切順利,最快可以在6個月內到達;但如果遭遇逆風、補給問題或惡劣海況,也可能拖延到9個月甚至更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以,英國戰艦最快將在十一月初抵達孟買,最遲將在1808年的一月抵達。
當然,牛野他們完全不知道英國人已經來了,五十條戰艦和一百艘武裝海船,龐大的戰鬥集群,跨越波濤滾滾的大西洋,繞道非洲的好望角,跨越茫茫的印度洋而來。
他們隻是購買了所有同樣口徑的大炮,此時一隊水手正在蘭芳國的沙灘上,朝著大海,一遍又一遍的試射。
每一次試射,會有一名會寫字的水手將數據記下,然後高聲喊道:“下一個目標”
於此同時,牛野他們組織人員開始翻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販賣的情報,英國海軍的迷霧正在一點點剝開,英格蘭海軍向他們展現出了,他們真正恐怖的實力。
於與此同時,英國商人愛德華正站在跟隨艦隊航行的商船甲板上,極目遠眺。他的目光穿越前方廣闊的海麵,落在了那無數的風帆上。這些風帆密密麻麻地交織在一起,仿佛遮天蔽日一般,給人一種震撼的視覺衝擊。
愛德華心中暗自思忖:“這支船隊可真是聰明啊!緊緊跟隨大戰艦群,不僅能夠確保自身的安全,還能節省下百分之二十的保護費用。既然如此,我是否也能去和他們商談一下運費的問題呢?”
想到這裡,愛德華的思緒不禁又飄回到了那個名叫“牛”的華人身上。他不禁好奇地想知道,那個小公司現在的狀況如何?是否已經倒閉了呢?也許,他應該親自去廣州府再找找他們。
然而,就在這時,愛德華突然想起了一個重要的細節。他記得“牛”曾經說過,他們每次都會前往果阿購買棉花。可糟糕的是,他竟然忘記了那艘船的名字!這可如何是好呢?
愛德華心急如焚,他連忙在腦海中搜索著關於那艘船的記憶。“我怎麼會把這麼重要的事情給忘了呢?”他懊惱地自言自語道。
突然,他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辦法。“對了,我可以去查一查我的本子!說不定上麵有記錄呢。”於是,愛德華匆匆忙忙地返回船艙,開始翻找起自己的本子來。
“廣福源號”,愛德華終於在皮箱的深處找到了幾年前的本子,紙片都已經發黃,可羽毛筆寫的字依然可見。
他發現中間還夾雜著“牛”畫的軸承圖畫,再次認真觀看,他突然就發現了不同,“上次根本沒有注意,這家夥居然寫的是英文,可比例尺卻用的是法國佬的公製,真的很奇怪,他怎麼什麼都懂,他真的沒有來過歐洲嗎?”
愛德華百思不得其解!
喜歡1800年之龍騰四海請大家收藏:()1800年之龍騰四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