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染漢韻·鼎聚民氣
第一幕:晨光穿巷,宮束班開活
時:西漢·未央三年暮春辰時
地:長安城南·民巷繡坊木架上懸著半幅未完工的雲紋錦,牆角陶甕插著新采的棣棠花,空氣中飄著絲線與漿糊的淡香)
【幕啟時,繡針“嗒嗒”敲著竹繃的聲響先入,接著是此起彼伏的笑鬨。五個穿著粗布襦裙的姑娘圍著一張大木桌,桌上攤著素白絹布與五彩絲線,為首的青衣女子正把一枚錯金銅針往發間蹭了蹭】
阿繡手捏針尾往絹布上紮,線頭卻“啪”地崩開,自己先笑出一口白牙):哎喲!這蠶絲線比我家那隻調皮的貓還難馴,昨兒剛浸的米湯漿,今早就敢跟我耍脾氣!
春桃嘴裡叼著三縷絲線,含混不清地湊過來,指尖戳了戳絹布上歪歪扭扭的輪廓):阿繡姐,你這畫的是長壽繡裡的“茱萸紋”?我瞅著倒像巷口王婆家曬的醃蘿卜乾,圓滾滾的還帶個尖兒!
【眾人“哄”地笑開,春桃嘴裡的絲線掉了兩根在衣襟上,她慌忙去撿,卻差點把桌上的染料碟碰翻。穿褐衣的阿棗眼疾手快扶住碟子,指尖沾了點朱紅顏料,趁春桃不注意往她臉頰上抹了道印子】
阿棗憋著笑,指了指春桃的臉):這下好了,咱們班多了個“紅臉壽星”,繡出來的長壽繡保管更靈驗!
春桃摸著臉摸到一手紅,急得要去撓阿棗,卻被坐在最邊上的阿柿拽住了衣角):阿柿你彆攔著!我非讓她也嘗嘗“紅臉”的滋味不可!
阿柿聲音軟乎乎的,手裡還捏著根剛理好的金線):彆鬨啦,張婆婆昨兒還說,這長壽繡是要送進民間祠堂的,要是誤了工期,咱們可就成了“憨貨”了。
【這話一出,鬨著的幾人都停了手。阿繡清了清嗓子,把絹布往中間挪了挪,指著上麵畫好的紋樣】
阿繡:阿柿說得對。咱們宮束班雖說是宮裡派來傳手藝的,可這長壽繡的根在民間——你看這茱萸紋,是百姓用來驅邪的;這雲紋,是盼著風調雨順的;還有這壽桃,是想讓家裡老人長長久久的。咱們得把這些心意都繡進去,才不算白當這個“繡工”。
春桃摸了摸臉上的紅印,又笑了):那我這“紅臉”也算是為長壽繡添彩了!我今兒就把這茱萸紋繡得比巷口王婆家的蘿卜乾還精神!
【眾人又笑起來,這次的笑聲裡多了些認真。陽光從窗欞漏進來,落在絹布上,五彩的絲線在姑娘們的指尖穿梭,偶爾有針腳歪了,便互相打趣著修正,繡坊裡的“嗒嗒”聲,漸漸和著笑聲,織成了一段軟乎乎的晨光。】
第二幕:暮色攏坊,繡紋藏意
時:三日後黃昏
地:同繡坊桌上的絹布已繡出大半,茱萸紋綴著金線,壽桃染著淡粉,雲紋繞著銀線,牆角的棣棠花謝了,換了束新采的薔薇)
【阿繡正對著最後一片雲紋發愁,針腳總覺得少了點靈氣。春桃湊過來,手裡拿著個剛從巷口買的糖糕,掰了一塊遞給她】
春桃咬著糖糕,含糊道):阿繡姐,你看你繡的雲紋,太規整了,像宮裡畫的圖樣,少了點民間的活氣。昨兒我去買糖糕,看見巷口的老槐樹被風吹得晃,那雲就跟著樹影動,一會兒像兔子,一會兒像棉絮,多自在啊!
阿繡咬了口糖糕,眼睛亮了):你這麼一說,我倒覺得是了!我總想著要“規整”,卻忘了百姓看的雲,本就不是宮裡那樣方方正正的。你幫我遞根銀線,我重新繡這幾針!
【阿棗和阿柿正對著壽桃的顏色討論。阿棗覺得粉色太淺,顯不出壽桃的飽滿;阿柿卻覺得深了會像熟透的杏子,少了些清爽】
阿柿指尖蘸了點淡粉染料,往絹布邊角試了試):我昨兒去祠堂看了,供桌上的壽桃饅頭,就是這樣淡淡的粉,上麵還撒了點碎芝麻,像沾了露水。咱們要是在壽桃尖上繡幾縷淺黃絲線,會不會像饅頭剛蒸好時的熱氣?
阿棗眼睛一瞪,拍了下手):憨丫頭,你這腦子咋這麼靈!我娘蒸壽桃饅頭時,就喜歡在尖上抹點蛋黃液,蒸出來金閃閃的,看著就喜慶!咱們就這麼繡!
【幾人忙著調整繡法,窗外的天漸漸暗下來。阿繡點了盞油燈,昏黃的光落在絹布上,繡好的紋樣像是活了過來——茱萸紋的金線在燈下泛著暖光,壽桃的粉裡透著潤,雲紋的銀線像真的飄在風裡。突然,春桃“呀”了一聲,指著絹布角落】
春桃:你們看!咱們繡的紋樣拚在一塊兒,像不像咱們巷子裡的模樣?這茱萸紋是王婆家的籬笆,這雲紋是老槐樹的影子,這壽桃……就是李阿婆賣的壽桃饅頭!
【眾人湊近一看,還真有幾分像。阿繡忍不住笑了,指尖輕輕撫過絹布】
“咱們這哪是繡長壽繡啊,是把這民巷的日子,都繡進去了。張婆婆說這繡品能聚氣運,我看啊,這氣運不是彆的,就是咱們老百姓過日子的盼頭——盼著老人安康,盼著風調雨順,盼著日子像這繡紋一樣,熱熱鬨鬨、滿滿當當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油燈的光晃了晃,映著姑娘們的笑臉。阿柿把最後一根金線繡進壽桃尖,輕輕打了個結。窗外傳來巷子裡的叫賣聲,還有孩童的笑聲,和繡坊裡的氣息混在一塊兒,暖得像剛蒸好的壽桃饅頭。】
第三幕:晨鼓催行,鼎納民氣
時:七日後清晨卯時
地:長安城外·民間祠堂前祠堂前立著一尊青銅方鼎,鼎身刻著雲紋,鼎下鋪著紅氈,氈上擺著那幅剛完工的長壽繡。周圍圍了不少百姓,張婆婆領著幾個老人站在最前麵)
【宮束班的五個姑娘穿著整齊的襦裙,站在紅氈旁。阿繡捧著長壽繡,指尖有些發顫——這還是她們第一次把自己繡的東西,送到百姓麵前,還要放進鼎裡“聚氣運”。】
張婆婆拄著拐杖,走到阿繡麵前,輕輕摸了摸長壽繡的紋樣):姑娘們,辛苦你們了。這長壽繡,我昨兒看了半宿,越看越歡喜——你看這茱萸紋,繡得比我年輕時插在頭上的還鮮活;這壽桃,像我孫兒滿月時我蒸的那籠,透著股子甜氣。
一個白胡子老人湊過來,指著雲紋):我昨兒在田裡看雲,就像這繡上的一樣,飄得慢悠悠的,我就知道,今年準是個好收成!這繡品啊,是把咱們心裡想的,都繡出來了。
【晨鼓“咚咚”響了三聲,張婆婆抬手示意眾人安靜。阿繡深吸一口氣,和春桃、阿棗、阿柿一起,小心翼翼地把長壽繡展開,鋪在鼎口上方。陽光剛好從東方升起,金色的光落在繡紋上,金線、銀線、粉線都亮了起來,像是有光在紋樣裡流動。】
張婆婆聲音洪亮,對著青銅鼎說道):此乃宮束班姑娘繡製的長壽繡,繡民之所盼,納巷之煙火。今將其入鼎,聚萬家氣運,願我等百姓,老有所安,歲稔年豐,日子綿長如繡紋!
【眾人跟著應和:“願老有所安,歲稔年豐!”阿繡幾人輕輕把長壽繡卷起來,慢慢放進青銅鼎裡。鼎身的雲紋和繡上的雲紋相映,像是把天上的雲、繡裡的雲、百姓心裡的雲,都攏在了一塊兒。】
春桃悄悄拉了拉阿繡的衣角,眼眶有點紅,卻還在笑):阿繡姐,你看,咱們這群“憨貨”,還真把氣運繡進鼎裡了。
阿棗也笑,指尖擦了擦眼角):什麼憨貨啊,咱們是最會繡日子的繡工!你看百姓們的笑臉,比咱們繡的壽桃還甜呢。
阿柿聲音軟乎乎的,卻很清晰):以後每年,咱們都來繡長壽繡好不好?把每年的好日子,都繡進去,都放進鼎裡,讓氣運一直聚著,讓百姓的日子一直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