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園驚現命案:小說家弟子的離奇死亡
米花町的清晨總是帶著幾分熱鬨,公園晨練的老人、上學途中的學生、匆匆趕路的上班族,讓整個街區充滿了煙火氣。然而,這份熱鬨卻被一聲刺耳的尖叫打破,像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激起層層漣漪。
“死人了!公園裡死人了!”一位晨練的老奶奶癱坐在櫻花樹下,手指著不遠處的長椅,聲音因恐懼而顫抖。周圍的人聽到喊聲,紛紛圍了過去,又在看清長椅上的景象後,倒吸一口涼氣,下意識地後退幾步。
長椅上,一個穿著灰色外套的年輕男人歪著頭,脖子上纏繞著一根深色的尼龍繩,臉色青紫,雙眼圓睜,早已沒了呼吸。他的手裡還攥著一本翻開的筆記本,上麵寫滿了潦草的文字,最後幾行筆畫扭曲,像是在極度痛苦中寫下的。
接到報警後,警車很快呼嘯而至。目暮警官帶著高木涉和千葉和伸趕到現場,拉起警戒線,疏散圍觀群眾。法醫蹲在長椅旁,仔細檢查著屍體,時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什麼。
“目暮警官,死者身份已經確認了。”高木涉拿著平板電腦跑過來,上麵顯示著死者的資料,“他叫久阪雄一,28歲,是古裝劇小說家月形龍太郎的弟子,主要負責協助月形老師整理素材和撰寫初稿。”
目暮警官皺著眉頭,看著現場:“死亡原因是什麼?初步判斷死亡時間是多久?”
法醫站起身,摘下手套:“死亡原因是機械性窒息,脖子上的尼龍繩就是凶器。初步判斷死亡時間在昨晚8點到10點之間,具體時間需要回去做進一步屍檢才能確定。死者手裡的筆記本上有少量噴濺狀血跡,應該是在掙紮時不小心弄傷手指留下的。”
就在這時,一個熟悉的身影擠過人群,大聲喊道:“目暮警官!發生什麼事了?”
眾人回頭一看,隻見毛利小五郎穿著睡衣,頭發亂糟糟的,顯然是剛被吵醒。他身後跟著小蘭、柯南、工藤夜一和灰原哀——早上出門買早餐時,剛好聽到警笛聲,就跟著過來了。
“毛利老弟?你怎麼來了?”目暮警官有些驚訝,隨即無奈地歎了口氣,“每次有案子,總能遇到你,你的‘死神體質’還真是名不虛傳。”
毛利小五郎尷尬地摸了摸頭,目光落在長椅上的屍體上,臉色瞬間變得嚴肅:“死者是久阪雄一?我認識他!上周我還接受過他老師月形龍太郎的取材采訪,當時久阪也在,幫著記錄素材。”
“哦?你認識死者?”目暮警官眼前一亮,“那你知道他最近有沒有和什麼人結仇?或者有沒有什麼異常情況?”
毛利小五郎回憶了一下,眉頭緊鎖:“我記得當時月形老師提到,他有兩個得意弟子,一個是久阪雄一,另一個叫猿橋勝,兩個人都很有才華,一直在競爭月形老師‘首席弟子’的位置,關係不太好。我覺得,猿橋勝有很大的嫌疑!”
“猿橋勝?”高木涉立刻在平板電腦上查找資料,“找到了!猿橋勝,29歲,同樣是月形龍太郎的弟子,擅長撰寫古裝劇的武打場景,之前和久阪雄一因為爭奪一個劇本的署名權,鬨得很不愉快。”
目暮警官點點頭:“立刻聯係猿橋勝,讓他來現場配合調查。”
沒過多久,猿橋勝就趕到了。他穿著黑色的夾克,頭發梳得一絲不苟,看到長椅上的久阪雄一,臉色瞬間變得蒼白,身體微微顫抖:“雄一……他怎麼會這樣?昨天我們分開的時候,他還好好的……”
“昨天你和久阪雄一見過麵?”目暮警官問道,“什麼時候?在哪裡見的麵?之後你又去了哪裡?”
猿橋勝定了定神,回憶道:“昨天下午6點左右,我和雄一在月形老師的工作室討論劇本,因為對一個情節有分歧,吵了幾句,然後我就離開了。之後我去了米花北公園附近的便利店買了點東西,然後就回家了,一直待在家裡,沒有再出去過。”
“你回家的時間是幾點?有什麼人能證明嗎?”高木涉追問道。
“大概是晚上8點30分左右到家的。”猿橋勝回答,“我家樓下的便利店老板可以證明,我回家前在他那裡買了一瓶牛奶;還有我鄰居,8點40分左右我去他家借過醬油,他也能證明我當時在家。”
高木涉立刻去核實猿橋勝的證詞。沒過多久,他就回來了,臉色有些難看:“目暮警官,猿橋勝的不在場證明是真的。便利店老板說昨晚8點20分左右,猿橋勝確實在店裡買過牛奶;他的鄰居也證實,8點40分左右,猿橋勝去借過醬油。而且猿橋勝家的監控顯示,他8點30分進入樓道後,就再也沒有出去過。”
“這麼說,猿橋勝的不在場證明是成立的?”目暮警官皺起眉頭,案件瞬間陷入了僵局,“那凶手到底是誰?久阪雄一還有其他仇人嗎?”
柯南蹲在長椅旁,仔細觀察著死者手裡的筆記本。筆記本上的字跡很潦草,最後幾行寫著“地都車站”“8點10分”“電話”幾個字,後麵還有一個沒寫完的“月”字。他心裡疑惑:久阪雄一昨晚8點10分在地都車站乾什麼?他要給誰打電話?是月形老師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工藤夜一則走到警戒線外,看著公園周圍的環境。公園對麵是一家咖啡店,門口裝著監控攝像頭;不遠處還有一個公交站,站牌上貼著最新的公交線路表。他拿出手機,拍下周圍的環境,心裡默默想著:如果猿橋勝的不在場證明是真的,那凶手肯定另有其人;但如果他的不在場證明是偽造的,那破綻又在哪裡呢?
灰原哀走到柯南身邊,小聲說:“死者脖子上的尼龍繩,看起來很新,而且上麵沒有明顯的指紋,凶手應該是戴了手套。還有,死者手裡的筆記本,最後幾行字的墨水暈開了,可能是在下雨的時候寫的?但昨晚米花町沒有下雨,隻有地都町那邊下過一場小雨。”
“地都町?”柯南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久阪雄一昨晚8點10分在地都車站,而且當時地都町在下雨,所以他寫筆記的時候,墨水才會暈開?那他為什麼會去地都町?又為什麼會被人殺害在米花町的公園?”
這些疑問像一團亂麻,纏繞在柯南的腦海裡。他站起身,看著遠處的地鐵路線圖,心裡默默梳理著線索:久阪雄一昨晚8點10分在地都車站,之後不知為何來到米花町的公園,然後被人殺害。猿橋勝有不在場證明,但他和久阪雄一有矛盾,嫌疑最大。難道他的不在場證明,真的無懈可擊嗎?
二、逆轉線索:小說家的文字與少年的發現
案件陷入僵局,目暮警官隻能讓警員繼續調查久阪雄一的社會關係,尋找其他可能的嫌疑人。毛利小五郎則在現場來回踱步,嘴裡念念有詞:“不可能啊,猿橋勝明明有最大的嫌疑,怎麼會有不在場證明呢?難道是我判斷錯了?”
小蘭安慰道:“爸爸,你也彆太著急,也許警方很快就能找到其他線索了。”
柯南、工藤夜一和灰原哀回到毛利偵探事務所,坐在客廳裡,繼續討論案子。柯南把死者筆記本上的線索寫在紙上:“久阪雄一昨晚8點10分在地都車站,還提到了‘電話’,可能是給月形老師打電話。我們要不要去拜訪一下月形老師,問問他昨晚有沒有接到久阪雄一的電話?”
工藤夜一點點頭:“我同意。而且月形老師是久阪雄一和猿橋勝的老師,應該很了解他們的關係,說不定能提供一些有用的線索。”
灰原哀則打開電腦,查找月形龍太郎的資料:“月形龍太郎是著名的古裝劇小說家,代表作有《戰國風雲錄》《幕府秘史》等,風格以情節曲折、反轉多著稱。他的弟子很少,除了久阪雄一和猿橋勝,就沒有其他人了。”
“情節曲折、反轉多?”柯南若有所思,“說不定這個案子,也藏著‘反轉’呢?”
下午,四人來到月形龍太郎的工作室。工作室位於一棟老式公寓的三樓,門口掛著一塊木質牌匾,上麵刻著“月形書屋”四個字。按下門鈴後,一個穿著和服的老人打開了門,他頭發花白,眼神銳利,正是月形龍太郎。
“你們是?”月形龍太郎看著四人,有些疑惑。
毛利小五郎趕緊上前,遞上名片:“月形老師,您好!我是私家偵探毛利小五郎,上周我們見過麵,您還采訪過我。這次來,是想向您了解一些關於久阪雄一的事情。”
提到久阪雄一,月形龍太郎的眼神黯淡下來,歎了口氣:“我已經知道雄一遇害的消息了,警方早上給我打過電話。請進吧,我們坐下談。”
工作室裡擺滿了書架,上麵放滿了各種古籍和小說,書桌上還攤著一本未完成的手稿。月形龍太郎給四人倒了茶,然後坐在沙發上,神色悲傷:“雄一是個很有才華的孩子,寫出來的文字很有感染力,隻是性格太急躁了,有時候會鑽牛角尖。”
“月形老師,”柯南問道,“昨晚您有沒有接到久阪雄一的電話?他的筆記本上寫著‘8點10分’‘電話’,可能是想給您打電話。”
月形龍太郎回憶了一下,點頭道:“接到過。昨晚8點10分左右,雄一給我打了個電話,說他在地都車站,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跟我說,想約我見麵。我當時正在外麵參加一個出版社的聚會,就跟他說晚點再聯係,讓他先回家等消息。”
“那他有沒有說是什麼重要的事情?”毛利小五郎追問。
“沒有,他隻是說很緊急,具體是什麼事,他沒說。”月形龍太郎搖搖頭,“我以為是工作上的事,沒想到……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
柯南又問:“那猿橋勝呢?昨晚您和他有聯係嗎?他說昨晚6點和久阪雄一在您的工作室討論劇本,之後就回家了。”
“沒錯,昨晚6點左右,他們確實在我這裡討論劇本。”月形龍太郎回答,“當時他們因為一個武打場景的設計吵了起來,氣氛很緊張,我還勸了他們幾句。猿橋勝走了之後,雄一又待了一會兒,大概7點左右才離開的。”
“7點離開工作室,8點10分在地都車站給您打電話,中間這一個多小時,他去了哪裡?又為什麼要去地都車站?”柯南心裡的疑問越來越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工藤夜一則走到書架前,翻看月形龍太郎的著作。突然,他看到一本《逆轉戰國》,封麵上寫著“逆轉接著逆轉,真相往往藏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他心裡一動,拿出鉛筆,把這句話圈了出來,然後走到柯南身邊,把書遞給柯南:“柯南,你看這句話,會不會和案子有關?”
柯南接過書,看到圈出來的文字,眼睛瞬間亮了起來。他猛地站起身,腦海裡的線索像拚圖一樣,慢慢拚接在一起:“逆轉接著逆轉……看似不可能的地方……難道猿橋勝的不在場證明,是偽造的?他利用了我們的思維定式,讓我們以為他8點30分回家後就沒出去過,但實際上,他在那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犯罪!”
“你想到什麼了?”毛利小五郎看到柯南的反應,連忙問道。
柯南沒有回答,而是對月形龍太郎說:“月形老師,請問地都車站到米花車站的地鐵,最快需要多久?中間有幾個停靠站?”
月形龍太郎愣了一下,回答道:“地都車站到米花車站的地鐵,最快15分鐘就能到,中間會經過三個站,分彆是東川站、南町站和西野站。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