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激起的漣漪尚未平息,更洶湧的暗流卻已悄然形成。林墨很清楚,“新紀元資本”絕不會善罷甘休,他們在等待,等待一個能將他與他的新風控體係徹底摧毀的機會。
這個機會,很快以一種極具誘惑的形式出現了。
一份由國際頂級投行“格曼資本”出具的、措辭極為樂觀的“基石投資者”意向書,被直接送到了林墨的辦公桌上。意向書明確表示,格曼資本看好“新濱城銀行”的改革前景和“科創信貸工場”模式,願意在其即將進行的第二輪資本補充中,領投不低於五十億的資金,條件是獲得一個董事會觀察員席位,並參與製定銀行的“國際化戰略”。
五十億!這足以讓任何正處於擴張期的銀行管理層心動。更重要的是,“格曼資本”這塊金字招牌,其背書效應遠超資金本身,能瞬間提升“新濱城銀行”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信用評級和形象。
行內幾乎所有的管理層都為之振奮,認為這是銀行邁向國際化的絕佳契機,是市場對之前改革成果的最大肯定。連總行一些原本持保留態度的董事,態度也發生了微妙轉變。
然而,林墨在仔細審閱了那份厚厚的意向書附件條款後,卻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條款中,隱藏著幾條看似常規,實則致命的“毒丸條款”:
其一,要求“新濱城銀行”在未來三年內,將其總資產的特定比例一個相當高的比例)配置於由格曼資本擔任顧問或承銷商的“特定類型國際金融資產”上。
其二,要求銀行開放其核心的“企業信用評分模型”與格曼資本的“全球風險管理係統”進行“數據共享與策略協同”。
其三,擁有一票否決銀行與“被格曼資本認定為存在潛在合規或聲譽風險”的實體進行重大交易的權力。
這哪裡是投資?這分明是企圖通過資本滲透,扼住銀行的咽喉,控製其資產配置,並最終窺探乃至奪取其最核心的風控知識產權!一旦應允,“新濱城銀行”將不再是一家獨立的銀行,而會成為國際資本巨鱷棋局上的一枚棋子,其辛苦建立的、服務於本地實體的信貸工場模式也將名存實亡。
林墨幾乎可以肯定,這背後一定有“新紀元資本”的影子。他們自己暫時無法從正麵攻破,便引入了更強大、也更貪婪的國際盟友,布下了一個他幾乎無法公開拒絕的“陽謀陷阱”。拒絕,會被指責為保守、僵化,錯失國際化良機,引發市場對其領導能力的質疑;接受,則等於自掘墳墓。
他將計就計。
在接下來的董事會會議上,林墨出人意料地沒有直接反對,而是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前瞻性”。他高度讚揚了格曼資本的眼光,認同國際化是必然趨勢,但同時,他提出了一份針鋒相對的“合作反建議”。
“格曼資本的實力毋庸置疑,”林墨在會議上侃侃而談,“但真正的合作必須建立在平等和相互賦能的基礎上。我建議:
第一,資產配置條款,應修改為‘在符合我行自身風控標準和境內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優先考慮’與格曼合作,而非強製性的比例要求。
第二,數據共享可以探討,但必須僅限於脫敏後的宏觀模型輸出結果驗證,且我方模型的核心算法和底層數據架構,作為我行最高商業機密,恕不開放。我們可以共同成立一個聯合實驗室,在安全環境下進行策略回溯測試。
第三,觀察員席位可以給予,但一票否決權關乎銀行經營自主權,絕不能授予。我們可以建立一種‘重大風險事項事前通報與磋商機製’。”
這份反建議,表麵上給予了格曼資本足夠的尊重和合作空間,實則用嚴謹的法律和監管措辭,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將其所有帶有控製意圖的條款要麼化解,要麼架空。
林墨知道,以格曼資本的傲慢和真實目的,絕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對方自己知難而退。同時,他秘密指示趙工團隊,立刻對格曼資本近三年在亞太區的所有投資記錄進行地毯式分析,重點尋找其投資後,目標公司控製權轉移或核心資產被剝離的案例。
果然,格曼資本的代表在收到反建議後,態度立刻從熱情轉為強硬,堅持原有條款“是國際慣例,不容修改”,談判陷入僵局。
就在這時,趙工團隊帶來了關鍵發現:格曼資本在三年前投資東南亞某新興市場銀行後,該銀行迅速改變了其專注中小企業的戰略,大量資金被引導至波動劇烈的國際衍生品交易,並在一年後因巨額虧損被格曼資本關聯方以極低價格收購了其核心的零售業務網絡。類似的案例,並非孤例。
林墨立刻將這份分析報告,通過陳永清的渠道,直接呈送給了最高金融監管機構,並附上了一封言辭懇切的風險提示函,明確指出此類附帶有戰略控製意圖的國際資本,對正在轉型中的、服務於特定實體經濟區域的中小銀行,可能構成的係統性威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幾乎同時,林墨授意之下,一份關於“格曼資本投資模式析疑——是合作共贏還是戰略控製?”的深度分析文章,出現在了一家以嚴謹、獨立著稱的國內頂尖財經研究院的內參上。文章沒有直接點明“新濱城銀行”,但用詳實的數據和案例,清晰地揭示了某些國際資本通過“基石投資”名義進行實質控製的商業模式。
一石激起千層浪。
監管層對此高度重視,迅速約談了格曼資本在華代表,對其投資條款的合規性及潛在風險提出了嚴厲質詢。市場也開始重新審視這筆看似光鮮的投資。
格曼資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意識到,林墨不僅看穿了他們的把戲,更巧妙地利用監管和輿論,將他們逼到了牆角。繼續堅持,很可能導致其在華整體業務受到更嚴格的審查;放棄,則意味著顏麵掃地。
最終,在巨大的壓力下,格曼資本宣布,“因與‘新濱城銀行’在某些關鍵商業條款上未能達成一致”,決定暫緩本次投資計劃。
消息傳出,市場嘩然。不明就裡的外界為“新濱城銀行”錯失良機而惋惜,但隻有極少數洞悉內情的人才知道,林墨剛剛帶領銀行,在無聲的硝煙中,打贏了一場多麼凶險的保衛戰。
“金先生”在得知格曼資本退出的消息後,狠狠地將手中的水晶酒杯摔得粉碎。他精心策劃、寄予厚望的“毒餌”計劃,竟然被林墨以這樣一種方式徹底瓦解。他第一次真正意識到,這個對手的難纏程度,遠超他的想象。
而林墨,在辦公室裡輕輕呼出一口氣。他知道,他挫敗的不僅僅是格曼資本,更是“新紀元資本”借助外力發起的一次總攻。但他也清楚,對手的瘋狂程度與失敗次數成正比,下一次的風暴,隻會更加猛烈。他必須利用這寶貴的間歇,讓自己和銀行,變得更加強大。
喜歡我在銀行上班的日子2請大家收藏:()我在銀行上班的日子2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