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四月十五日午時,北京皇宮午門外的廣場上,旌旗獵獵,甲胄鮮明。三十萬中華軍將士列陣整齊,灰色的軍服在陽光下連成一片壯闊的海洋,後膛炮與坦克的金屬外殼反射出冷冽的光芒,空氣中彌漫著肅殺的氣息——這是王巢為北上抗清大軍舉行的授帥儀式,也是中原勢力與清軍決戰前的最後一次集結。
王巢身著金色龍紋鎧甲,手持象征軍權的“抗清大印”,緩步走上高台。他的目光掃過台下的將士,每一張臉上都寫滿了堅毅與決絕,這讓他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今日,我們在此集結,不為爭權奪利,隻為守護中原大地,不讓清軍鐵騎踐踏我中華百姓!”
話音落下,王巢抬手示意,內侍高聲宣讀任命:“奉天承運,監國王令!任命王忠為‘抗清大將軍’,節製北上抗清全部兵力,統轄陸軍三十萬、海軍十萬、民兵六十萬,即刻出兵山海關,擊潰清吳聯軍,將清軍擋在關外!欽此!”
王忠從隊列中走出,他身著玄色戰甲,腰佩長劍,身形挺拔如鬆。走到高台前,他單膝跪地,雙手高舉過頭頂:“末將王忠,接監國大人令!定當率三軍將士,奮勇殺敵,不破清軍,誓不還朝!”
王巢俯身將“抗清大印”交予王忠,手掌在他肩上重重一按:“王將軍,此去山海關,關乎天下安危。我將山東精銳儘數交予你,望你不負眾望,為中原百姓守住這最後一道屏障!”
“末將定不辱使命!”王忠接過大印,起身站立,聲音響徹廣場。台下的將士們見狀,齊聲高呼:“不破清軍,誓不還朝!不破清軍,誓不還朝!”呼聲震徹雲霄,連皇宮的琉璃瓦都仿佛在微微震顫。
授帥儀式結束後,王忠即刻前往永平——那裡是中華軍北上的集結點,也是距離山海關最近的戰略要地。隨行的還有他的核心幕僚團隊,其中既有跟隨他多年的副將,也有熟悉山海關地形的地理學家,還有負責後勤調度的官員。
四月十六日清晨,王忠抵達永平城時,第一批北上的五萬坦克部隊已在城外的平原上集結完畢。這些坦克由山東軍工坊自主研發,車身長三丈、寬一丈五,覆蓋著三寸厚的鋼板,配備一門後膛炮與兩挺機槍,動力為蒸汽機,雖然行駛速度較慢,但防禦力與火力足以碾壓清軍的騎兵。
“將軍!坦克部隊已全部集結完畢,隨時可以出發!”坦克部隊統領趙剛向王忠敬禮報告。他掀開一輛坦克的艙門,指著內部的操控裝置:“將軍您看,這坦克內設三名乘員,分彆負責駕駛、瞄準與射擊,操作簡單,經過三個月的訓練,士兵們已能熟練操控。”
王忠彎腰鑽進坦克,艙內空間雖狹小,但設備齊全。他親自操作瞄準鏡,對準遠處的靶場,按下射擊按鈕,一枚炮彈呼嘯而出,精準地命中靶心。“好!”王忠讚歎道,“有此利器,清軍的騎兵再強,也無法突破我軍的防線!”
離開坦克部隊的集結地,王忠又前往火炮部隊的營地。十萬火炮部隊已在永平城東的山坡上架設好陣地,兩百門後膛炮排列成整齊的陣列,炮口對準北方——那是山海關的方向。火炮部隊統領孫強向王忠介紹:“將軍,這些後膛炮的射程可達三裡,每分鐘能發射三枚炮彈,配備的爆破彈可炸毀清軍的防禦工事,霰彈則能有效殺傷騎兵集群。”
王忠點頭,目光轉向遠處的運輸隊:“糧草與彈藥的運輸情況如何?六十萬民兵是否已到位?”
“回將軍,六十萬民兵已分批次從山東出發,目前已有二十萬抵達永平,負責糧草運輸的民兵正將糧食與彈藥從山東通過鐵路運往此處,每日可運送糧食十萬石、炮彈五萬發,足夠大軍作戰一個月。”後勤官員李彬連忙彙報。
王忠走到輿圖前,手指在永平與山海關之間劃過:“當前清吳聯軍駐守在山海關及周邊地區,總兵力約十三萬,其中清軍十萬、吳三桂部三萬。我軍的作戰計劃分為兩步:第一步,陸軍從永平出發,兵分三路——中路五萬坦克部隊與十萬火炮部隊,直撲山海關正麵,利用火力優勢壓製清軍;東路五萬步兵,從山海關東側的角山迂回,切斷清軍與遼南的聯係;西路五萬步兵,從山海關西側的石河出發,阻斷清軍向北京方向的退路。第二步,海軍十萬從登州出發,沿渤海北上,進攻遼南的金州、複州,從海上夾擊清軍,防止清軍從遼東調兵增援。”
眾將領圍在輿圖前,仔細聆聽王忠的部署。東路軍統領陳明提出疑問:“將軍,角山地勢險要,多懸崖峭壁,步兵行軍困難,若清軍在此設伏,我軍恐會遭受損失。”
王忠早已考慮到這一點,他取出一份詳細的地形圖:“陳將軍放心,我已派偵察兵探查過角山的地形,雖地勢險要,但有一條隱蔽的山道可通行。我會讓偵察兵在前帶路,同時派部分騎兵掩護步兵行軍,確保東路軍能按時抵達指定位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西路軍統領劉勇也提出擔憂:“將軍,石河一帶多河流沼澤,清軍若破壞橋梁,我軍的火炮與糧草運輸將受阻。”
“這個問題我也想到了。”王忠回答,“我已令工兵部隊提前出發,攜帶搭橋器材,在石河的主要渡口搭建浮橋,同時派騎兵保護浮橋,防止清軍破壞。另外,後勤部門會準備足夠的船隻,若浮橋被毀,可通過船隻運送兵力與物資。”
將領們的疑問一一得到解答,心中的顧慮也隨之消散。王忠見眾人已無異議,當即下令:“各部隊即刻開始準備,四月十八日清晨,全軍從永平出發,向山海關進軍!海軍需在四月十七日從登州出發,務必在四月十九日抵達遼南海域,配合陸軍行動!”
“末將領命!”眾將領齊聲應道,隨即轉身離去,各自回到部隊部署任務。
四月十七日,登州港內人聲鼎沸,十萬海軍將士正有序地登上二十艘蒸汽戰船。這些戰船是山東造船廠最新建造的,船長五丈、寬兩丈,配備十門艦炮,最高航速可達每時辰三十裡,遠超清軍的木製戰船。
海軍統領鄭和站在旗艦“中華號”的甲板上,看著麾下的戰船整齊排列,心中充滿了信心。他對各艦艦長下令:“此次進軍遼南,首要任務是攻克金州、複州,切斷清軍的海上補給線;其次,要嚴密監視遼東半島的清軍動向,若發現清軍有增援山海關的跡象,務必全力阻擊;最後,要配合陸軍行動,用艦炮轟擊清軍的沿海防禦工事,為陸軍登陸創造條件。”
各艦艦長領命後,鄭和下令啟航。二十艘蒸汽戰船依次駛出登州港,煙囪冒出的濃煙在海麵上形成一道黑色的煙柱,宛如一條巨龍在海上遊動。沿海的百姓們看到海軍戰船出征,紛紛聚集在岸邊,揮舞著旗幟為將士們送行:“海軍將士,早日凱旋!”
與此同時,永平城內的中華軍也已做好了出發的準備。四月十八日清晨,天剛蒙蒙亮,王忠便率領中路軍從永平出發,五萬坦克部隊在前開路,十萬火炮部隊緊隨其後,隊伍綿延數十裡,浩浩蕩蕩地向山海關進軍。東路軍與西路軍也分彆從永平出發,向角山與石河方向進軍。
行軍途中,王忠不斷接到偵察兵傳回的情報:清軍仍在山海關駐守,尚未發現中華軍的動向;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主要部署在東羅城,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仍在一片石對峙;多爾袞的清軍主力則駐守在山海關外的歡喜嶺,正準備與吳三桂聯手進攻大順軍。
“很好!”王忠看著情報,嘴角露出一絲笑容,“清軍還在與大順軍對峙,尚未察覺我們的行動,這為我們爭取了時間。傳令各部隊,加快行軍速度,務必在四月二十日抵達山海關周邊,完成對清軍的包圍!”
四月十九日傍晚,中路軍率先抵達山海關南側的孟薑女廟附近。王忠下令部隊在此紮營,同時派偵察兵潛入山海關外圍,進一步探查清軍的部署。偵察兵傳回的情報顯示,清軍在山海關的正麵部署了五萬騎兵,配備了少量的青銅炮,防禦工事較為簡陋,顯然並未料到中華軍會如此迅速地抵達。
“清軍果然輕視我們!”王忠說道,“他們以為憑借山海關天險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就能擋住我們的進攻,卻不知我軍已擁有坦克與後膛炮這樣的利器。傳令下去,明日清晨,中路軍向山海關正麵發起進攻,用火力壓製清軍,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東路軍與西路軍則趁機迂回到清軍的側翼,完成包圍。”
四月二十日清晨,隨著王忠一聲令下,中路軍的火炮部隊率先發起進攻。兩百門後膛炮同時開火,炮彈如雨點般砸向清軍的陣地。清軍的騎兵從未見過如此猛烈的炮火,瞬間陷入混亂,不少士兵被炸得血肉模糊,連戰馬都受驚狂奔。
多爾袞正在歡喜嶺的營帳內與吳三桂商議進攻大順軍的計劃,聽到炮聲後,連忙衝出營帳。當他看到山海關南側的炮火與硝煙時,臉色驟變:“不好!是王巢的軍隊!他們怎麼來得這麼快?”
吳三桂也驚慌失措:“攝政王,我們該怎麼辦?中華軍的火力太強,我軍的騎兵根本無法抵擋!”
多爾袞強作鎮定:“慌什麼!傳令下去,讓山海關正麵的騎兵撤回城內,依托城牆防守;同時,派人前往遼東調兵,讓多鐸率五萬清軍火速增援山海關!”
然而,多爾袞的命令已為時已晚。王忠率領的中路軍在火炮的掩護下,已逼近山海關正麵;東路軍成功迂回到山海關東側,切斷了清軍與遼南的聯係;西路軍也抵達山海關西側的石河,阻斷了清軍的退路;海軍則在遼南海域發起進攻,攻克了金州,正向著複州進軍。
中華軍已完成對山海關清軍的包圍,一場決定中原命運的大戰,即將在山海關正式打響。王忠站在孟薑女廟的高地上,望著遠處的山海關城樓,心中暗忖:多爾袞,吳三桂,今日便是你們的末日!我王忠定要率領中華軍,將你們擋在關外,守護好這中原大地!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