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府衙外的大街上,晨光剛漫過青磚灰瓦,市集就已熱鬨起來。糧鋪老板張記正忙著卸糧袋,袋上“德州新麥”的字樣格外醒目;紡織廠的女工們挎著布包,說說笑笑往工坊走,包裡揣著剛領的月錢;街角的鐵匠鋪裡,“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不絕於耳,工匠們正趕造春耕用的農具——這是山東尋常的清晨,卻藏著亂世中難得的安穩。
此時,府衙正廳內,王巢坐在案前,麵前攤著四份厚厚的卷宗,分彆標注著“軍”“政”“情”“技”。沈文推門進來,手裡捧著最新的民生報表,輕聲道:“將軍,九月的民生數據出來了,百姓戶均存糧比去年多了兩石,紡織廠月產棉布十五萬匹,比年初多了五萬匹;還有,德州、濱州的學堂又招了三百個學童,百姓送孩子上學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
王巢放下卷宗,接過報表翻看,嘴角漸漸揚起笑意:“四年了,從咱們剛到山東時的遍地流民,到現在的安居樂業,不容易啊。你把這四份卷宗拿去,咱們今天就把軍政體係的脈絡理清楚,也好為明年應對後金做準備。”
沈文拿起卷宗,第一份“軍”卷上,密密麻麻記著軍隊編製:陸軍共25萬,分為五鎮——德州鎮5萬秦翼明統領,駐守北大門,裝備新鋼炮15門、火槍8000支),濟南鎮6萬機動兵力,隨時支援各防線),登萊鎮4萬守護軍工坊與海港,配屬水師協同防禦),濱州鎮5萬民團改編而來,負責地方治安與堡壘守衛),沂州鎮5萬防範南方流寇,駐守魯南要道);水師10萬,下轄登萊、蓬萊、萊州三港,有蒸汽戰船5艘“鎮海號”“靖海號”等)、快船30艘、運輸船50艘,鄭海任都督,掌控渤海航線。
“陸軍的裝備現在能跟上嗎?”王巢問道,指尖在“15門新鋼炮、8000支火槍”的字樣上劃過。
“足夠!”沈文點頭,“軍工坊每月造新鋼炮15門、火槍2000支,現在各軍鎮的火槍配備率已達七成,德州鎮更是全員配槍,還有之前儲備的50萬斤火藥、10萬發子彈,足夠支撐一場大戰。秦翼明將軍說,上個月的演練中,德州鎮的火槍兵三段射能在一炷香內擊退模擬的騎兵衝鋒,比去年快了近一半。”
第二份“政”卷,是沈文親自統籌的民政體係。賦稅上,延續“糧棉雙收、輕徭薄賦”政策,農業稅按畝產十分之一征收,手工業稅、海貿關稅分級收取,月均財政盈餘穩定在8萬兩;民生上,全省修學堂120所,覆蓋各府縣,適齡學童入學率達六成;設惠民藥局20處,免費為百姓診治;修水利工程30餘處,灌溉農田百萬畝;就連流民,也已全部安置,或分配土地耕種,或進入工坊務工,再無流離失所之人。
“上個月濱州鬨了場小蝗災,民團和官府一起組織滅蝗,隻用了三天就控製住了,沒耽誤秋收。”沈文補充道,“百姓們說,要是在彆的地方,蝗災過後怕是要餓肚子,可在山東,不僅沒挨餓,官府還發了賑災糧,現在誰家都願意存糧,說‘跟著王將軍,餓不著’。”
第三份“情”卷,屬於登萊情報局。沈文翻開,裡麵夾著密密麻麻的情報簡報:遼東方向,趙五持續傳回後金動向,最新消息是皇太極已開始集結蒙古騎兵,戰船建造進入尾聲;陝西方向,探子彙報流寇與山西援軍僵持在漢中,暫無東進跡象;山東境內,各府縣的“鄉哨”已布防完畢——每村設3名鄉哨,負責傳遞消息、排查陌生人,上個月在登萊抓獲兩名後金探子,正是靠鄉哨舉報。
“情報局現在有探子500餘人,遍布遼東、陝西、江南等地,還有2000餘名鄉哨在省內,形成了‘外防敵、內穩境’的情報網。”沈文語氣鄭重,“上個月後金想派探子混入軍工坊,剛到登萊就被鄉哨認了出來,連工坊的門都沒摸到。”
最後一份“技”卷,是周磊主導的技術體係。卷麵首頁貼著一張蒸汽織布機的圖紙,旁邊標注著“本月試產,預計月產棉布再增5萬匹”;後麵是礦業技術的記錄,萊蕪鐵礦日產量穩定在200噸,淄博煤礦200噸,比去年提升4至5倍;還有鐵路進展——登萊至平度段已通車,平度至德州段鋪軌過半,預計明年正月就能全線貫通,屆時濟南到德州的路程,火車隻需5個時辰,比馬車快10倍。
“研發小組還在琢磨蒸汽灌溉機,上個月在濟南城外試了一次,一台機能澆百畝地,比人工快20倍,明年春耕就能推廣。”沈文笑道,“周磊說,等灌溉機推廣開,就算天旱,糧食也能豐收,到時候咱們的糧庫還能再滿些。”
王巢聽完,起身走到窗邊,望著外麵熱鬨的大街,心中百感交集。四年前他初到山東時,這裡還是“田地荒蕪、流民滿道”,如今卻成了“倉廩實、百姓安”的樂土——這一切,靠的正是“軍、政、情、技”四位一體的軍政體係:軍隊守土護境,為發展保駕護航;民政安民興業,為體係提供物資與民心支撐;情報預警防患,讓每一步部署都有的放矢;技術革新賦能,讓生產與防禦效率倍增。四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才撐起了這片亂世中的淨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去看看秦將軍的訓練吧,再順路去登萊看看軍工坊。”王巢拿起披風,對沈文說。
兩人騎馬出了濟南城,先往德州方向去。剛到德州城外的練兵場,就聽到“轟隆”的炮聲——秦翼明正帶著士兵演練新鋼炮射擊,十門鋼炮齊發,炮彈落在遠處的靶場上,炸起一道道煙塵。靶場另一側,火槍兵正列陣訓練,三段射的槍聲整齊劃一,子彈穿透靶紙的聲音清晰可聞;騎兵們則在練習馬上射擊,馬蹄揚起的塵土中,火槍的火光不時閃過。
“將軍!咱們現在不僅能守,還能主動出擊!”秦翼明跑過來,身上的鎧甲還沾著塵土,“德州的三道戰壕都加了鐵絲網,後金騎兵敢衝過來,要麼被炮轟,要麼被鐵絲網纏住,再遭火槍射,根本近不了城!”
王巢點點頭,又轉向登萊。軍工坊裡,工匠們正圍著蒸汽織布機忙碌,周磊拿著圖紙,在一旁指導:“這裡的齒輪再調慢些,布麵能更平整。”工坊外的鐵路上,一列火車正鳴著汽笛駛過,車廂裡裝滿了鐵礦,要運往熔煉車間;港口處,鄭海正指揮水師士兵檢修“威海號”蒸汽戰船,船舷上的四門新鋼炮閃著冷光,甲板上的士兵們正練習火炮裝填,動作嫻熟。
“將軍,水師現在能守住渤海!”鄭海高聲道,“就算後金來二十艘木船,咱們五艘蒸汽戰船也能把他們攔在濱州灣外,再加上海灣裡的預警線,他們連靠近登萊的機會都沒有!”
傍晚時分,王巢回到濟南府衙,剛坐下,腦海裡突然響起係統的提示音:“檢測到宿主已建立‘軍政情技’四位一體軍政體係,領地內百姓安居樂業、軍隊戰力強盛、物資儲備充足,山東成為明末亂世中穩固根據地,授予‘亂世砥柱’稱號,被動效果:領地內百姓忠誠度+10。”
王巢心中一暖——百姓忠誠度+10,意味著更多百姓會主動參與防禦、支持生產,這比任何武器都重要。他走到案前,拿起筆,在紙上寫下“山東根基穩固,可禦外敵,可濟天下”十二個字。
此時,府衙外傳來一陣喧鬨,王巢開窗一看,隻見街上的百姓正提著燈籠,圍著巡夜的士兵說笑——士兵們在講白天的訓練,百姓們則說要多存糧食、多造農具,明年和軍隊一起守山東。燈籠的光映在百姓們臉上,滿是安穩與堅定。
王巢知道,這就是“亂世砥柱”的意義——不僅要守住一片土地,更要守住百姓的希望。有了這穩固的山東根據地,有了這忠誠的百姓與強盛的軍隊,明年就算後金6萬大軍來襲,他也有信心將其擊退;甚至未來,還能以山東為根基,逐步平定流寇、收複失地,讓大明重新站起來。
夜色漸深,濟南府衙的燈光依舊亮著。王巢攤開山東輿圖,手指從德州劃到登萊,從渤海劃到魯南,每一處都標注著防禦要點、生產基地、民生設施——這是他四年心血的結晶,是亂世中的避風港,更是大明複興的起點。
窗外,巡夜士兵的腳步聲與百姓家的犬吠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山東最安穩的夜。王巢放下筆,望著輿圖,心中無比堅定:隻要守住這片土地,隻要這四位一體的體係不散,大明就還有希望,百姓就還有未來。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