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年年初,中華國共擁有人口八百萬,澳洲擁有四百萬,加裡曼丹島擁有三百萬,其他地方加起來擁有一百萬。
其中華人大約是五百萬,其他民族人口為三百萬左右,其中加裡曼丹島最多,擁有其他民族兩百萬人口。
最大的工業城市是鐵礦港,排名第二的是坤甸港,排名第三的是東望城,第四是巴達維亞。
其核心國土包括澳洲,加裡曼丹島和爪哇島。
澳大利亞大陸麵積約769萬平方公裡。
加裡曼丹島麵積約74.33萬平方公裡;
爪哇島麵積約13.88萬平方公裡。
總麵積為856.44萬平方公裡。
這麼大的麵積,隻有八百萬人口,
856.44萬平方公裡除以800萬人口,計算得出人均土地麵積約為1.07055平方公裡人。
換算成更常用的“畝”1平方公裡=1500畝),則約為1605.825畝人,人均土地麵積十分廣闊。
當然,澳洲的中部地區不適合耕種,而加裡曼丹島和爪哇島又處於熱帶,植物生長極其茂盛,開墾土地要拔出巨大的樹根,要填平沼澤,也非常麻煩。
但中華國擁有一件開荒了神器:履帶式拖拉機!
從1815年下半年開始,到1817年初,愛德華拖拉機廠共向中華國提供了超過750台蒸汽拖拉機。
這些拖拉機的耕種能力,遠超人加牛馬的耕種方式,他們一年能依靠不到四千人的使用和維護團隊,開墾150萬畝新的農田。
如果這4000人隻依靠馬和牛,一年能耕種的土地麵積,若畜力充足、土地條件好,最多接近5萬畝。
現在,各個城市都在組建拖拉機公司,這些公司的主要責任非常特彆,他們是麵向荒野的大軍,他們沿著大大小小的河流,不斷開墾荒地然後移交給新來的移民。
每開荒一百畝土地,交由移民家庭,政府會支付相應費用。
如果耕種的麵積超過移民接收的速度,那就交由城市的拖拉機隊管理,其作物收成將抵扣拖拉機使用費用,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補足。
對於新的移民家庭,開荒是最痛苦,也是最耗費人力且沒有產出的過程,但拖拉機隊橫掃而過,新的移民家庭接受的就是當年可以有收獲的土地,這比過去的移民家庭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在森林地帶、沿河地帶等全新土地的開墾中涉及拔樹根、推平地塊、填平沼澤等重體力作業),蒸汽拖拉機搭配相應農具,如推土機、鏟運機、根拔機等)的效率是人力的數百倍甚至上千倍。
鐵礦港有過統計,拖拉機拔樹根的效率差距超1000倍。
人力作業,依靠斧頭、撬棍等工具,1個壯勞力1天最多能清理12棵中等粗細直徑1020厘米)的樹根需挖開周圍土壤、斬斷須根、撬動主根,過程耗力且易受樹根深度影響),若遇直徑超30厘米的大樹根,1人1天可能僅能處理0.10.2棵。
換蒸汽拖拉機上來搞,配備一個定製的根拔機,1台1小時可清理1020棵中等樹根機械直接牽引或推挖,無需手動挖掘),按每天8小時作業算,1台蒸汽拖拉機1天可處理80160棵,是人力的8001600倍按人力1天1棵計);若遇大樹根,機械仍能1小時處理23棵,效率差距可達100200倍按人力1天0.1棵計)。
如果是推平地塊清理地表雜物:效率差距5001000倍。
人力用鋤頭、鐵鍬平整土地或清理石塊、灌木,1人1天最多平整0.10.2畝約66133平方米),且僅能處理淺表層雜物。
拖拉機作業:推土機1台1小時可平整12畝約6671334平方米),按8小時算每天可平整816畝,是人力的4001600倍按人力1天0.1畝計);若需清理密集灌木,機械通過推鏟1小時可完成1畝地清理,效率是人力的500倍以上。
最後就是填平沿河的沼澤地帶,效率差距也有300800倍。
人力作業需搬運土方、鋪墊碎石,1人1天最多搬運12立方米土方沼澤地泥濘,運輸難度大),1畝沼澤約667平方米,假設需填0.5米深)需333立方米土方,人力需166333人乾1天。
換拖拉機上來搞起,帶鏟頭的拖拉機1台1小時可搬運2050立方米土方,按8小時算每天搬運160400立方米,填平1畝沼澤僅需12天12台拖拉機),對比人力需166333人天),單台拖拉機效率是單個人力的300800倍按人力1天1立方米計)。
這就是為什麼李海潮和陳阿生兩個到目前不願意對外出售蒸汽拖拉機的原因。
這兩個貨已經商量好,先至少搞一萬台蒸汽拖拉機在本土!按照現在估算,和拖拉機廠的擴產速度,大約還需要五年才能對外銷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兩個家夥已經讓人計算過,1萬台蒸汽拖拉機一年的開墾的麵積,三班倒,最多能乾到3000萬畝。
3000萬畝土地一年產的糧食,在常規種植條件下,若以主糧小麥、水稻)為主,能養活約2000萬4000萬人;若以粗糧為主,約1500萬3000萬人,大致相當於19世紀末一個中等人口國家如當時的奧匈帝國局部區域或中國較大省份)的人口規模。
注意,這兩貨說的是新開墾的土地,並沒有包括已經移交給農戶的土地。
是的,他們兩個規劃的是,集中拖拉機進行瘋狂的開荒,解決農業中最消耗人力且沒有產出的環節。
開荒以後,讓老百姓飼養大牲畜,依然依靠人力和畜力來維護已經開墾出來的土地。
他們也問過老農戶,一個五口之家維護100畝土地,通常需要36頭大牲畜以牛為主更經濟),其中34頭為基礎配置,若需應對農時緊張或多環節作業,可增至56頭。
所以,中華國建立了耕牛和馬匹保護法,任何耕牛和馬匹都會登記,不允許輕易殺害。
他們從南美洲引進大量牛羊,其中小牛會交給農戶從小就跟著中華耕牛一起勞作和配種,慢慢馴化這些牛種。
同時,也將牛羊在澳洲草原大量飼養,來提供肉類產品。
同時,中國農戶也會在自己的村莊裡養豬,澳洲政府鼓勵農村養豬,每年甚至會提供三對小豬仔給到新來的移民村落。
所有移民家庭,其一百畝土地中必須有一半需要耕種半主糧作物。
這類作物生長快、不擇地,能在主糧成熟前填補口糧缺口:
馬鈴薯土豆),生長周期僅34個月,耐旱耐貧瘠,塊莖可直接煮食、磨粉,畝產高畝產通常20003000斤),且能在坡地、薄土種植,是“應急口糧”的首選。
甘薯紅薯):扡插即可成活,生長周期45個月,藤蔓和塊根都能吃塊根蒸煮、藤蔓嫩葉當蔬菜),耐濕熱也耐輕度乾旱,適合新手種植。
玉米:雖算糧食,但可“糧飼兼用”,生長周期36個月早熟品種3個月),嫩玉米可煮食,成熟後脫粒磨粉或做乾糧,秸稈還能喂牲畜,適應性極強。
特彆是後麵兩種作物,紅薯和玉米,如果農戶產量太大,政府會統一收購,用於大型牲畜養殖。
按照西海城的統計數據,100畝土地的糧食總產量1816年澳洲西海城數據),就這個城市喜歡瘋狂的統計農業數據,這裡的城市老大,他一生的夢想就是做一個超級農民!
這裡一個五口之家,擁有一百畝土地,其中50畝種植主糧水稻小麥,傳統種植)
如果,全種植水稻,用傳統品種,秈稻老品種,畝產300400斤脫粒後精糧),取中間值350斤畝,50畝總產量約1.75萬斤。
如果種植小麥,傳統冬小麥畝產約200300斤,取250斤畝,50畝總產量約1.25萬斤。
如果農戶按照30畝水稻+20畝小麥混種,總產量約1.55萬斤。
澳洲的老百姓大多都是兩種糧食混種,用來調配自家的口味。
然後,他們的50畝雜糧紅薯、土豆、玉米)
紅薯在1816年已經種植多年,但傳統種植下鮮薯畝產約20003000斤,中間值取2500斤畝,15畝總產量約3.75萬斤鮮重,折算主糧:10斤鮮紅薯≈1斤主糧,約合3750斤)。
土豆是歐洲傳入後品種改良有限,鮮薯畝產約10001500斤,取1200斤畝,15畝總產量約1.8萬斤鮮重,折算主糧:5斤鮮土豆≈1斤主糧,約合3600斤)。
玉米是南美的傳統老品種如硬粒玉米)畝產約200300斤籽粒),取250斤畝,20畝總產量約0.5萬斤可直接作糧食)。
雜糧折算後主糧總量:3750+3600+5000=1.235萬斤。
總產彙總:主糧1.5萬斤+雜糧折算1.235萬斤=約2.735萬斤按主糧折算)
那麼,5口之家的年消耗量1816年生活水平)
當時人均口糧需求更高無其他副食補充,糧食是主要熱量來源):
成年人每天需1.52斤主糧或等量雜糧),兒童老人每天需11.2斤,按5口之家2大2小1老)平均每人每天1.3斤算,全年消耗:5人x1.3斤天x365天≈2372斤約0.237萬斤)。
1816年中等年景下,這個五口之家總收成約2.735萬斤主糧當量,年消耗約0.237萬斤,餘糧約2.5萬斤,足夠應對次年種植、災年儲備,還能出售換物資;若遇災年,餘量驟減但仍可自保,整體符合當時“靠天吃飯,中等戶略有盈餘”的農業常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澳洲的移民家庭,在那個時代居然可以一日三餐,簡直就是奇跡!
餘糧多了,卻沒有大量的糧食儲存設備,於是糧食加工業紅薯粉,土豆粉,玉米澱粉)和家養大牲口慢慢成為澳洲的兩個重要的農業產業。
澳洲的整體經濟,由於拖拉機開荒,讓移民在第一年依靠種植雖然產量不高,可完全能解決家庭口糧問題和略微有盈餘用於小動物飼養,例如雞和小兔子)就能完全自給自足,現在開始進入全麵正向循環。
老百姓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可政府卻在1817年遇到了錢荒,因為陳阿生和李海潮決定購買阿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