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一條戰列艦改變很多_1800年之龍騰四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1800年之龍騰四海 > 第51章 一條戰列艦改變很多

第51章 一條戰列艦改變很多(1 / 2)

1810年,是大英帝國在全球擴張的巔峰時期之一。這一年,歐洲大陸戰火紛飛,拿破侖的鐵騎橫掃歐陸,英國則憑借其強大的皇家海軍,牢牢掌控著全球海洋霸權,成為無可爭議的“海上之王”。

然而,即便是在這個海軍力量如日中天的年代,大英帝國的真正“戰列艦”數量,其實也並非無窮無儘。

1810年,英國皇家海軍有多少真正的戰列艦?

所謂“戰列艦ineofbatteship)”,指的是那些火力強大、裝甲厚重、設計用於在戰列線中與敵艦正麵交鋒的大型主力艦,通常是三層或兩層甲板,裝備60門至120門火炮不等,是當時海戰的絕對主力。

在1810年,英國皇家海軍擁有:

約100艘左右的“一線戰列艦”即真正的戰列艦,ineofbatteships),

三級戰列艦74炮左右):約60

二級戰列艦80~90炮):約20艘

一級戰列艦100炮以上,如著名的“勝利號”):約10艘左右

此外,還有大量的護衛艦frigate)、巡航艦、炮艦、運輸船等輔助艦艇,它們在偵察、通信、護航、襲擊商船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大規模艦隊決戰中,無法與戰列艦正麵抗衡。

也就是說,整個大英帝國,在全球範圍內真正能投入“戰列線決戰”、硬碰硬對抗敵國主力艦的,不過百艘上下。

而這百艘戰列艦,還要分散部署在全球各個戰略要地——從英吉利海峽到地中海,從西印度群島到北美殖民地,從非洲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遙遠而動蕩的南海與東亞海域。

印度洋與南海:大英帝國的“戰列艦真空區”

在1810年,儘管英國皇家海軍看似無敵,但在印度洋與南中國海即南海)這一戰略要衝區域,其真正的“戰列艦”部署卻極為有限。

原因很簡單:

歐洲是核心,本土與地中海優先;

北美與加勒比地區牽製了大量艦隊,尤其是與法國的衝突不斷;

西非、南美與東印度航線雖重要,但南海與印度洋東部,在當時尚屬“次級戰略區”,雖然日益重要,卻未得到最精銳兵力的集中配置。

因此,在1810年前後,整個印度洋與南中國海區域,英國真正部署的“一線戰列艦”總數,不過六條左右!

這六條戰列艦,通常是三級戰列艦74門炮左右)為主,它們被分散布置在:

印度洋航線如好望角至印度、錫蘭一線)

馬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

東印度公司控製下的港口如檳城、馬德拉斯、孟買)

南海周邊如澳門、廣州、新加坡附近海域)

它們承擔著:保護英國商船隊,威懾當地勢力如荷蘭、葡萄牙、清朝水師、馬來海盜等),攔截敵對國船隻如法國私掠船、美國商船、甚至清朝水師的意外衝突),為陸軍提供海上支援如在印度進行的多次戰爭)。

可以說,這六條戰列艦,就是大英帝國在遠東與印度洋的“海上支柱”,是維持其全球貿易霸權與軍事威懾力的核心力量之一。

損失一條三級戰列艦,對大英帝國意味著什麼?

那麼,當這樣一支精銳而稀缺的海上力量,在印度洋或南海上損失一艘三級戰列艦時,對於大英帝國而言,究竟意味著怎樣的震撼與打擊?

1.戰略層麵的震撼:信心與威懾的崩塌。在1810年,英國皇家海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懾。尤其是那標誌性的三層甲板、密布火炮的戰列艦,是海權與國力的象征。

而三級戰列艦74炮),是戰列線中的中堅力量,數量最多,性價比最高,是英國維持海上霸權的主力型號之一。

當這樣一艘戰列艦——尤其是在遠離本土、深入南海或印度洋的戰場上——被敵人擊沉、俘虜,或公然擊敗時,其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一艘船的損失。

它意味著:

“大英帝國的海軍,並非無敵。”

“在遠東,在印度洋,在那些他們以為可以隨意橫行的海域,他們的戰艦也會被擊沉。”

這種心理層麵的打擊,對於當時依賴“海軍威懾”維係殖民體係與貿易壟斷的英國而言,是戰略級的震撼。

2.戰術層麵的損失:兵力真空難以彌補

在印度洋與南海,英國總共就部署了六條戰列艦。

每一艘戰列艦都承擔著明確的巡邏、護航、威懾與作戰任務,它們不是“預備隊”,而是“前線兵力”。

損失一艘,意味著:

該區域的製海權可能瞬間傾斜

某些商船隊失去掩護,麵臨被劫掠風險

陸軍登陸作戰失去火力支援

對當地勢力如清朝水師、東南亞海盜、荷蘭殘餘力量等)的威懾力大打折扣

而且,戰列艦不是短期內能補充的。一艘74炮三級戰列艦,從建造到形成戰鬥力,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更彆提在戰爭期間英國船塢資源本就緊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政治與外交影響:殖民體係與盟友信心動搖

1810年,大英帝國雖強,卻並非沒有敵人。法國、西班牙、荷蘭、美國,甚至一些地區性強國如奧斯曼、波斯、莫臥兒殘餘勢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對英國構成挑戰。

而英國維持其全球霸權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過強大的海軍讓其他國家“不敢輕舉妄動”。

一旦在印度洋或南海這樣的“次要但重要”區域,一艘戰列艦被敵人公開擊敗甚至擊沉,其政治影響可能是連鎖性的:

殖民地總督與盟友會對英國海軍的保護能力產生懷疑

中立國如葡萄牙、丹麥商船)可能轉向中立甚至倒向敵方

反英勢力如東南亞海盜、清朝地方武裝)可能受到鼓舞,更加敢於挑戰英國權威。

在1810年那個風起雲湧的大航海時代,戰列艦不隻是木頭與鋼鐵的組合,而是大英帝國全球霸權的象征,是海權理論的實體化,是貿易安全的保障,是殖民體係的支柱。

而在遠離本土、兵力本就捉襟見肘的印度洋與南海上,六條戰列艦,就是大英帝國幾乎全部的“海上拳頭”。

損失其中一艘三級戰列艦——

不僅僅是一次戰術失敗,

不僅僅是一艘軍艦的沉沒,

而是對大英帝國全球威懾力的一次沉重打擊,

是對其“海上無敵”神話的一次公開質疑,


最新小说: 童話世界的玩具商人 華娛:計劃有變,我為頂流 要什麼江湖百美圖,我有兵器譜! 小鼻嘎芳齡五,隻愛乾飯加玩蠱 從三讓徐州開始輔佐劉備 重生八零:擠進首富榜 鳳凰展翅 福女種田忙,全家悔斷腸 表妹且慢 政府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