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三田這貨,在朔州會戰和太原會戰裡表現優異,全連記一等功一次。
鄭一娘直接提拔邱三田為營長,同時其所在營,被正式劃分為中華國北方軍團,軍團特彆給予了稱號“疾風”,
鄭一娘給予疾風營稱號的同時,也為疾風營定下了裝備標準,他們是北方軍團第一支快速騎行陸軍部隊。
這個營共兩千人,人手兩匹戰馬。不同於衝鋒騎兵,他們的馬匹是清一色的蒙古馬,其主要作用是長距離大跨度快速移動,戰士本身依然是步兵,而不是騎兵。
疾風營擁有六個連隊,其中前五個連隊都是騎馬步兵,第六個連隊是馬車連共有四馬大車160輛,9540大炮十門。
一百六十輛大車提供的一百六十噸運力,再加上蒙古馬本身不挑食的本事,能保證疾風營一次補給,就能獨立作戰一個月時間。
擁有大炮的疾風營,其部隊的平均移動速度大約是每天70裡,他們快於步兵的40裡,少於輕騎兵部隊的100裡。其行動速度,介乎於步兵和騎兵中間。
7月中旬,北方軍團總部,臨時司令員鄭一娘向駐紮在太原府的疾風營下達了命令。
1820年7月15日,太原府的天空陰雲密布。疾風營大營內,邱三田將軍正與副將趙鐵柱研究地圖,忽然一名電報傳令兵渾身濕透地衝進營帳:"報!北方軍團總部急電!俄羅斯三萬步兵已在東北邊疆發動進攻,黑龍江將軍府告急!"
邱三田猛地站起身,一把抓過電報。北方軍團總司令鄭一娘的命令赫然在目:"著疾風營即刻整軍,以每日七十裡之速馳援黑龍江將軍府!務必在俄軍突破防線前抵達!"
"每人兩匹蒙古馬,160輛駟馬大車,160噸物資。"邱三田快速盤算著,"立刻去找軍需官,籌備足夠一個月糧草用度。傳我命令,擊鼓聚將,全營立即備戰!"
校場之上,兩千疾風營將士正在給戰馬套鞍。每名士兵配備兩匹精選的蒙古馬:一匹用於騎行,一匹專門馱運物資。營後,160輛駟馬大車整齊排列,大車是四輪馬車,每輛由四匹健馬拉動,車上滿載糧食、彈藥和醫療用品。
"大人,按地圖測算。"一連長郝富貴展開軍用地圖,"太原到黑龍江將軍府,走直隸、熱河、盛京一線,最近距離約1690裡。"
邱三田手指沿著路線劃過:"每日七十裡,理論上需要24天。但實際行軍要留有餘地,按25天計算。"
"將軍,"馬車炮兵連連長劉得貴指著地圖上標注的山川河流,"從太原到直隸邊境約500裡,多是平原;直隸到熱河約400裡,地勢漸高;熱河到盛京300裡,山路較多;最後盛京到黑龍江690裡,多為平原。"
"軍令如山!"十八歲的邱三田,橫眉一挑,一巴掌拍在長桌之上,"前7天奔襲500裡到直隸邊境,中間9天400裡過熱河,最後9天790裡直達黑龍江!立刻發電報告訴朔州,我們中途隻在山海關補給一次,讓他們準備糧草,備用馬匹和馬車配件"
1820年7月16日黎明,太原府東門外。
"全營將士聽令!"邱三田的聲音在晨霧中格外清晰,"俄羅斯三萬大軍壓境,我疾風營要以每日七十裡速度,二十五日內抵達黑龍江!每人雙馬輪換,大車輜重保障一月給養,務必趕在俄軍突破防線前抵達!"
"吼——!"兩千將士齊聲怒吼,戰馬嘶鳴,車輪滾滾。
晨光細雨中,疾風營啟程。
七月炎風過晉陽,兩千鐵騎赴邊疆。雙駒並轡踏塵去,百輛輜車載糧忙。將軍令下如雷震,"七日疾行五百裡!",太行疊嶂雲腳下,鐵蹄聲撼雨蒼茫。
1820年7月18日,疾風營行至太行山麓。
邱三田站在山崖上眺望,隻見原本清晰的官道已被烏雲籠罩。他攥緊望遠鏡,對身旁的趙鐵柱道:"氣象不對,怕是要有大雨。"
話音剛落,遠處天空驟然陰沉,鉛灰色的雲層如同潑墨般迅速蔓延。郝富貴嗅了嗅空氣:"營長,是雨前特有的土腥味,接著會下大雨。"
"傳令!全營加速通過山嶺!"邱三田厲聲下令,"天黑前必須翻過這道山梁!"
午後時分,豆大的雨點突然砸落。
起初隻是零星幾滴,轉眼便化作傾盆大雨。雨水順著山勢奔流而下,很快在山路上彙成湍急的水流。疾風營的兩千將士在大雨中艱難前行,蒙古馬的馬蹄不斷打滑,駟馬大車的車輪陷入泥濘。
"將軍!第三中隊陷進泥坑了!"斥候冒雨跑來報告。
邱三田一夾馬腹,衝到隊伍最前方。隻見三輛大車深陷泥潭,十六匹馬拚命掙紮卻越陷越深。他當機立斷:"卸貨!輕裝前進!"
"遵命!"劉得貴立即指揮士兵將大車上的物資轉移到其他車輛上。蒙古馬的主人迅速解下備用馬鞍,將兩匹馬並為一組,合力拉拽陷住的車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雨越下越大,能見度不足十丈。山道上的碎石被雨水衝刷得滑溜無比,不時有戰馬失蹄打滑。邱三田拔出佩刀,砍斷一截攔路的樹枝:"改道!走山脊線!"
"傳令!全營改走山脊!"邱三田的聲音穿透雨幕,"雙馬並行,互相牽引!大車編隊收緊,防止走散!"
蒙古馬在雨中展現出驚人的適應性。它們低著頭,繃緊肌肉,在濕滑的山路上穩穩前行。士兵們一手緊拉韁繩,一手扶著鞍韉,時不時還要幫助推搡陷入泥濘的大車。
最艱難的是第六馬車和炮兵連隊。他們負責押運最重的一百六十輛大車,
"一二!一二!"士兵們喊著號子,十人一組合力推車。雨水混著汗水從他們臉上滾落,蒙古馬噴著白氣,在雨中發出低沉的嘶鳴。
黃昏時分,隊伍來到一處懸崖隘口。
"報!前方道路被山洪衝毀!"斥候喘著粗氣回報。
邱三田策馬上前查看,隻見原本的盤山道被湍急的山洪衝斷了五米,另一側就是數十丈深的懸崖。
"搭橋!"邱三田當機立斷,"砍木頭搭建過去,用馬車車廂板做橋麵!"
士兵們迅速行動起來。他們砍下山間的大樹,拆下車廂木板,用繩索捆綁固定,搭建出一座簡易的木橋。蒙古馬在雨中不安地踏著蹄子,但訓練有素的騎手們牢牢控製著它們。
"第一中隊先過!"邱三田指揮道,"每人牽馬,輕裝通過!"
最驚險的時刻來臨。當駟馬大車來到時,木橋承受第一輛大車的重量時,木板發出可怕的吱嘎聲。邱三田親自站在橋頭指揮:"慢慢來!如果大車太重就卸貨,分開兩車運過木橋"
經過兩個時辰的緊張搶修,全營終於在深夜時分全部通過險峰。此時,雨勢稍歇,但山路上滿是泥濘和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