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日,九條修複的海船,在細雨裡,離開東望城的碼頭向著東方航行。
姚大人站在細雨裡看著自己的家人,漸漸消失在雨霧之中。
轉身走進船艙,他看到兩個年輕人在指導老水兵看航海鐘,這是鐵礦港送來的六個剛畢業的小水手,現在分散在三條海船之上。
他們帶著三套六分儀和航海鐘,原本這些裝備是要給到三體貨船船隊的,但因為東望城要遠渡重洋,現在送來了這裡。
他直接走向那張少年們帶來的海圖,他這是第一次看到有經緯度標定的海圖,以前就是地圖,畫的還很抽象。
但這一張海圖,有點樣子了。
“我們到底要走多遠!”,姚大人突然問身邊的年輕人。
年輕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開始用尺子丈量地圖,然後拿筆計算,五分鐘後,“南美最大的城市是利馬,大約9,000到10,000海裡,如果換算成公裡,大約是16,600到18,500公裡。”
姚大人再次問道:“需要航行多久?”
少年繼續計算,“英國貨船,航速在4節到8節之間,如果按照6節平均航速,需要64天,但不可能不休息,加百分三十的時間應該合理,所以我們需要航行大約90天左右。”
“平均航速,按照七點五節計算吧!”,姚大人說道。
“船長,這不合理,我們不可能用7.5節的航速前進,不可能一直都是順風!”,少年說道,他有些急了。
結果,姚大人直接走到艦長位對著銅皮管喊道,“輪機長,你他娘人呢?”
“在,沒死呢?吼什麼吼?”
“給老子,打開兩個螺旋槳”
“曉得了!”
於是在少年驚喜的眼神中,船艙後邊噴出了煙霧,兩台小型發動機在嗡鳴,船速在慢慢提升。
姚耀祖笑著說,“能算了嘛?”
少年飛快的計算,最後給出的答案是:“七十五天,我們七十五天就能到利馬!”
姚耀祖很高興,他喜歡這少年,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你叫什麼名字?”
“肖萬裡!”,少年說道,“我老師給我起的,讓我航行萬裡!”
“好名字,肖萬裡,跟著我們乾,有銀子,更加有的是好玩的事情,好好乾!”,姚耀祖現在要留下這兩個人才,可不能回去就跑了。
九台海船成一字隊形,船頭破開雪白海浪,向著東方,向著太平洋的彼岸,一往無前。
1809年4月·廣州
道光九年的廣州四月,天候照例是嶺南慣有的脾性——乍暖還濕,陰晴無定。
晨起時,珠江水麵常浮著一層薄霧,如紗似縷,將十三行的夷館輪廓洇染得模糊不清。西關大屋的天井裡,青石板上昨夜積下的水漬映著天光,泛著微亮。老茶客們坐在騎樓下,就著粗陶碗裡的普洱,看簷角滴水串成珠簾,叮咚落入石臼。此時日頭偶從雲隙間漏下,照在十三行商館區的葡萄牙式山花牆上,將磚石的濕氣蒸騰成淡淡白霧。
未及晌午,南風驟起。來自南海的暖濕氣流裹著鹹腥氣息撲向城垣,將五仙門一帶的招幌吹得獵獵作響。巡撫衙門前的旗杆上,黃龍旗在漸強的風中鼓脹如帆,旗麵上的金龍紋樣時隱時現。西關繡坊的女工們不得不收攏晾曬的綢緞,那些素白絹帛經了潮氣,觸手微涼而綿軟。
午後往往驟變。先是雲層自虎門方向翻湧而來,灰黑如鐵,層層堆疊在光塔寺的尖頂之上。雷聲初起時悶在雲層深處,如同老黿在珠江底翻身,繼而滾過海珠石的礁岩,漸漸近逼城廂。雨點初落時尚疏,打在狀元坊的青瓦上叮咚有聲,俄而連成密織的銀簾,將高第街的麻石路麵打得水花四濺。西關大屋的趟櫳門被風雨拍打得吱呀作響,簷下銅鈴在風中亂顫,奏出淩亂的調子。
雨勢來得急,去得也快。待到申時末刻,雲隙間又透出霞光,將六榕寺花塔的鎏金塔刹照得通明。積水映著殘陽,將整條十三行街幻化成流動的金箔世界。夷館區的葡萄牙商人站在遮陽傘下,望著商館屋頂嫋嫋升起的炊煙,與本地買辦用夾雜著葡語和粵語的腔調討論著茶葉行情。
入夜後,濕氣沉澱在街巷裡。油紙傘收攏在騎樓廊柱邊,滴落的水珠在石板上敲出細密的節奏。海珠炮台的方向偶爾傳來夜巡更夫的梆子聲,混著珠江水拍打岸堤的聲響,在濕潤的空氣中緩緩散開。
牛野來到廣州,其實是要做一件事情,他要把在廣州府建立第一個科學人才隊伍,用最傻,最笨,卻最有效的方式,建立起一支支科研團隊。
人類最早的科學,不是誕生於某個哲人的頓悟,而是源於無數雙手在黑暗中的摸索與嘗試。那些被現代人視為"原始"的實驗,正是科學最初的搖籃。
遠古的篝火旁,我們的祖先並非憑空想象出如何生火。他們一次次摩擦木棍,記錄下不同木材組合產生的效果——有的木料組合摩擦生熱極慢,有的則能迅速產生火星;有的需要乾燥環境,有的在微濕條件下仍能點燃。這些看似簡單的嘗試,實則是人類最早的對比實驗。通過成百上千次的重複與觀察,數據在經驗中累積,規律在失敗中浮現,最終凝結為"鑽木取火"這一掌握自然力的科學認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時,進行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大型材料實驗。他們在不同季節、不同配比下混合石灰岩粉末與粘合劑,記錄每種配方下砂漿的凝固時間與強度。尼羅河泛濫季與旱季的施工差異,迫使他們總結出濕度對建築材料的精確影響。這些用金字塔磚石刻下的實驗記錄,雖無現代數學表達,卻已具備科學數據的雛形——通過係統觀察與測量,尋找變量間的穩定關係。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祭司,可能是最早的係統記錄天文數據的群體。他們年複一年地觀測天體運行,在泥板上刻下日月食發生的時間、行星位置的變化。這些看似占卜用途的記錄,實則是人類最早的定量天文實驗數據。當累積的數據足夠豐富時,規律自然顯現——他們逐漸總結出月相周期與農業時令的關係,甚至能預測某些天文現象的發生時間。這種從數據到規律的歸納過程,正是科學方法的核心。
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士,在追求長生不老的執念下,無意中進行了大量化學實驗。他們記錄不同礦物在高溫下的反應現象,比較各種草木灰的堿性強弱,觀察金屬在特定溶液中的變化。葛洪在《抱樸子》中詳細記載了硫化汞加熱分解為水銀和硫磺,再重新結合的實驗過程——這正是現代化學可逆反應概念的雛形。雖然裹挾著神秘主義色彩,但這些實驗積累的數據,最終催生了係統的煉金術理論,並為近代化學開辟了道路。
科學理論從不是憑空架構的空中樓閣,而是根植於無數實驗數據的沃土中生長出的理性之樹。從原始人打磨石器的手感記憶,到現代實驗室裡精密儀器的數字讀數,人類認知世界的本質從未改變:通過主動乾預自然過程的實驗,獲取可重複驗證的數據,再從這些數據的關聯與模式中,倒推出隱藏在現象背後的規律性認識。每一次實驗都是對未知的叩問,每一組數據都是通向真理的階梯,這正是科學最樸素也最強大的起源。
牛野準備在廣州府長期學習的學生中,分出一個又一個小組,每一天大約利用兩個時辰的課後時間,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包括:槍管的膛線應該有怎樣的旋轉幅度?炮管的膛線應該有怎樣的旋轉幅度?並配備工匠來進行製作,然後實施;還有通過無數次的實驗,找到最好的結果。
這樣的小組,分彆是:槍管彈線組、炮管彈線組、合金材料組、火藥實驗組、蒸汽機耐磨材料組、石油分離組、化學實驗組、工業母機組、標準件小組、工業流水線設計小組、醫學組。這些小組專門進行一個學科的研究——他們可以學習西洋和中華的科學,但必須自己去尋找答案:通過無數次實驗去獲取數據,再把這些數據整合起來,分析結果以總結公式。
比如,現在的槍管到底需要幾根彈線?他們眼下用的是四根,那如果是三根、五根、六根、七根彈線,分彆會呈現怎樣的效果?這些實驗可以通過穿透木板的厚度來進行計量和分析,最終為一根槍管找到最優解。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但這需要一群人經曆千百次的實驗,需要積累無數數據——這既需要時間,需要人力,更需要資金來養活這些研究者!
牛野的目標很明確:他要用工科實踐倒推理論,要用大量工科實驗數據,建立起中華的全新理科體係!
站在1809年的廣州媽祖水手學校的課堂裡,牛野心中其實已經不再有疑惑。
他凝視著窗外,遠處的河道繁忙異常,船隻來來往往,而他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抵擋即將到來的鴉片戰爭的炮火。
這個時代,列強的侵略已經如暴風雨般逼近,而他,一個來自現代的人,能否改變曆史的軌跡呢?牛野其實並不確定。
然而,他知道,即使麵對重重困難,他也要儘力而為。因為他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這個民族,為了那些還不自知的人們。
牛野抬頭看向下麵的少年,他們是如此青春,他能做的,就是為中華點亮一群舉著火把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