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束班畫記:墨痕入鼎
人物表
老木:宮束班領班,五十餘歲,雙手布滿老繭,眼神卻藏著匠人的細膩,總揣著半塊磨得發亮的木尺。
阿禾:二十出頭,手腳麻利的年輕匠人,愛蹲在門檻上啃餅,畫工裡最擅勾人物眉眼。
石頭:與阿禾同歲,生得膀大腰圓,鋸木頭能震得木屑亂飛,畫起畫來卻總把顏料沾在鼻尖。
瘦馬:三十來歲,話少手巧,擅長調顏料,能把朱砂兌出三分落日的暖,把石青揉進半汪秋水的涼。
李老丈:城郊老秀才,常來宮束班討杯熱茶,肚裡裝著滿肚子前朝故事。
守鼎吏暗線):九州鼎旁值守的小吏,僅在尾聲露麵,衣擺沾著鼎身落下的銅鏽。
第一幕:木坊閒趣
時間:西漢建元三年,秋,午後
地點:長安城西,宮束班工藝門作坊
作坊裡飄著鬆木與桐油的混香,陽光從雕花窗欞漏進來,在地麵投下細碎的光斑。老木蹲在案前,用木銼細細打磨一扇門的花格,木屑簌簌落在腳邊的竹筐裡。阿禾趴在旁邊的長案上,手裡捏著支炭筆,在廢木片上塗塗畫畫,石頭湊在一旁,時不時伸手去搶炭筆,兩人鬨得胳膊肘撞在一起。)
石頭:伸手去夠阿禾手裡的木片)讓我瞧瞧!你這畫的是啥?歪歪扭扭的,像隻被踩了尾巴的貓!
阿禾:把木片往身後一藏,瞪圓了眼睛)你懂個屁!這是昨天李老丈說的“趙氏孤兒”裡的程嬰!你看這眉眼,多有神!
老木停下手裡的活,直起腰揉了揉肩膀,目光落在兩個年輕人身上,嘴角勾出一抹笑。瘦馬端著個粗瓷碗從裡間出來,碗裡盛著剛調好的赭石顏料,熱氣裹著礦物的腥氣飄過來。)
老木:指了指案上的空白門板)彆鬨了。昨天掌櫃的來說,城東張大戶要訂一扇“故事門”,讓咱們畫點前朝的典故,討個吉利。你們倆剛才說的“趙氏孤兒”,倒也是個好題材。
瘦馬:把碗放在案上,用指尖蘸了點顏料在瓷盤裡調開)“趙氏孤兒”講的是忠肝義膽,藏孤救孤,確實吉利。我這赭石剛調好了,能畫人物的衣袍,再兌點石綠,能畫背景裡的鬆柏。
阿禾:一下子來了精神,蹦到案前拿起炭筆)我來勾線!程嬰抱著孤兒躲在山洞裡的樣子,我昨天就想好了!石頭,你幫我磨墨,要是磨得太稀,我就把你鼻尖上的顏料蹭到門板上!
石頭:梗著脖子,卻還是乖乖拿起墨錠)磨就磨!不過你可得把韓厥畫得威風點,那可是敢跟屠岸賈對著乾的好漢!
老木看著兩個年輕人吵吵鬨鬨卻手腳不停,笑著搖了搖頭,拿起另一支炭筆走到門板另一側。瘦馬坐在案邊,把調好的顏料分裝進幾個小碟裡,陽光落在他低垂的眼睫上,把顏料的顏色映得愈發鮮亮。作坊裡的嬉笑聲、墨錠摩擦硯台的沙沙聲、木銼偶爾落下的輕響,混在一起,像一首鬆快的曲子。)
第二幕:墨落門板
時間:三日後,清晨
地點:宮束班工藝門作坊
門板已經立在了作坊中央,一半已經畫上了輪廓。阿禾趴在一個高腳凳上,正用細筆蘸著濃墨勾勒程嬰的衣褶,筆尖在門板上劃過,留下流暢的線條。石頭蹲在門板下方,正用粗筆塗畫屠岸賈的盔甲,鼻尖上果然沾了點墨漬,像個黑麻子。老木站在門板左側,正在畫背景裡的太行山,幾筆下去,山巒的輪廓就立了起來,瘦馬則在一旁調著石青,準備畫山間的雲霧。)
阿禾:筆尖頓了頓,抬頭看向老木)老木叔,程嬰懷裡的孤兒,眼睛要畫得大一點嗎?李老丈說,那孩子當時才剛滿月,眼神該是懵懂的。
老木:停下筆,湊近門板看了看)嗯,要畫得亮一點。不用太大,但要透著股靈氣——那可是趙家的血脈,是程嬰用命護著的希望。你看這裡,用手指了指程嬰的手臂)程嬰抱著孩子的姿勢,要再緊一點,顯得他怕摔了、怕丟了。
瘦馬:把調好的石青碟推到阿禾麵前)石青調好了,你畫完程嬰的衣袍,就用這個畫山洞裡的苔蘚。我剛才試了試,在赭石底色上疊一層淡青,能顯出山洞的濕冷,更能反襯程嬰懷裡的暖意。
石頭:放下粗筆,伸手摸了摸門板上剛畫好的韓厥)我把韓厥的盔甲畫得厚一點,你看這甲片,一片壓著一片,多結實!屠岸賈的盔甲我就畫得暗一點,用墨多兌點水,顯得他心術不正!
阿禾忍不住笑出聲,手裡的筆晃了晃,在程嬰的衣袍上多畫了一道線,他趕緊用乾淨的毛筆蘸了點清水輕輕暈開,倒也暈出了衣料的層次感。老木看了,也沒責怪,隻是叮囑他小心些。)
老木:拿起細筆,在山間添了幾株鬆柏)這鬆柏要畫得蒼勁些,像程嬰、公孫杵臼那樣,經得起風霜。咱們做工藝門的,畫的不隻是故事,更是人心——看這門的人,能從畫裡看出忠與義,才算咱們沒白忙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太陽慢慢升高,作坊裡的光線更亮了。門板上的人物漸漸鮮活起來:程嬰抱著裹在繈褓裡的孤兒,眉頭擰著,眼神卻堅定;韓厥手持長劍,站在山道上,目光如炬;屠岸賈穿著暗沉的盔甲,嘴角撇著,滿臉陰鷙;公孫杵臼坐在柴房裡,雙手攏在袖中,神色平靜卻帶著決絕。瘦馬用淡墨在背景裡暈出雲霧,讓整個畫麵像蒙了一層薄紗,多了幾分古意。)
阿禾:放下筆,後退兩步打量門板,忍不住感歎)真好看啊……好像能看見程嬰抱著孩子在山裡跑,韓厥站在路邊攔著屠岸賈的人……
石頭:也湊過來看,撓了撓頭)沒想到我畫的屠岸賈這麼凶!以後誰要是看了這門,肯定知道壞人沒好下場!
老木伸手摸了摸門板上乾透的顏料,指尖傳來微涼的觸感。他看著門板上的故事,眼神裡滿是欣慰——這不僅是一扇門,更是一段被墨色定格的忠勇傳奇。)
第三幕:民間傳揚
時間:半月後,黃昏
地點:長安城東,張大戶家門口;街頭茶攤
張大戶家的朱漆大門敞開著,新裝好的工藝門立在門庭中央,門板上的“趙氏孤兒”在夕陽下愈發清晰。幾個街坊鄰居圍在門口,指著門板議論紛紛,聲音裡滿是讚歎。張大戶穿著錦緞袍子,站在一旁,臉上是掩不住的得意。)
街坊甲:指著門板上的程嬰)這畫得也太像了!你看程嬰這表情,跟真的一樣,好像下一秒就要抱著孩子躲起來!
街坊乙:湊到門板前,仔細看著顏料的紋路)這顏料調得真好,顏色亮卻不紮眼,聽說這是城西宮束班畫的?那可是咱們長安城裡最好的工藝門作坊!
張大戶:捋著胡子笑)可不是嘛!我特意找的宮束班,老木領班親自上手畫的背景,那兩個年輕匠人也手巧得很。你們看這故事,藏孤救孤,忠肝義膽,掛在門上,既能鎮宅,又能讓家裡的孩子多聽聽這些典故,學個好品行。
人群裡,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貨郎停下腳步,踮著腳往門板上看,手裡的撥浪鼓忘了搖。他看了半晌,轉身快步走向街頭的茶攤,茶攤裡坐著幾個歇腳的旅人,李老丈也在其中,正捧著碗熱茶慢慢喝。)
貨郎:跑到茶攤前,喘著氣說)李老丈!城東張大戶家新換了扇工藝門,畫的是“趙氏孤兒”,畫得可神了!程嬰抱著孩子的樣子,看得人心裡發緊,韓厥的威風勁兒,跟您上次說的一模一樣!
李老丈:眼睛一亮,放下茶碗)哦?宮束班畫的?那夥匠人倒是有心,把這故事畫得活了。
旅人甲:好奇地問)“趙氏孤兒”?是春秋時候的那個故事嗎?我從洛陽來,倒也聽過一點,說的是有人舍命護著忠臣的後代。
李老丈:點了點頭,聲音裡帶著幾分鄭重)正是。程嬰獻子,公孫杵臼赴死,韓厥棄官,都是為了保住趙家的血脈,保住一份忠良之氣。宮束班把這故事畫在門上,可不是簡單的裝飾——這是把“忠”和“義”刻在眼前,讓來往的人都能看見,都能記在心裡。
貨郎又說了幾句門板上的細節,旅人們聽得入了迷,紛紛說要去張大戶家門口看看。茶攤裡的議論聲越來越熱鬨,“宮束班”“趙氏孤兒”“工藝門”這幾個詞,隨著晚風飄向街頭巷尾。沒過幾日,長安城裡不少人都知道了張大戶家的那扇門,有人特意繞路去看,有人甚至去宮束班訂做同款的“故事門”。宮束班的作坊前,漸漸熱鬨起來,來訂門的人,都要提一句“要像張大戶家那樣,畫個有骨氣的故事”。)
阿禾:看著作坊前排隊的人,撓了撓頭)沒想到“趙氏孤兒”這麼受歡迎!昨天有個老伯伯來訂門,說要畫程嬰藏孤的樣子,給他遠在邊關的兒子看,讓兒子知道啥叫忠啥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