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束班造樂記》
場景一:漢宮束薪坊日內
【滿屋木屑飛揚,十幾根粗木橫七豎八堆在角落。宮束班班頭劉大夯正蹲在地上,對著塊圓木疙瘩傻笑,後腦勺的發髻歪到一邊,露出沾著木屑的脖頸。】
【李二柱舉著把豁了口的鑿子,往木頭上懟了半天,鑿出個歪歪扭扭的坑,懊惱地把鑿子往地上一扔:“我說夯哥,咱這差事怕是要黃!昨天樂官大人來看,臉拉得比琴弦還長,說再造不出能跟樂府配的家夥,就把咱這班頭給撤嘍!”】
【王三胖抱著塊梧桐木,啃著手裡的麥餅含糊道:“撤就撤,反正咱本就是劈柴的,要不是前兒個太樂令說‘束薪坊匠人手巧’,誰耐煩跟這些木頭較勁?”話音剛落,麥餅渣子掉在木頭上,他伸手去抹,倒把木屑蹭了滿臉。】
【劉大夯猛地拍大腿,圓木疙瘩滾到腳邊:“你們懂個屁!昨兒我蹲樂府牆根聽了,那編鐘敲起來是好聽,可缺了點活氣兒!咱造的玩意兒,得能跟著人笑,跟著人跳!”他撿起木疙瘩往空中一拋,接住時沒抓穩,“咚”地砸在自己腦門上。】
【眾人哄笑,李二柱笑得直揉肚子:“夯哥這是給木頭磕個頭,求它顯靈呢?”】
【劉大夯摸著頭嘿嘿笑:“說不定還真靈了!剛才那一下,我摸著這木頭的紋路,像聽見風從裡頭鑽過去的聲兒!”】
場景二:束薪坊後院日外
【三日後,劉大夯蹲在石碾子上,手裡舉著個掏空的桐木筒,對著風比劃。李二柱在旁邊削著根細竹管,削著削著突然“哎喲”一聲——手指頭被劃了道口子。】
【“你看你,毛手毛腳的!”王三胖放下手裡的羊皮,湊過去往他傷口上撒了把灶心土,“前兒個教你用竹篾繃羊皮做鼓麵,你把羊皮戳了個洞;今兒削個笛子,倒先給自個兒放血了。”】
【李二柱甩著手:“這竹管邪門得很!粗了吹著像驢叫,細了又跟蚊子哼似的。”他賭氣把竹管往地上一戳,竹管斜斜立著,倒像個歪脖子的小人。】
【劉大夯忽然眼睛一亮,從石碾子上蹦下來,抓起那竹管就往嘴裡塞。他鼓著腮幫子一吹,竹管“嗚——”地發出個怪聲,既不是驢叫也不是蚊哼,倒像誰被撓了胳肢窩的悶笑。】
【“哎?這聲兒有意思!”王三胖也湊過來,搶過竹管學著吹,結果沒控製好力氣,吹得臉紅脖子粗,竹管“屁”地放了個響屁似的聲兒。】
【三人愣了愣,突然爆發出狂笑。劉大夯笑得直拍石碾子,李二柱笑得蹲在地上,王三胖笑得打嗝,手裡的羊皮都掉在了泥裡。】
【“就它了!”劉大夯抹著笑出來的眼淚,撿起竹管,“咱給它多鑽幾個眼,讓它能笑出不同的調調!”】
場景三:束薪坊工坊夜內
【油燈昏黃,映著滿地的奇形怪狀的木件、竹管、銅環。劉大夯正給個蒙著羊皮的圓木桶纏麻繩,王三胖蹲在旁邊,往塊銅板上鑿小孔,鑿著鑿著打了個哈欠,手裡的鏨子“當啷”掉在銅板上,發出清脆的響聲。】
【“等等!”劉大夯停下手,“三胖,再敲敲那銅板!”】
【王三胖迷迷糊糊拿起鏨子,又敲了兩下。銅板的響聲帶著點顫音,混著窗外的蟲鳴,竟有幾分悅耳。】
【李二柱舉著個剛做好的竹笛跑過來:“夯哥你聽這個!我剛鑽了六個眼,能吹出‘嗚嗚咽咽’的調兒!”他一吹,竹笛真的發出連貫的聲音,像有人在低低哼唱。】
【劉大夯把羊皮鼓往地上一放,拿起根木棍“咚咚”敲起來。鼓聲響得紮實,震得油燈火苗直晃。王三胖跟著節奏敲銅板,“當當當”的脆響混著鼓聲,李二柱吹著竹笛繞圈跑,三個人的聲音攪在一起,亂得像群麻雀鬨窩,卻又透著股說不出的熱鬨。】
【“不對不對,”劉大夯突然停手,“鼓點得再活點!三胖你那銅板,能不能鑿得薄點?讓它笑起來更尖些!”】
【王三胖摸出個薄銅板,剛鑿了一下,銅板“哢嚓”裂了道縫。他傻眼了,劉大夯和李二柱卻笑得直不起腰——那裂了縫的銅板被敲響時,竟發出“嘻嘻”的笑聲,活像個偷樂的小孩。】
場景四:樂府演練場日外
【太樂令皺著眉站在台階上,身後跟著十幾個樂師。劉大夯抱著鼓,李二柱攥著竹笛,王三胖捧著那麵裂了縫的“笑銅板”,站在場中央直搓手。】
【“劉班頭,”太樂令語氣嚴肅,“陛下下個月要宴請諸侯,若是你們這‘吹鼓樂’撐不起場麵……”】
【“大人您聽了再說!”劉大夯一咬牙,給李二柱和王三胖使了個眼色。】
【李二柱深吸一口氣,竹笛先起了個清亮的調兒,像山泉叮咚。接著劉大夯的鼓“咚咚”跟上,節奏忽快忽慢,活像田埂上蹦跳的螞蚱。王三胖手一抖,裂了縫的銅板“嘻嘻哈哈”地加入進來,三股聲音纏在一起,竟比編鐘的莊嚴多了幾分野趣,像一群人在田埂上追跑打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樂師們先是驚訝,接著有人忍不住跟著點頭。太樂令的眉頭慢慢鬆開,嘴角竟悄悄往上翹。】
【正吹到興頭上,李二柱的竹笛突然“哢”地一聲——最上麵的孔被他吹得太用力,裂了!他慌得手一抖,竹笛掉在地上。】
【劉大夯眼疾手快,撿起竹笛往嘴裡一塞,鼓著腮幫子繼續吹。裂了孔的竹笛聲音變了調,像個破鑼在喊,可配上鼓點和銅板的“笑聲”,反而更添了幾分憨態。王三胖笑得手都軟了,銅板敲得亂七八糟,劉大夯卻跟著亂節奏把鼓敲得更響,三個人笑得前仰後合,竟在場上跳著踩起了鼓點。】
【“好!”太樂令突然鼓起掌,“這才是活的樂聲!有煙火氣,有歡騰勁兒!就叫它‘吹鼓樂’,下個月宴席,朕要讓諸侯們聽聽,我大漢的樂聲,能笑,能跳,能聚這天地間的活氣!”】
【劉大夯三人愣住,隨即對著太樂令作揖,剛站直就忍不住又笑起來——李二柱的竹笛還在地上滾,王三胖的銅板蹭了滿臉灰,劉大夯的發髻又歪到了一邊。】
場景五:束薪坊年餘後日內
【工坊裡擺著一排排新做的樂器:竹笛、羊皮鼓、銅鈸王三胖後來把裂銅板改成了銅鈸),還有劉大夯新琢磨出的嗩呐,紅綢子係在上麵,風一吹就飄。】
【幾個小徒弟正跟著李二柱學吹笛,吹得五音不全,惹得王三胖捧著肚子笑。劉大夯蹲在門口,看著街上走過的隊伍——樂府的樂師們正抬著他們造的樂器,吹吹打打地去赴宴,鼓聲、笛聲、鈸聲混在一起,隔著老遠都能聽見那股子熱鬨勁兒。】
【“夯哥,你看樂官又來要新家夥了!”李二柱舉著張單子跑過來,“說上次諸侯聽了,都吵著要帶幾套回去呢!”】
【劉大夯摸著下巴笑:“告訴他們,想要?得跟咱學個本事——先對著木頭笑三聲,它才肯出聲兒!”】
【陽光穿過窗欞,照在滿地的樂器上,竹笛的孔裡像藏著風的笑聲,鼓麵上的羊皮微微顫動,仿佛下一秒就要跟著節奏跳起來。遠處的樂聲隱隱傳來,混著市井的喧鬨,成了西漢長安裡最鮮活的調子,一傳,就傳了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