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可以想象嗎?這群貨能在海上吃魚肉小火鍋,還能燙小青菜,不要太爽!
那銅火鍋也很特彆,很深,要用長筷子送進去燙青菜。
到現在,牛野也終於知道為什麼外國佬吃魚要澆上檸檬汁!因為檸檬可以在船上放很久,用檸檬可以補充維生素,而且西洋船員也窮,檸檬便宜,他們在用檸檬蓋住魚的腥味。
怎麼說?像是我們用薑和蔥去腥一樣!總之,這就是西方的吃魚方式的來源!
牛野他們大多數吃的其實是鹹魚,新鮮海魚可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大海也很有意思,大海大多數地方其實是沒有魚群的,千萬不要認為你扔個網就能撈上魚來
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麵的七成有餘,浩瀚無垠,一望無際。然而,這片蔚藍的世界裡,魚群密集之處卻如沙漠中的綠洲,寥寥可數。
魚群聚集之地,首推寒暖流交彙之所。冷暖水相遇,如兩軍對壘,激起無數漩渦與上升流,將深海的營養物質裹挾至表層。浮遊生物遂如春草般瘋長,小魚小蝦得以飽食,大魚便追蹤而至。紐芬蘭大淺灘便是這般所在,每逢春夏,鱈魚群集,漁船如蟻附膻。
其次是大陸架邊緣。此處海水不深不淺,陽光能透入,又兼有陸地徑流帶來的豐富養分。珊瑚礁更是一等一的魚群樂園,雖隻占海洋麵積不足千分之一,卻養育著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五顏六色的魚兒穿梭其間,儼然一座流動的水下花園。
再者是上升流區域。秘魯寒流沿岸,冷水上湧,帶來磷酸鹽與硝酸鹽,滋養出世界著名的秘魯漁場。魚群在此繁殖生長,形成龐大的食物鏈,連海鳥也成群結隊而來。
大河奔流入海,與浩瀚的海洋相遇,在交界處形成一片獨特的海域。這裡既是淡水與鹹水的交融之所,也是營養物質與能量的彙聚之地,往往孕育出豐饒的漁場。
當湍急的河水衝入平緩的海域,攜帶的泥沙與有機質在河口擴散。這些來自陸地的"饋贈"富含氮、磷等營養元素,為浮遊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養料。浮遊植物迅速繁殖,形成巨大的"海上草原",進而支撐起整個食物鏈的基礎。小魚小蝦以浮遊生物為食,大魚又追逐小魚而來,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生態係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河口、長江口、密西西比河口、恒河口等世界著名河口,無不因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而成為天然漁場。以中國最大的河口漁場——舟山漁場為例,長江攜帶的巨量泥沙與台灣暖流、黃海冷水團在此交彙,形成了獨特的"混合水團",造就了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盛況。
河海交彙處還形成了特殊的生態環境。鹽度的梯度變化創造了多樣的微環境,既有適應淡水的物種,也有偏愛鹹水的生物,更有能在鹹淡水間自由切換的"兩棲"物種。這種生態位的多樣性,進一步增加了生物的豐富程度。
而大洋深處,廣袤無垠的中部海盆,除了偶爾遊過的孤獨巨獸,幾乎是一片水下荒漠。那裡既無庇護之所,亦乏食物來源,魚群自然避而遠之。
海洋雖大,魚群的樂土卻不多。正如陸地上肥沃的平原總是有限,深藍世界中的生命綠洲,同樣並不多。
有沒有感覺出來?漁場是不是很像牧場,草原很大,可水草豐美的草原其實很少。
這兩個文明在生存環境上,其實差異並不大,最早的海洋文明搶奪的都是漁場的聚集地。
如何判斷文明的是否是海洋文明,那很簡單,你看他們的首都離大海有多遠,文明其實的聚集地,少於一百公裡的都是海洋文明!
大陸文明往往會遠離海岸,因為強盜往往會從大海過來,他們劫掠完就會很快從大海離開。
你看著和遊牧文明是不是又很像?
這兩種文明在骨子裡其實是相通的!
你可能會覺得,怎麼可以把野蠻的遊牧文明和發達的海洋文明對比?
我想說,曾經的遊牧文明在漫長到底歲月裡死死地壓製著海洋文明!
從東方向西方遷移的任何一個東方遊牧民族,都能橫掃那些海洋文明,例如匈奴的西征,例如突厥人的西進,例如蒙古人的西征。
這一波波遊牧民族隔著數百年,隻要推一波過去,海洋文明立刻歇菜!
除了第三波的蒙古,前兩波都是被漢人揍得活不下去才跑路的,可一群流浪的遊牧文明,一到了西方立刻變身為奧特曼,戰馬奔騰,彎弓射箭,橫掃一切。
從有人類的曆史而言,如果文明真的有等級,漢人的文明絕對是最恐怖的存在。
在東方混不下去的文明隻要向西走,那就是一個大bug!
大月氏,建立了貴霜帝國統治中亞和印度北部,曾經和漢,安息和羅馬,並稱世界四強!
羅馬人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若是沒有靠陰謀搞死阿提拉,匈奴人會把羅馬滅國!
突厥人直接搞出了一個奧斯曼帝國,從亞洲打到歐洲,直接搞死最後的羅馬。
在整個人類五千年曆史上來看,東亞是地獄級難度,中亞是國王級難度,而歐洲是。。。菜鳥級難度。
如果,馬其頓的曆史是真的,那麼他們一次能出動最大的軍隊人數大約在四萬人,然後這四萬人能夠橫掃地中海和中亞!
馬其頓時代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1世紀)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十倍於馬其頓。
馬其頓帝國公元前336年公元前323年)處於中國戰國中後期至秦朝初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呈現“常備軍有限、動員兵力龐大”的特點,核心是征兵製下的全民動員與戰略要地的集中投入。
戰國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221年):諸侯國之間的“十萬級”常規戰爭那是常態!
戰國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均實行普遍征兵製,各國可動員的兵力多為20萬50萬如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常備軍約10萬,戰時可動員至30萬50萬;楚國在滅越國後,兵力達60萬以上)。
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為爭奪上黨地區展開決戰,秦昭襄王征調河內地區15歲以上男丁約60萬),趙國亦動員45萬兵力,雙方合計超100萬此為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但實際參戰兵力可能因後勤限製略少)。
邯鄲之戰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聯合魏國、楚國救援,三國總兵力約50萬60萬。
秦滅楚之戰公元前224年公元前223年):秦國派王翦率60萬大軍占秦國總人口的110),楚國亦動員40萬兵力,最終秦軍獲勝。
這些戰役的兵力規模雖大,但實際投入一線作戰的兵力約為總數的1312如長平之戰中,秦軍實際參戰兵力約30萬40萬,趙軍約20萬30萬),其餘為後勤、民夫等輔助人員。
秦朝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製與軍功爵製,進一步強化了對人口的動員能力。秦始皇時期,秦國總人口約2000萬3000萬,理論上可動員100萬150萬兵力占人口的57),但實際用於對外戰爭的兵力多為30萬50萬如北擊匈奴的“蒙恬軍團”約30萬,南征百越的“任囂、趙佗軍團”約50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北擊匈奴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含步兵、騎兵、車兵),擊敗匈奴,收複河套地區,並修築長城。
南征百越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50萬大軍含中原士兵與南越降卒),征服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
與馬其頓帝國以馬其頓方陣為核心,單次戰役兵力約4萬左右)相比,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十倍於馬其頓,單次戰役可達數十萬至百萬。
這是一個難度級彆嗎?
可惜,大漢以後,漢文明在科技和對外擴張上,整個文明都睡著了!
儒家對於秦始皇和漢武帝的評價都不高,這兩位帝王代表著外向,代表著開疆拓土,代表著剛強!
而儒家的學說,在貶低這兩個帝王,他們更趨向於文景之治。
這個文明如果換一個學說,無論是法家,墨家,兵家,哪怕是陰陽家的學說,國運都將不同!
漢武帝這個強悍的帝王,卻選擇了一個會在後世不怎麼待見他的學說,這真的有意思!
牛野其實根本就沒有讀過什麼儒家的學說,他在做的,其實是用墨家比如《天工開物》和兵家比如《紀效新書》的學說來改變整個文明的根骨。
三字經講的其實有儒家,可後麵兩本那就是另外兩種對待世界的不同看法。
牛野帶著這群貨,一路罵罵咧咧,終於在八月下旬抵達了加勒比海,可牛野他們傻眼了!
這世界上,牛野覺得自己挺無恥了,可當他看到美國國旗時,他覺得自己簡直就是高尚。
是的,美國佬動手了!擁有一千萬人口,慢慢開始擁有製造業的美國,他們的門羅總統在一個月前下達了對英國宣戰的命令。
美國人在加勒比海大打出手,搶占了英國佬的全部海外殖民地還兵進加拿大,開始搶奪加拿大的領土。
加拿大以前有英國佬撐腰,現在完全無法獲得英國支援,他們在苦苦支撐。
牛野看著那群美國佬破口大罵,可現在他還沒想過和美國佬開戰,
這貨隻能挑那些屁眼大的,東加勒比海向風群島東北部,其附近群島,如馬提尼克、瓜德羅普、聖盧西亞、安提瓜等。
跑了四十五天,打下一群屁眼大的小島,把第二艦隊氣個半死,從此第二艦隊對於美國佬,就埋下了“恨意”。
他們總有一種荒謬的感覺,感覺美國佬不是搶了英國佬,而是“搶了”第二艦隊的大生意!
牛野在這些海島上都留下一百駐軍和幾門大炮,另外在多米尼克修建了一個一個小船廠維修留下來的五條複仇者級戰艦和五條三體運輸艦。
大部隊在八月底再次兩手空空的返回開普敦,一群傻子白跑一趟。
回去的燈語變了,一路都在罵美國佬“無恥”,他們從不檢討自己。
喜歡1800年之龍騰四海請大家收藏:()1800年之龍騰四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