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七月末,蓬萊城郊的一片開闊地前,數十麵紅旗在風中獵獵作響,百餘民團士兵手持鐵鍬站成整齊的隊列,周圍圍滿了聞訊趕來的百姓——今日是登萊軍工坊破土動工的日子,王巢要在這裡建起登萊第一個規模化、標準化的軍工生產基地,為後續抵禦後金、擴充軍力打下根基。
這片選址是王巢親自選定的:北靠渤海,便於從海貿船隊接收硫磺、銅礦等原料;南接蓬萊城,能快速調配民力與物資;西側有一條小河,可提供生產所需的水源,且遠離居民區,避免軍工生產的噪音與危險影響百姓生活。早在半個月前,民團士兵就已完成場地平整,用白灰在地上畫出了軍工坊的大致輪廓——總麵積約百畝,分為鍛造區、組裝區、原料倉庫、成品倉庫、工匠生活區五個部分,布局清晰,功能明確。
辰時三刻,王巢身著青色常服,在沈文、李虎、軍工坊總管陳鐵原登州鐵匠鋪掌櫃,因技藝精湛被王巢提拔)的陪同下走到場地中央。百姓們瞬間安靜下來,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他,眼神裡滿是好奇與期待——此前王巢推行均田減賦、改良糧種,已讓百姓們嘗到了甜頭,如今要建“軍工坊”,雖不知具體用途,但大家都相信,這定是能讓登萊更強盛的好事。
“諸位鄉親,”王巢的聲音洪亮,傳遍整個場地,“今日咱們破土動工的,是登萊軍工坊。這工坊建成後,要打造盔甲、兵器,為咱們登萊的士兵提供更好的裝備,讓他們能更有力地抵禦後金、保護家園!”
百姓們聞言,立刻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有人高聲喊道:“王大人英明!有好裝備,士兵們就能打勝仗,咱們就能安穩過日子了!”
王巢笑著點頭,繼續說道:“軍工坊需要大量工匠,凡是會打鐵、鑄銅、木工的鄉親,都可以來工坊做工,每月給二兩白銀工錢,管吃管住,家人還能優先分田!”
這話一出,人群中立刻炸開了鍋——二兩白銀的月餉,比普通鐵匠鋪的工錢高了一倍還多,還有管吃管住、優先分田的福利,誰不心動?不少原本隻是來看熱鬨的工匠,當即就想報名,陳鐵連忙上前,高聲說道:“大夥兒彆急!工坊門口設了報名點,今日起開始招募,想報名的鄉親,等下可以去登記,咱們會一一查驗技藝,擇優錄用!”
安撫好百姓,王巢走到早已準備好的奠基石前——這塊奠基石是用青石打造的,上麵刻著“登萊軍工坊”五個大字,落款是“崇禎六年七月”。他拿起一把鐵鍬,鏟起一抔土,灑在奠基石旁,高聲說道:“登萊軍工坊,破土動工!”
“動工!動工!”士兵與百姓們齊聲呐喊,百餘士兵手持鐵鍬,開始挖第一方土,百姓們也紛紛上前幫忙,有的遞水,有的遞毛巾,場地裡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沈文走到王巢身邊,低聲彙報道:“公子,按您的要求,從係統兌換的基礎機床車床、銑床各十台)已通過‘南洋商隊’的名義運到港口,今晚就能秘密運到工坊;燧發槍、火炮的圖紙也已打印出來,交給陳鐵了。另外,咱們之前在登萊各州縣張貼的招募告示,已有八百多名工匠報名,加上今日現場報名的,預計能招到一千人左右。”
王巢點點頭,目光落在場地西側——那裡將建成鍛造區,是未來打造兵器的核心區域。“機床要儘快安裝調試,派民團士兵日夜看守,絕不能出任何差錯。工匠招募要嚴格把關,尤其是鐵匠與銅匠,必須技藝過硬,還要查清楚身家背景,防止有奸細混入。”
“屬下明白!”沈文躬身應道,立刻去安排相關事宜。
接下來的日子裡,軍工坊的建設進度飛快——民團士兵與招募的民夫們分工合作,有的搭建廠房,有的挖掘地基,有的搬運材料;陳鐵則帶著幾名心腹工匠,在臨時搭建的棚子裡研究燧發槍與火炮圖紙,為後續生產做準備。王巢幾乎每天都會來工坊查看進度,有時還會親自指導工匠搭建廠房,確保工坊的布局與設計符合生產需求。
八月中旬,鍛造區與組裝區的廠房率先建成——鍛造區有十個大型熔爐,二十個打鐵砧,地麵鋪著厚厚的青石板,防止火星引燃地麵;組裝區則擺放著從係統兌換的二十台基礎機床,機床旁預留了足夠的操作空間,牆上掛著放大後的燧發槍、火炮零件圖紙,方便工匠查看。
與此同時,工匠招募也已完成,共招募了一千零八十名工匠,其中鐵匠六百五十人、銅匠二百人、木工二百三十人。王巢特意在工坊內建了一所“工匠學堂”,讓講武堂中學習過機械知識的二十名學員擔任講師,負責教工匠們使用基礎機床、看懂圖紙。
可開課第一天,就出了問題——工匠們大多是世代相傳的手藝,隻會按老方法打鐵鑄銅,哪裡見過機床這種“新奇玩意兒”?更彆說看懂圖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線條與數字了。
在組裝區的機床旁,老鐵匠張鐵匠拿著一張燧發槍槍管的圖紙,皺著眉頭,一臉困惑地對講師李學員說:“小李先生,這圖紙上畫的是啥?這彎彎曲曲的線條,還有這些數字,俺們咋看不懂啊?俺們打鐵,都是憑經驗,要啥圖紙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周圍的工匠們也紛紛附和:“是啊,這圖紙太複雜了,俺們看不懂!”“還是老方法順手,用機床反而不習慣!”
李學員急得滿頭大汗,拿著圖紙反複講解,可工匠們還是一臉茫然——他們沒學過幾何,沒見過比例圖,根本無法將圖紙上的線條與實際零件對應起來。陳鐵看著這一幕,心裡也犯了愁,連忙去找王巢彙報。
王巢正在工坊的原料倉庫查看剛運來的銅礦,聽到陳鐵的彙報,並沒有意外——他早就想到,古代工匠與現代機械知識之間存在鴻溝,必須用更直觀的方法讓他們理解。
“走,去組裝區看看。”王巢放下手中的銅礦,跟著陳鐵來到組裝區。此時工匠們已停下學習,圍在一起議論紛紛,看到王巢來了,才安靜下來。
王巢走到張鐵匠身邊,拿起那張燧發槍槍管圖紙,笑著問道:“張師傅,您打了一輩子鐵,能打出和這圖紙上一樣粗、一樣直的槍管嗎?”
張鐵匠愣了一下,老實回答:“回大人,憑俺的手藝,能打出差不多的,但要每一根都一樣粗、一樣直,很難,畢竟手勁不一樣,火候也不好把控。”
“這就是圖紙與機床的好處。”王巢指著圖紙上的線條說,“這圖紙上的線條,標注的是槍管的粗細、長度、孔洞的位置,每一個數字都代表具體的尺寸,隻要按圖紙做,每一根槍管都能一模一樣;而機床呢,能精準控製尺寸,比手工打造快十倍,還更耐用。”
說著,他對李學員說:“把燧發槍的樣品拿過來,再用機床演示一下打造槍管的過程。”
李學員連忙跑去倉庫,拿來一把早已組裝好的燧發槍從係統兌換的樣品),又啟動了一台車床,將一根銅坯固定在車床上。隨著機床的轉動,銅坯上的多餘部分被一點點削掉,不到半個時辰,一根光滑、筆直的槍管就打造好了,與圖紙上的尺寸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