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夜的鮮血尚未徹底擦淨,法國總領事館內仍彌漫著一股混合了消毒水、昂貴蠟油與無形恐懼的沉重氣息。阿爾貝·杜邦幾乎一夜未眠,眼中布滿血絲,但意誌卻像被淬火的鋼鐵,在極度疲憊中反而變得異常冷硬和清晰。皮埃爾·勞倫特的死,是一記扇在法蘭西顏麵上的響亮耳光,更是一個將他個人推向風暴中心的、不容回避的殘酷信號。
書房裡,杜邦、勒克萊爾以及一位杜邦秘密信任的電訊室負責人,正圍著一台沉重的密碼機。窗外天色灰蒙,雨水暫歇,但雲層低壓,預示著更多的壞天氣。初步的現場勘察除了那塊神秘的絲綢碎片,幾乎一無所獲——凶手極其專業,沒有留下指紋、腳印或其他明顯痕跡。調查似乎陷入了僵局。然而,在情報世界裡,死寂往往預示著暗流正在加速湧動。
皮埃爾之死,像一塊巨石投入本就波瀾暗湧的池塘,激起了層層疊疊的複雜反應。日本方麵表麵上表示“關切”並“期待”法方調查結果,實則通過外交渠道施加了近乎最後通牒式的壓力,要求儘快破案並“確保”此類事件不再危及“日法友好”及租界治安。76號的活動似乎更加猖獗,仿佛在試探法租界當局在遭受重擊後的反應能力和決心。英美方麵則保持了一種謹慎的沉默和觀望,其領事館加強了戒備。租界內的普通僑民和中立人士則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各種關於皮埃爾死因的離奇猜測情殺、滅口、內部傾軋)開始秘密流傳。aurice),一位年近五十、頭發稀疏、沉默寡言的技術官員,此刻正用他那雙因長期接觸精密儀器而異常穩定的手,操作著密碼機。他性格內向,不擅交際,是整個領事館最容易被忽視的高級職員之一,卻也是杜邦此刻最能倚仗的、掌握著信息生命線關鍵閥門的人。他的忠誠,源於對職業的敬畏和對共和理念儘管如今已麵目全非)的深層認同,而非對某個具體上司或政權的效忠。
勒克萊爾彙報現場調查毫無實質性進展時,房間內的氣氛壓抑得幾乎令人窒息。挫敗感和無形的壓力沉重地壓在每個人的肩頭。杜邦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節奏紊亂,透露著內心的焦灼。然而,當莫裡斯幾乎是不抱希望地開始例行檢查皮埃爾生前最後幾日經手或接收的、尚未歸檔的電文底稿和日誌時,他慣常毫無表情的臉上,忽然掠過一絲極細微的波動。
“總領事閣下,”莫裡斯的聲音乾澀而平穩,一如往常,但熟悉他的人能聽出一絲不同,“這裡有一份勞倫特先生三天前接收並解碼的、來自河內的普通商務電文。備案記錄顯示已歸檔。但是…”他停頓了一下,調整了一下眼鏡,“…解碼後的文本,其詞頻分布和句式結構,與標準的貿易詢價函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偏差。”專業性的懷疑)
“它太‘乾淨’了,閣下。缺乏商務電文常見的冗餘和特定縮寫。而且,有幾個介詞的使用頻率異常高。這更像是…另一種編碼的載體。”基於經驗的直覺判斷)
勒克萊爾眉頭緊鎖:“你是說,有人用已經解碼的明文,再次隱藏了信息?”
“是的,總監先生。一種古老的‘書本密碼’bookcipher)的變體。需要特定的‘鑰匙’——通常是某本公認的出版物——才能進行二次解密。”莫裡斯解釋道,語氣依舊平淡,卻點燃了房間內所有人的神經。
·對杜邦而言:這可能是突破調查僵局、甚至窺破更大陰謀的唯一線索,是皮埃爾用生命換來的情報。
·對勒克萊爾而言:這是刑偵與技術偵查的結合點,需立刻追查密碼本書)的來源和傳遞渠道。
·對已死的皮埃爾而言:這證明了他的確在執行某項秘密任務,且其死亡極可能與此相關。
·對發送方河內)而言:可能代表著自由法國力量或其他反維希、反軸心的情報來源。
·對日方情報機構而言:如果他們知曉此電文存在,其滅口行動的目的便更加明確。
·對維希政府而言:這預示著領事館內存在不受控製的“叛國”信息渠道。
那封看似平淡無奇的電文,象征著情報世界的深邃與層層偽裝——真相往往隱藏在最不起眼的表象之下。無線電波承載著秘密穿梭於空中,如同無形的戰場。而破譯密碼的可能性,則如同“日暉”這個代號本身,意味著一線刺破沉重夜幕、揭示真相的曙光,無論這真相有多麼危險。
尋找密碼鑰匙的過程,宛如埃涅阿斯在女先知西比爾的指引下墜入地府尋找亡父靈魂:“通往地獄之路易行…但若要重返人間,懸隔霄壤…”(faciisdescensusaverno...sedrevocaregradu...aborest.)發現電文異常是“易行”的,但真正破解其含義、並安全地利用它重返人間)則是極其艱難的工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莫裡斯和勒克萊爾立刻展開行動,邏輯清晰:
1.來源分析:排查皮埃爾近期接觸的所有書籍、報刊,尤其是其私人物品和辦公室。
2.內容分析:對電文進行高頻詞、低頻詞分析,尋找可能指向特定書籍的pattern。
3.交叉驗證:嘗試用可疑書籍作為密碼本進行解密,驗證產出信息是否具有邏輯性。
4.風險控製:此項工作必須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一旦被日方或維希分子察覺,不僅線索中斷,相關人員也將麵臨極大危險。
經過緊張排查,勒克萊爾在皮埃爾公寓床頭櫃發現了一本看似普通的、近期在上海再版的英文暢銷小說——雷蒙德·錢德勒的《長眠不醒》。書頁間沒有任何標記。但莫裡斯注意到,書脊的磨損程度與出版時間不符,且其中幾頁有極細微的、幾乎無法察覺的指甲印痕。他們嘗試用此書作為密碼本,對應電文中的數字…
幾小時後,一段簡短卻令人震驚的明文被破譯出來:
“風計劃確認關聯‘日暉’。目標:租界能源及戰略倉庫。啟動時間:珍珠港事件後四十八小時內。最高優先級。”
房間內一片死寂。“日暉”sunshine)——一個全新的、更具體、更迫在眉睫的威脅代號出現了!它不再是一個模糊的魅影,而是直接指向了日軍意圖全麵接管甚至破壞法租界核心設施的具體行動計劃!而且,其啟動竟與遙遠的“珍珠港”事件直接掛鉤儘管此時,珍珠港事件剛剛發生,消息尚未完全傳開)!
“珍珠港…事件?”勒克萊爾喃喃道,臉色驟變。他們剛剛破譯的情報,預示了一場即將席卷全球的更大風暴,而上海法租界,將是這場風暴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之一。
就在這時,窗外遠處突然傳來一陣異常密集且尖銳的防空警報聲!這聲音不同於以往的演習,淒厲、持久,充滿了末日降臨的真實感!幾乎同時,辦公室的電話刺耳地響起。秘書驚慌的聲音傳來:“總領事閣下!剛收到廣播消息!日本人…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美國…美國對日宣戰了!”
破譯的情報,在幾分鐘內就被殘酷地驗證了。
杜邦手中的鉛筆“啪”一聲折斷。他猛地站起身,走到窗前。遠處的警報聲仍在呼嘯,如同為舊時代奏響的挽歌。
皮埃爾·勞倫特的謀殺案,瞬間從一樁需要調查的外交醜聞或內部陰謀,升級為一場全球性戰爭中微小卻關鍵的一環。他的死,是為了掩蓋“日暉”計劃,為了給日本全麵占領上海租界掃清障礙、製造混亂。
“四十八小時…”杜邦的聲音沙啞而冰冷,仿佛不是他自己的聲音,“勒克萊爾,我們沒有時間悲傷了。‘日暉’…我們必須知道它的全部細節。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阻止它,或者…準備好麵對它。”
個人的謀殺案已被卷入曆史的巨大齒輪。他們的戰場,不再僅僅是領事館的花園,而是整個上海,乃至整個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新的目標,已在血與火的警報聲中,猙獰初現。
喜歡滬上奕請大家收藏:()滬上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