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五年十二月下旬,潼關的寒風裹著黃土,刮得人睜不開眼。李定國率領的“五萬山東援陝軍”踏著凍硬的官道,終於抵達潼關城下——城牆上插著明黃色的“洪”字大旗,三邊總督洪承疇正披著貂裘,站在城門樓子上眺望,目光掃過下麵列陣的軍隊,眉頭微微一挑。
按朝廷文書說,山東軍該有五萬,可洪承疇常年帶兵,一眼就看出不對勁——隊列看著長,可實際能戰的精壯也就兩萬出頭,剩下的多是老弱,連鎧甲都透著單薄。他心裡冷笑一聲,轉身下城,迎了上去:“李將軍遠道而來,辛苦了!本督已備下糧草,先讓將士們入城歇息吧。”
李定國翻身下馬,甲胄上的雪粒簌簌掉落,他拱手行禮,語氣謙遜:“勞煩總督大人久等!末將奉王將軍之命,帶部前來助戰,一切聽憑總督調度。”身後的王德化卻搶著上前,尖著嗓子道:“洪大人,咱家可是跟著李將軍一路顛沛,這山東軍的糧草可不夠啊,您得多補些!”
洪承疇瞥了王德化一眼,沒接話,隻引著李定國往中軍帳走。帳內燒著炭火,洪承疇屏退左右,才沉聲道:“李將軍,實不相瞞,高迎祥率五萬流寇,已到潼關南原,明日便要攻城。朝廷派來的其他明軍,戰力稀鬆,本督正愁沒人能扛住流寇的衝鋒——你這‘五萬兵’,到底能出多少力?”
李定國早有準備,從懷裡掏出一份名冊:“總督大人,實不相瞞,山東近年遭雪災,能湊出兩萬精銳已是極限,對外稱五萬,是怕流寇輕視。不過這兩萬兵,都是練過半年以上的,配了千支火槍,雖不敢說能橫掃流寇,守住陣腳還是沒問題的。”
洪承疇接過名冊,翻了兩頁,見上麵標注著“火槍兵五千、長矛兵一萬、騎兵五千”實際火槍兵僅一千,其餘多是長矛兵湊數),心裡稍定:“有兩萬精銳便好!明日開戰,你率部守南原左翼,那裡是片開闊地,正好用火槍列陣。本督率主力守中路,咱們左右夾擊,定能擊潰高迎祥!”
李定國點頭應下,心裡卻記著王巢的叮囑——不冒進、不貪功,守住左翼就行。出了中軍帳,他立刻召來副將趙虎:“你去通知各營,明日開戰,火槍兵分三隊,列三段射陣,長矛兵在後護陣,騎兵隻許在陣後待命,不許衝鋒!誰敢貪功冒進,軍法處置!”
趙虎是跟著李定國從山東來的老卒,懂他的心思:“將軍放心,兄弟們都記著您的話,隻守不追,不損一兵一卒!”
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潼關南原就響起了號角聲。高迎祥的流寇穿著破爛的棉衣,舉著大刀長矛,像潮水似的往明軍陣衝來——他們剛破了商洛,士氣正盛,見明軍陣腳鬆散,更是喊著“搶糧食”的口號,衝得又快又猛。
中路的明軍先接戰,剛一接觸就被流寇衝得連連後退,不少士兵扔下武器就跑。洪承疇在陣後揮著馬鞭大喊:“不許退!退者斬!”可根本攔不住,眼看中路就要崩了,他急得額頭冒汗,轉頭看向左翼的山東軍——這是他最後的希望了。
此時,李定國正站在左翼的土坡上,手裡握著旗幟,見流寇衝近,高聲下令:“第一隊火槍兵,預備——射!”
前排的兩百名火槍兵實際是山東軍的精銳,配的新鋼槍)端著槍,對準衝來的流寇,扣動扳機。“砰砰砰”的槍聲在曠野裡炸響,衝在最前麵的流寇像割麥子似的倒下去,一下子倒了兩百多。
流寇愣了一下,隨即又嗷嗷叫著往前衝——他們之前跟明軍打仗,從沒見過這麼密集的火槍陣。可還沒衝兩步,李定國的第二道命令又到了:“第二隊火槍兵,射!”
後排的兩百名火槍兵用的舊火銃,卻保養得極好)立刻補上,槍聲再起,又一批流寇倒在地上。流寇的衝鋒勢頭明顯慢了,開始有人往後退。
不等他們反應,李定國的第三道命令緊跟著:“第三隊火槍兵,射!”
最後兩百名火槍兵新舊槍混編)齊射,這一次,流寇再也撐不住了,前麵的往後擠,後麵的往前推,陣腳瞬間亂了。李定國抓住時機,下令:“長矛兵,推進!”
一萬名長矛兵多是民團新兵,卻練過隊列)端著長矛,排成整齊的方陣,一步步往前推進,將混亂的流寇往中路趕。洪承疇見左翼穩住了,立刻下令中路明軍反擊,又讓右翼的騎兵繞到流寇後方,截斷他們的退路。
流寇腹背受敵,軍心大亂,開始四散奔逃。李定國站在土坡上,見流寇要跑,卻沒下令追擊,隻讓火槍兵對著逃兵的方向零星射擊,威懾一下就行。趙虎忍不住過來問:“將軍,咱們要是追上去,還能多殺些流寇,立個大功!”
“不行!”李定國搖頭,“王將軍說了,不貪功、不冒進。流寇雖敗,卻還有殘餘,追上去要是中了埋伏,得不償失。咱們守住左翼,擊潰流寇,已經夠了。”
這場仗打了不到兩個時辰,明軍大獲全勝。清理戰場時,士兵們數著流寇的屍體,足足有三千多具,還繳獲了兩千多件武器、五百多匹戰馬。洪承疇親自來到山東軍的陣前,看著整齊的隊列和地上的火槍殼,忍不住稱讚:“李將軍,你這山東軍,真是戰力超群!比朝廷的邊軍還厲害!尤其是這火槍列陣,打得流寇毫無還手之力,本督佩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定國連忙拱手:“總督大人過獎了!這都是托朝廷的福,還有總督大人的調度有方,末將隻是按令行事罷了。”他故意不提火槍的優勢,也不邀功,隻把功勞推給洪承疇和朝廷。
王德化卻湊過來,搶著說:“洪大人,這都是咱家監督有功!要不是咱家催著李將軍出兵,哪能贏這麼快!”李定國看都沒看他,隻跟洪承疇討論後續的防禦:“總督大人,流寇雖敗,高迎祥肯定還會再來。末將建議,咱們加固南原的工事,多挖些戰壕,火槍兵輪流值守,以防流寇偷襲。”
洪承疇點點頭:“李將軍說得是!本督這就讓人去辦。你這兩萬兵,今日辛苦了,本督給你加撥三千石糧草,再賞些布匹,讓將士們暖暖身子。”
李定國謝過洪承疇,回到營中,立刻讓人給王巢寫密信,彙報戰況:“末將率部在潼關南原擊潰高迎祥部,斬殺三千餘,守住左翼,未損一兵一卒。洪承疇讚山東軍戰力強,已加撥糧草,末將按您叮囑,未貪功、未冒進,後續將加固工事,穩守不出。”
信送走後,李定國又去營中巡查。火槍兵們正在擦拭武器,新鋼槍在火光下泛著冷光,技工們正忙著修補受損的槍托——這些技工是周磊派來的,帶著小型蒸汽機,不僅能修武器,還能給士兵們燒水、磨麵。
“將軍,這新鋼槍真好用!”一個叫王小二的火槍兵舉著槍,興奮地說,“之前練靶時還覺得沉,今天打仗,一槍就撂倒一個流寇,比長矛管用多了!”
李定國拍了拍他的肩:“好用也得省著用,子彈不多,咱們得留著對付下次的流寇。記住,下次打仗,還是按三段射來,彆逞能往前衝,保住命才能回家。”
王小二連忙點頭:“將軍放心,俺記住了!俺還想回山東種棉花呢,不想死在這兒!”
營外,王德化正跟幾個明軍將領吹噓自己的功勞,說山東軍能贏全靠他監督。李定國聽了,隻淡淡一笑——他知道,王德化隻是想在朝廷麵前邀功,隻要不影響山東軍的部署,隨他去說。
當天晚上,潼關城裡張燈結彩,洪承疇擺了慶功宴,請了李定國和各路明軍將領。宴會上,洪承疇頻頻向李定國敬酒,稱讚他的軍事才能,還說要向朝廷上書,為他請功。李定國一一婉拒,隻說自己是奉命行事,功勞該歸全體將士。
宴罷,李定國回到營中,看著天上的寒月,心裡默念:王將軍,末將沒給您丟臉,守住了兵,也贏了仗。等開春雪化,咱們就能回山東了。
而此時的登萊,王巢正拿著李定國送來的密信,笑著遞給沈文:“定國這小子,乾得不錯!三段射用得好,還不貪功,沒白教他。”
沈文接過信,看了一眼:“將軍,洪承疇要為李將軍請功,會不會讓朝廷注意到咱們的實力?”
“不怕。”王巢搖頭,“洪承疇是想借咱們的兵穩住陝西,他不會真把咱們的實力捅出去,不然朝廷要是調咱們的兵常駐陝西,他反而沒了兵權。再說,咱們隻贏了一場小仗,朝廷不會太在意,反而會覺得咱們有用,以後更方便咱們推脫其他差事。”
窗外的雪又下了起來,王巢走到地圖前,手指點在潼關的位置:“隻要定國能在陝西穩住,彆出亂子,等三個月一到,咱們就以防備後金為由,把兵撤回來。到時候,咱們的乾線鐵路也該開始修了,蒸汽火車也能跑了,山東的根基隻會更穩。”
沈文點點頭,又遞過來一份軍工坊的報告:“將軍,周工頭說,蒸汽火車的第三輪調試很成功,已經能拉著十噸貨物跑三十裡每時辰了,等開春,就能開始鋪登萊到平度的鐵路了。”
“好!”王巢拍了拍地圖,“讓周磊抓緊,鐵路早一天修通,咱們的底氣就足一分。等鐵路通了,就算朝廷再讓咱們出兵,咱們也能快速調兵回防,不用再像現在這樣小心翼翼了。”
潼關的寒夜裡,李定國的營中一片安靜,隻有巡邏士兵的腳步聲和遠處城牆上的號角聲。李定國站在營門口,望著登萊的方向,心裡清楚,這場仗隻是開始,隻要守住王巢的叮囑,不貪功、不冒進,遲早能帶著兄弟們平安回家,回到那個有蒸汽火車、有自動化紡織廠、有好日子過的山東。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