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存者們站在新宇宙的十字路口時,發現麵前有兩條路:一條鋪滿熟悉的墓碑,一條通往未知的黑暗。這場辯論不是關於如何生存,而是關於生存的意義究竟應該刻在紀念碑上,還是寫在未開封的信封上。
林星將會議地點選在了記憶星雲的核心區。這裡漂浮著舊宇宙的文明印記,像無數麵全息投影幕布懸掛在虛空中。他特意穿上了陳默留下的粗布長袍,袍角還沾著黑鐵城的泥土微粒,仿佛老師就站在他身後。
與會者陸續抵達時,星雲自動生成符合各自文明的席位:
機械族代表坐在精密齒輪組成的王座上,身體由流動的合金構成,不斷發出數據處理時的微光
植物文明代表紮根於發光的苔原,枝葉間綻放著代表不同情緒的熒光花朵
水歌者懸浮在液態水晶球體中,身體隨著辯論節奏蕩漾出不同波紋
新生代文明則像彩色的能量漩渦,沒有固定形態
林星敲響青黛心火鑄成的議事鐘,鐘聲讓所有記憶幕布同時亮起,展現出舊宇宙各文明的輝煌過往。
機械族元老齒輪首先發言,他的聲音帶著金屬共振的精確感:"數據證明,舊文明體係有78.5的可複製價值。我們應該在安全星域建立文明保護區,就像保存瀕危物種基因庫一樣。"
他展示了一份全息藍圖:完全複原的黑鐵城麥田裡,克隆版的陳默正在耕作;精確重建的守林人聖殿中,青黛的複製體在維持心火。每個細節都完美複刻,連麥穗的彎曲角度都分毫不差。
"這是對犧牲者最好的紀念。"齒輪的合金手指劃過投影,"讓英雄們在新時代重生,讓後代知道他們的模樣。"
植物文明長老葉語的葉片發出憂慮的閃光:"可是...這會不會像把蝴蝶釘在標本框裡?我們懷念的是活生生的他們,不是這些精致的木偶。"
她的話引起了水歌者的共鳴。代表漣漪在液球中卷起悲傷的漩渦:"我害怕看到沒有靈魂的故鄉。水歌者的海洋可以重建,但那些隨波逐流的歌聲呢?"
新生代代表光旋突然炸裂成無數光點,在每個與會者麵前形成個性化的說服影像。他對機械族展示自我進化機械體,對植物文明呈現光合作用計算機,對水歌者演繹液態量子網絡。
"為什麼總要回頭看?"光旋的聲音像跳躍的電子樂,"新宇宙的物理法則允許我們創造超越想象的存在形式。比如把文明直接編碼進恒星的生命周期,或者讓每個個體成為可重組的光子集合。"
他展示的藍圖充滿革命性但也令人不安:文明不再需要行星,而是寄生在時空曲率中;個體意識可以自由交換記憶模塊;死亡被重新定義為能量形態轉換。
"看!"光旋指向一幅意識雲網絡圖,"我們可以實現真正的集體智慧,不再受肉體限製。這難道不是進化嗎?"
林星注意到,光旋的投影刻意避開了所有舊宇宙元素,就像在刻意擦除過去的痕跡。這種決絕讓他想起北辰早期的激進主張。
就在爭論白熱化時,一個微弱但清晰的聲音從星雲邊緣傳來。來自微光文明的代表——這個由真菌網絡發展而來的文明,一直安靜地觀察著。
"或許..."微光代表菌絲的身體發出柔和的生物光,"我們可以像樹木生長那樣,既保留年輪記錄曆史,又不斷長出新的枝葉。"
她展示了一種漸進式融合方案:在新宇宙中播種文明基因種子,讓它們自然變異適應。比如機械文明不必完全複刻,可以保留邏輯核心但采用生物外殼;植物文明可以融合光電特性發展出會發光的森林。
"最重要的是精神傳承。"菌絲用光點組成陳默耕種的動態圖,但畫麵中的農夫開始用星光播種,麥田裡長出結晶的麥穗。"我們繼承的不是形式,而是創造形式的智慧。"
這個方案立刻獲得了多數中小文明的支持。它們不像大文明那樣背負沉重的曆史包袱,更願意輕裝前行。
辯論持續了三個宇宙日,雙方都拿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論據。複刻派用全息技術重現了藥長老的醫療現場,那逼真的場景讓許多幸存者淚流滿麵;創新派則演示了意識上傳技術,展示如何將文明精華壓縮成可攜帶的數據包。
林星始終沉默地撫摸著袍角的泥土。他發現這些泥土在新宇宙環境中開始自發結晶,但結晶過程中保留了土壤的紋理。這個細微變化讓他豁然開朗。
"各位,"他終於起身,長袍上的泥土閃爍出星光的質感,"我們爭論的焦點錯了。問題不是要不要重建,而是如何理解重建。"
他讓星雲投影出黑鐵城麥田的演變史:從最初的原始耕種到自動化農業,再到基因編輯作物。每代麥田都形態迥異,但養育生命的本質從未改變。
"陳默老師教會我的不是種麥子的具體方法,而是讀懂土地需求的智慧。"林星將袍角的結晶泥土撒向空中,泥土自動生長成適應新環境的微型麥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此時,記憶星雲突然發生異變。那些漂浮的文明印記開始自主組合,形成一段跨越文明的對話:
青黛的心火與北辰的暗影交織出光暗共生的新模式;
藥長老的草藥與機械族的納米技術融合成生物機械醫療術;
水歌者的聲波與植物文明的感應譜寫出跨物種交流網絡。
"看!"葉語的葉片激動地發出彩虹色,"文明基因自己在尋找出路!"
林星感受到體內的暗麵意識在欣慰地振動。原來這些基因不是等待執行的程序,而是擁有生命的種子。它們會根據環境自主變異,隻要求一個最基本的共識:
給所有可能性發芽的機會。
受到啟發的林星提出了基因引導方案:
1.建立文明基因圖書館,但不強製任何文明使用
2.設立創新保護區,允許大膽實驗但限製影響範圍
3.最重要的引導而非規劃,讓每個文明自主選擇發展路徑
"就像好園丁既保留傳家寶種子,也鼓勵培育新品種。"他指向星雲中正在自然融合的基因流,"我們隻需要確保土壤足夠肥沃,陽光雨露公平分享。"
這個方案巧妙地將複刻派的傳承需求、創新派的自由渴望和尋根派的融合智慧結合在一起。連最激進的光旋都暫時收斂了光芒,開始認真思考。
辯論結束時,與會者沒有投票表決,而是達成了默契的共識。第一個實踐來自機械族與植物文明的聯合項目:
他們在某個新生行星上播種了混合基因。機械族提供基礎設施框架,植物文明負責生態調節,水歌者添加了情感共鳴網絡。這個新文明既不是複刻也不是顛覆,而是自然的進化。
林星在項目奠基儀式上,種下了袍角最後一粒原始泥土。泥土在接觸新土壤的瞬間,長出既像麥穗又像水晶的奇異植物。
"這就是答案。"他對身邊的代表們說,"不執著於恢複過去的形狀,但堅守創造形狀的初心。"
當第一株雜交作物破土而出時,所有文明都看到了希望的新定義:它不是回到過去,也不是拋棄過去,而是帶著所有記憶走向未知的勇氣。
喜歡黑曜紀請大家收藏:()黑曜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