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永源實業”牽頭的財團合作協議的簽署,標誌著濱城商行重組邁出了最具決定性的一步。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將其譽為“問題金融機構市場化重組的成功範本”、“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生動實踐”。林墨作為方案的主要設計者和推動者,名字也頻繁出現在報道中,被賦予了“金融少帥”、“破局者”等光環。
然而,林墨自己卻異常清醒。他知道,協議的簽署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紙麵上的藍圖,轉化為一家健康、可持續運營的“新濱城銀行”。他被重組辦正式任命為駐“新濱城銀行”籌備工作組組長,全麵負責重組落地的具體事宜。
工作組進駐濱城商行原總部大樓的第一天,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混合著焦慮、迷茫和一絲微弱期盼的複雜氣息。大樓裡不再有往日的繁忙,許多工位空置,留下的員工眼神躲閃,士氣低落。堆積如山的待處理文件、糾纏不清的法律糾紛、以及係統裡觸目驚心的壞賬數據,無不昭示著前路的艱難。
林墨召開了一次全體員工大會。站在台上,看著台下那一張張或麻木、或懷疑、或帶著最後一絲希冀的臉,他沒有講任何空泛的大道理。
“我知道,大家心裡都很慌,很迷茫。”林墨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遍寂靜的會場,“擔心自己的工作,擔心銀行的未來,也擔心自己的前途。這些,我都理解。”
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堅定:“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總行沒有放棄我們,新的投資者帶著資源和誠意而來,他們看中的不是這棟樓,也不是那些已經成為曆史的壞賬,而是在座的每一位,以及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千千萬萬需要金融服務的企業和百姓!”
他公布了籌備期的幾項核心原則:第一,儘可能穩定現有員工隊伍,通過培訓和考核,實現人員的優化和轉型;第二,立即啟動核心係統的清理和數據遷移,為新銀行運營打下基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重啟信貸閥門,但方向必須明確——堅定不移地投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三農”領域。
“我們的未來,不在那些虛無縹緲的大項目裡,就在濱城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鄉鎮,每一家踏實做事的小工廠、小店鋪裡!”林墨的話擲地有聲,“從今天起,我們不再是誰的包袱,我們要成為澆灌這片土地的‘活水’!”
他的發言,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像一塊投入死水的石頭,激起了漣漪。一些老員工的眼神裡,重新燃起了久違的光彩。
然而,重啟信貸業務談何容易。舊的信貸文化積重難返,風控體係近乎癱瘓,員工技能也需要更新。林墨親自帶隊,重新設計了一套適用於小微客戶的、標準化與差異化相結合的信貸流程和風控模型。他要求客戶經理必須下沉,跑市場、訪客戶,真正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資金需求。
這個過程阻力重重。習慣了坐在辦公室裡看報表、等客戶上門的部分老員工極其不適應,抱怨之聲不絕於耳。甚至有人暗中使絆子,拖延流程。
就在這時,林墨收到了蘇晴發來的一份資料。是她利用在國際部的資源,整理的關於國際上社區銀行成功服務小微企業的案例和一些先進的風控技術摘要。這份資料來得正是時候,為林墨團隊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思路。
他整合這些信息,結合濱城本地實際,推出了“濱城助業貸”等一係列針對性產品,並引入了基於稅務、水電、供應鏈等多維度數據的信用評估工具,極大地提高了審批效率和風險識彆能力。
重生之路,每一步都充滿艱辛。但林墨和他的團隊,像耐心的工匠,一點點地清理著廢墟,重建著基石。
一天,林墨在翻閱一份待審批的“濱城助業貸”申請時,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匠心工坊”,老板老李。
申請資料顯示,老李的工藝品廠在經曆了“天宇跨境”的風波後,一度陷入困境,但他沒有放棄,利用之前積累的技術和口碑,開始轉向國內文旅市場,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目前接到了幾個景區訂單,急需一筆資金購買原材料和擴大生產。
林墨親自複核了這筆貸款,很快予以批準。
幾天後,他接到了老李打來的電話,老人的聲音激動得有些哽咽:“林總!是您!我就知道是您!貸款批下來了,太快了!謝謝您!謝謝新銀行!您……您還記得我這個老頭子……”
“李老板,我當然記得。”林墨握著電話,臉上露出了許久未見的、發自內心的笑容,“好好乾,把咱們濱城的文化,傳播出去。”
放下電話,林墨走到窗邊。樓下,一家因為獲得新銀行貸款而得以續命的小餐館,正在重新裝修,招牌煥然一新。街道上,車流人流,熙熙攘攘,充滿了平凡的生機。
他想起沈國立那套冰冷殘酷的“實驗論”,想起東海分行崩塌時的無力與幻滅。此刻,看著這片正在一點點恢複活力的土地,他更加確信,金融的價值,不在於製造毀滅性的風暴,而在於滋養萬物生長的涓涓細流。
重生之路,道阻且長。但希望的種子已經播下,他相信,隻要方向正確,持之以恒,這片土地終將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而他的使命,就是守護好這條來之不易的“重生之路”。
喜歡我在銀行上班的日子2請大家收藏:()我在銀行上班的日子2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