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
四九城和平解放,迎來新生。
各大城門守衛由解放軍接管,工廠、學校相繼複工、複課。
幾天後,大軍入城,老百姓揮舞旗幟夾道歡迎,顧三河也用照相機記錄下這一珍貴曆史畫麵。
而家裡也發生不小的變化,爹娘特意組織了一次家庭會議,將他們的身份公開。
弟弟妹妹們驚訝的合不攏嘴,卻又為爹娘的隱蔽工作而感到自豪。
父母終於迎來曙光的同時,組織上也對他們有了新的任命。
顧庭柏繼續留在警察係統,擔任東城分局情報組組長,負責抓捕和勸降城內遺留的gmd頑固分子。
李子雯調入軍管會當乾事,分管戶籍、檔案等民生瑣事。
由於醫院缺乏人手,學校組織了一次針對在校學生的技術考核。
顧三河以優秀的成績脫穎而出,提前進入醫院實習。
而此時,他才15歲。
醫院看完他的檔案沉默了,他們也是第一次接收年紀這麼小的實習生。
雖然顧三河身高已經接近170,可畢竟年紀在那擺著。
退是不可能退的,醫院缺人,最後實在沒辦法,隻能把他分配到外科手術室當一名器械護士。
顧三河人都傻了!
男護士?
開什麼玩笑!
他當即決定為自己正名,結果卻遭到了醫院管理層的反對。
理由無非就是他還未成年,需要時間沉澱。
什麼器械護士也挺好,可以近距離觀察手術,對他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反正就是一些官方的場麵話,讓人聽的直迷糊。
初聽覺得挺有道理,可仔細一想,全特麼是廢話。
幸好外科主任慧眼識珠,讓他擔任了幾次小手術的二助,這才讓他漸漸脫離男護士的稱號。
倒不是他瞧不上男護士,工作分工不同而已,隻是這個年代,男的當護士確實聽起來像個笑話。
解放軍進城之後,徹底廢除了臭名昭著的‘金圓券’,除了使用少量冀南幣、東北幣用作找零,大洋和外幣也被禁止使用。
顧三河自己的大洋不多,不過他從陳敬甫那兒又得到兩萬大洋,隻能想辦法花出去。
解放軍還未進城前,他在四九城先後購置了幾處院子和商鋪。
等到人民幣開始流通,趁著市場混亂,他又將這些產業陸續賣出,並要求必須使用人民幣交易。
就這樣,他完成大洋——人民幣的兌換。
其中虧損不小,可畢竟不是自己賺的錢,他也不怎麼心疼。
他還給自己留了一套小三合院,三正兩耳,沒有西廂房,也沒有門房和倒座房。
這套院子他準備自己住,沒有超過規格,自然也不用上交房產。
今後的幾十年,四九城的房屋一直處於飽和狀態,他可不想三代人都擠在一套院子裡。
三合院距離月牙胡同不遠,父母也沒說什麼。
他們已經把大兒子當成大人來看待,對他的決定都表示理解和支持,隻是囑咐他要經常回來吃飯。
搬到三合院後,顧三河的日子開始變得規律且平淡。
每天兩點一線,除了放假偶爾回家看看父母,陪弟弟妹妹們玩,剩下的時間他都用來豐富自己。
師父留下的書籍已經全部看完,中醫水平再次突飛猛進。
醫院裡他也從二助晉升到一助,偶爾也能主刀幾台小手術。
六月,師父來信,時隔兩年終於有了師父的消息,顧三河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