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四月初三,北京城籠罩在一片朦朧煙雨中。養心殿內,檀香嫋嫋,十八盞宮燈將金碧輝煌的大殿照得通明。嘉慶帝旻寧端坐於龍椅之上,眉頭緊鎖,手指無意識地輕叩著禦案。
"啟稟皇上,廣東巡撫蔣攸銛的折子到了。"軍機大臣曹振鏞躬身捧上一份黃綾包裹的奏折,聲音低沉而謹慎。
嘉慶帝接過奏折,緩緩展開。殿內溫度適宜,但他額頭上卻滲出細密的汗珠。奏折上詳細記載了南洋一帶一個名為"蘭芳共和國"的華人政權近日突然宣布改名為"中華國"的消息,以及當地華人群體對此事的反應。
"曹愛卿,你先說說看。"嘉慶帝將奏折放在案上,目光投向這位跟隨先帝多年的老臣。
曹振鏞撚了撚胡須,小心翼翼地說道:"回皇上,這蘭芳原是乾隆年間廣東嘉應州客家人羅芳伯在婆羅洲坤甸所建。起初不過是華人聚居之地,後來自立為國,已曆三十餘載。據廣東方麵密報,該政權近日突然宣布更名為"中華國",並鑄造印有"中華"字樣的銅錢,在當地華人中廣為流通。"
"中華國?"嘉慶帝冷笑一聲,"好大的膽子!他們何德何能,竟敢僭用我天朝上國的名號?"
站在一旁的直隸總督那彥成立刻附和道:"皇上聖明!這蘭芳國地處南洋,遠離天朝,向來是我大清子民在海外謀生之地。如今他們改名"中華國",分明是妄圖爭奪華夏正統,蠱惑人心!"
"臣以為,此事非同小可。"大學士王鼎上前一步,神情凝重,"據臣所知,蘭芳國雖偏居一隅,但近年來貿易興盛,華人聚集者不下百萬之眾。若任其以"中華"之名招搖,恐怕會對我大清在海外的威望造成影響,更可能引誘更多沿海百姓鋌而走險,私自出洋。"
嘉慶帝站起身來,在禦案前踱步。窗外雨聲漸大,打在琉璃瓦上發出清脆的聲響。他停下腳步,背對著群臣,聲音低沉而堅定:"朕最擔心的是,此例一開,他日海外諸國皆可效仿,以"中華"之名行割據之實,我大清顏麵何存?正統何在?"
"皇上聖慮深遠。"曹振鏞點頭稱是,"然臣以為,此事需從長計議。蘭芳國雖名曰"中華",實則不過彈丸之地,人口不過百萬,軍力更是微不足道。但他們以"中華"為名,確有爭奪華夏正統之嫌。"
"爭奪正統?"嘉慶帝轉過身來,銳利的目光掃過殿內,"他們憑什麼?就憑一個自封的名號?"
那彥成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臣以為蘭芳國改名"中華國",用心叵測。其一,是想借"中華"之名,吸引更多我大清子民前往南洋,擴大其勢力;其二,是想在我大清海疆之外,樹立一個"華人正統"的象征,與我大清分庭抗禮;其三,更是想通過這個名號,獲得西方列強的承認,從而獲得某種合法性。"
王鼎補充道:"那大人所言極是。更令人擔憂的是,蘭芳國地處東西方貿易要衝,近年來與英吉利、荷蘭等國商人往來密切。若他們以"中華"之名獲得西方認可,恐對我大清在海外的商貿利益造成衝擊。"
嘉慶帝冷哼一聲:"朕看他們是癡心妄想!我大清才是天命所歸的正統,他們區區一個海外華人政權,也敢妄稱"中華"?"
"皇上,"曹振鏞沉吟道,"臣建議從三個方麵應對:一是在經濟上限製與蘭芳國的貿易往來,不可買,亦不可賣;二是在政治上明確宣示我大清對"中華"名號的獨占權,可通過詔書或諭令形式昭告天下;三是在軍事上加強對南洋海域的巡邏,震懾宵小。"
"曹愛卿所言有理。"嘉慶帝點頭,"但朕擔心,若我們反應過於激烈,反倒顯得我大清心胸狹窄,連一個名號都容不下,讓天下人如何看待我朝?"
那彥成思索片刻,說道:"皇上聖明。臣建議采取"軟硬兼施"之策。表麵上,可對蘭芳國改名一事不予直接回應,避免授人以柄;暗地裡,則可通過廣東地方官員,對蘭芳國施加經濟壓力,全麵打壓其貿易。同時,可派遣密使前往南洋,向當地華人闡明大清立場,勸說他們勿被蘭芳國蠱惑。"
王鼎補充道:"臣還建議加強對沿海地區的管控,防止我大清子民被蘭芳國招募或引誘。可頒布諭令,重申海禁政策,嚴厲打擊私自出洋行為。"
嘉慶帝在殿內來回踱步,沉思良久。窗外雨勢漸歇,一縷陽光透過雲層,照進殿內。
"好!"嘉慶帝突然停下腳步,聲音堅定,"就依眾卿所議。曹愛卿,你擬一道諭旨,命廣東巡撫蔣攸銛暗中調查蘭芳國改名"中華國"的詳情,包括其政治製度、軍事力量、經濟狀況以及與西方列強的往來情況。"
"臣遵旨。"曹振鏞躬身領命。
"那彥成,"嘉慶帝轉向直隸總督,"你負責協調沿海各省,加強海防巡查,尤其要密切關注南洋方向的動向。若有可疑船隻或人員,立即上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臣領旨。"那彥成拱手應道。
"王鼎,"嘉慶帝最後看向大學士,"你負責草擬一份告示,以朕的名義向南洋華人闡明我大清對"中華"名號的立場,強調我大清才是真正的華夏正統,告誡他們勿被宵小蠱惑。但措辭要委婉,不可過於強硬,以免落下口實。"
"臣明白。"王鼎點頭應道,"臣會注意措辭,既表明立場,又不失我大清大國風範。"
嘉慶帝滿意地點點頭:"此事要做得隱秘,既要達到警告蘭芳國的目的,又不能讓外人看出我大清心胸狹窄,連一個名號都容不下。對外隻說是例行巡查和例行告示,明白嗎?"
三位大臣齊聲應道:"臣等明白!"
"還有,"嘉慶帝壓低聲音,"密切關注朝中輿論和民間反應。若有人借此機會妄議朝政或散布不利言論,立即查辦。"
"臣遵旨。"三位大臣再次躬身領命。
嘉慶帝走到窗前,望著雨後初晴的天空,若有所思。半晌,他轉過身來,聲音低沉而堅定:"蘭芳國改名"中華國"一事,看似小事,實則關乎我大清正統與顏麵。朕絕不容許任何人、任何勢力,挑戰我大清的天命正統!"
"皇上聖明!"三位大臣異口同聲。
嘉慶帝回到龍椅坐下,拿起朱筆,在一份奏折上批下"知道了"三個字,然後緩緩說道:"此事就按剛才所議辦理。記住,要做得隱蔽,要講究策略。既要讓蘭芳國知道我大清的態度,又不能讓天下人說我大清容不下一個名號。"
"臣等謹記聖訓!"三位大臣齊聲應道。
殿外,雨後的陽光灑在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養心殿內,一場關於正統與名號、權力與策略的暗流正在湧動。而遠在南洋的中華國,對此還一無所知。
三日後,廣東巡撫衙門。
蔣攸銛跪接聖旨後,立即召集心腹幕僚商議對策。"皇上對蘭芳國改名"中華國"一事極為重視,但要求我們暗中行事,不可打草驚蛇。"蔣攸銛麵色凝重地說道。
"大人,依卑職看,這蘭芳國改名"中華",分明是找死!"一位幕僚憤憤不平,"他們不過是南洋一隅的華人聚居地,也敢僭用我大清國號?"
另一位幕僚沉思道:"大人,此事恐怕沒那麼簡單。蘭芳國雖小,但近年聚集了不少我大清子民。若任其以"中華"之名發展,恐怕會影響我大清在海外的威望。"
蔣攸銛點點頭:"正是此理。皇上聖明,要求我們暗中調查其虛實。諸位,此事關係重大,需謹慎行事。我意分兩路:一路調查其政治軍事情況;另一路則聯絡當地華人,了解他們對"中華國"名號的真實看法。"
"大人高見!"眾幕僚齊聲應道。
與此同時,北京城內,一場更為隱秘的行動也在悄然展開。
軍機處內,曹振鏞正與幾位軍機章京商議細節。"皇上要求我們既表明立場,又不失大國風範。"曹振鏞低聲說道,"王大學士的告示草稿準備得如何了?"
一位章京答道:"回大人,王大學士正在修改,強調我大清才是真正的"中華"正統,同時告誡南洋華人勿被蠱惑,但措辭十分委婉。"
"很好。"曹振鏞點頭,"另外,派人密切監視沿海口岸,尤其是廣東、福建一帶,防止有人借機煽動民眾或私自出洋投奔蘭芳國。"
大清是一個極度內卷的帝國,從皇帝到官員,那無數層層疊疊的官僚,都隻看著滿清的內裡,都不屑抬頭看一眼西洋,更遑論一個小小的蘭芳國?
在這些人的心裡,一直有一個想法:“外邦皆蠻夷,大清甲天下”。
4月16日,廣州,城南。
一座看似普通的嶺南院落內,氣氛卻凝重得如同暴風雨前的低氣壓。這座院落外表平平無奇,但內裡卻彆有洞天——寬敞的廳堂內,檀木桌椅擺放整齊,牆上掛著南洋各地的地圖和航海圖,角落裡堆放著來自異國的香料、瓷器和珍奇物件。
陳老豆,作為馬祖軍的大掌櫃,作為廣州南洋貿易公司的幕後最大的老板之一。
此刻正端坐在主位上,眉頭緊鎖。他已然白發滿頭,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裡麵,依然有著精明與強悍。
廳堂兩側,七位管事神情憂慮地坐著。他們分彆是負責東南亞貿易的趙管事、管理蒸汽機廠的王鐵匠、掌管龍門吊廠的杜木匠、負責船廠的李船主、經營水泥廠的黃石生、執掌媽祖水手學校的林夫子,以及負責情報聯絡的吳七。
"諸位,"陳老豆環視眾人,聲音低沉,"今日召集大家來,是因為一件大事。相信你們都已看到,滿清朝廷突然下令,禁止我南洋貿易公司的所有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