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靈台記·匠心聚鼎
第三幕:立柱築台·氣運漸聚續)
場景三:靈台施工現場暮外
【木勺話沒說完,就被宮束班敲了下後腦勺,疼得他縮了縮脖子,卻還是忍不住舔了舔嘴唇,惹得周圍工匠一陣哄笑。老墨收起羅盤,抬頭望著漸暗的天色,雲層被夕陽染成金紅,像鋪在天上的綢緞】
老墨:聲音放緩)賞錢是小事,這靈台立起來,往後觀星象、測節氣,農人種田有了準頭,邊關預警有了時辰,這才是真的功德。當年秦始皇修長城,工匠累到無數,可長城護了北邊數十年安穩;如今咱建靈台,雖沒那麼凶險,卻是在給天下人立“定星樁”,比賞錢金貴多了。
【石頭撓了撓頭,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指著柱子上的星象紋路問:“墨老,您刻的這‘心宿二’,真能預兆天下太平?上次我聽村裡老人說,星星要是發紅,就得打仗了。”】
老墨:蹲下身,撿起塊木炭在地上畫了個星圖)這心宿二是“大火星”,夏末見它西沉,就該收麥子;春初見它東升,就得播稻穀。至於發紅……那是星體運行的常象,欽天監的大人自會分辨,咱隻管把柱子刻好、台基築牢,彆讓星象紋路歪了就行。
【正說著,遠處傳來一陣腳步聲,小吏提著個食盒跑過來,身後跟著拎著酒壺的老王頭。老王頭看到宮束班,笑著揚了揚手裡的酒壺:“宮班頭,說好的熱湯麵,我給大夥兒送來了!還多煮了點羊肉,就當賀你們立完柱子!”】
【工匠們頓時歡呼起來,石頭跑得比誰都快,搶著去接食盒。木勺也湊過去,掀開食盒蓋就聞見一股香氣,裡麵碼著十幾碗熱氣騰騰的湯麵,麵上飄著翠綠的蔥花,幾塊燉得軟爛的羊肉沉在碗底】
史大人:從後麵慢步走來,官袍上沾了點塵土,卻沒了往日的刻板)陛下聽聞今日立柱順利,特賞了兩壇米酒,讓你們解解乏。不過有言在先,明日還要築台,今日不許貪杯。
【宮束班趕緊上前接過酒壇,雙手捧著道:“謝陛下恩典!謝史大人體恤!我們定不耽誤明日工期!”】
【眾人圍坐在工地上,捧著粗瓷碗吸溜著麵條,米酒倒在陶碗裡,泛著淡淡的酒香。石頭吃得急,麵條燙得他直哈氣,卻舍不得放下碗;木勺把碗裡的羊肉挑出來,偷偷塞給旁邊幫忙遞工具的小徒弟,自己捧著碗喝湯;老墨則和宮束班、史大人坐在一旁,慢慢喝著酒,聊著後續築台的章程】
史大人:抿了口酒,看著立起的十二根柱子)欽天監說,築台要分三層,底層高丈二,對應“地脈”;中層高八尺,對應“人脈”;頂層高六尺,對應“天脈”。每層都要鋪青石磚,磚縫裡得灌糯米灰漿,說是能讓台基百年不裂。
宮束班:點頭應下)糯米灰漿咱早備好了,就是青石磚得仔細挑——上次送來的磚裡,有幾塊邊角帶裂痕的,我讓木勺挑出來堆在西邊了,明日再讓他去城裡窯廠換一批。
【這話剛說完,木勺“噗”地嗆了口湯,抬起頭滿臉無辜:“班頭,我下午纏紅綢就夠累了,挑磚這事能不能讓石頭去?他力氣大,搬磚也快!”】
石頭:嘴裡塞滿麵條,含糊不清地喊)憑啥讓我去?你挑磚的時候總偷懶,上次還把好磚當裂磚扔了!
【兩人又要拌嘴,宮束班剛要開口,老王頭卻笑著打圓場:“倆小子彆爭了,明日我讓我家小子跟你們一起去,他在窯廠乾過活,認磚準得很!”】
【暮色漸濃,星星開始在天上冒頭。老墨指著東方一顆亮星道:“那是啟明星,明日天一亮,咱就開工。築台的時候得盯著它的方位,每層台基的中軸線,都得跟啟明星對齊,這樣才能‘上承天運,下接九州’。”】
【眾人都抬頭望去,啟明星在墨藍的天幕上閃著光,像顆嵌在黑絲絨上的碎鑽。宮束班放下酒碗,拍了拍手上的灰,站起身望著初具雛形的靈台地基,十二根紅綢纏裹的柱子在夜色裡立著,像十二尊守護天地的巨人】
宮束班:聲音洪亮,傳遍工地)大夥兒吃飽喝足,明日卯時上工!咱們把這靈台築得比泰山還穩,讓氣運順著台基聚進九州鼎,保咱東漢的日子,比這米酒還甜!
【“好!”工匠們齊聲應和,聲音撞在柱子上,又飄向遠處的洛河,驚起幾隻宿鳥,撲棱著翅膀飛向星空。史大人看著眼前熱鬨的景象,嘴角也忍不住勾了勾,悄悄把碗裡的米酒又添了半盞——他忽然覺得,這群“憨貨”工匠,比朝堂上那些隻會引經據典的文官,實在多了】
第四幕:築台聚氣·鼎承天運
場景四:靈台施工現場半月後·午外
【半月過去,靈台三層台基已築至頂層。青石磚鋪得嚴絲合縫,糯米灰漿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台基邊緣刻著的雲紋一圈圈向上延伸,像要順著台頂的觀星台爬上天去。頂層中央搭著臨時木架,架上懸著塊丈高的青銅匾額,上書“靈台”二字,是光武帝親筆所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宮束班踩著木梯爬上頂層,手裡拿著墨線,仔細比對匾額的位置。石頭和木勺在下麵扶著梯子,兩人都比半月前黑了一圈,手上的繭子又厚了一層,卻沒了往日的毛躁——木勺扶梯時手指緊扣梯梁,石頭則時不時抬頭提醒:“班頭,往左挪半指,匾額邊要跟台沿齊平!”】
【老墨站在台基下,手裡拿著個銅製的“望筒”,對準匾額看了半晌,喊道:“再往左三分!對齊西邊的‘畢宿’,這樣觀星時,星光能正好落在台頂的觀測槽裡!”】
【宮束班應了聲,調整著匾額的位置,木勺在下麵踮著腳,忽然喊:“班頭,您看!欽天監的大人來了!還有……還有那是不是九州鼎?”】
【眾人抬頭望去,隻見遠處儀仗隊緩緩走來,十二名錦衣衛士抬著一座青銅鼎,鼎身刻著山川紋路,正是象征九州的“冀鼎”九州鼎之一,暫存洛陽太廟)。欽天監監正穿著紫色官袍,走在儀仗隊前,身後跟著史大人和幾位文官】
【宮束班趕緊從梯子上下來,整理了下衣襟,帶著老墨、石頭、木勺迎上去。監正走到台基前,目光掃過整齊的青石磚和立得筆直的柱子,點了點頭】
欽天監監正:聲音清潤)宮束班,陛下命你等建靈台,曆時兩月有餘,今日觀此台基,柱正磚齊,星紋無誤,可見用心。時辰已到,當行“聚氣入鼎”之禮。
【宮束班躬身應道:“臣遵旨!已按欽天監所囑,在台頂觀測槽下埋了‘聚氣石’,隻需監正大人引星氣入槽,便可順台基彙入鼎中。”】
【眾人簇擁著監正登上台頂。台頂中央的觀測槽呈南北走向,槽底鋪著一層金箔,陽光透過槽口照在金箔上,反射出耀眼的光。監正從袖中取出一塊晶瑩的玉石,放在觀測槽北端,又讓人將冀鼎抬到槽南端,鼎口正對槽口】
【老墨捧著三炷香,遞給監正,低聲道:“今日辰時,‘房宿’當空,正是聚氣吉時,香燃儘時,星氣便會入槽。”】
【監正點燃香,插在鼎旁,轉身對眾人道:“靈台者,通天地、感鬼神之所;九州鼎者,鎮山河、安天下之器。今日聚氣,非為迷信,實為告慰天地——我東漢君臣百姓,願以匠心守土,以仁心安民,求歲歲豐登,求四海升平!”】
【話音剛落,香煙嫋嫋升起,順著觀測槽飄向北端。陽光忽然變得格外明亮,金箔上的光斑竟緩緩移動,落在了玉石上。監正指著光斑,對宮束班道:“你看,星氣已至!這是天地對你們工匠的認可!”】
【宮束班望著移動的光斑,忽然紅了眼眶——他想起兩月前剛開工時,石頭搬磚砸了腳,木勺磨壞了三把刨子,老墨熬夜刻星紋熬紅了眼,還有無數個清晨黃昏,工匠們揮著夯土杵,號子聲震得黃土飛揚。如今這光斑,哪裡是星氣,分明是他們一滴一滴的汗水,凝成了照亮台頂的光。】
【石頭拽了拽木勺的衣角,小聲道:“你看那鼎,好像真的在發光!”】
【木勺揉了揉眼睛,果然看到鼎身的山川紋路在陽光下隱隱發亮,像有水流在紋路裡流動。他忽然想起宮束班說的“氣運”,原來這氣運,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他們砌的每一塊磚,是他們刻的每一道紋,是無數雙手一起,把“安穩”二字,牢牢築在了這靈台之上,鑄在了這九州鼎之中。】
【香漸漸燃儘,光斑慢慢消失。監正上前,輕輕撫摸著鼎身,對眾人道:“聚氣禮成!陛下會將此鼎送回太廟,與其他八鼎並列,讓這靈台聚起的‘匠心氣’‘百姓氣’,護佑九州。”】
【史大人走到宮束班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難得露出笑容:“宮束班,你這群‘憨貨’,倒是建出了一座好靈台。陛下說了,要賞你們每人十匹布、五十斤糧,還要給你封個‘將作丞’的官,管洛陽的營造之事。”】
【石頭一聽有賞,高興得跳了起來,卻不小心撞到了身後的木梯,梯子晃了晃,上麵掛著的工具袋掉了下來。木勺眼疾手快,伸手接住,卻沒注意袋裡的墨鬥線溜了出來,“啪”地打在鼎上,留下一道黑印。】
【木勺嚇得臉都白了,趕緊跪下:“大人恕罪!我不是故意的!”】
【監正卻笑了,彎腰撿起墨鬥線,遞給木勺:“無妨。這墨線是你們工匠的‘魂’,印在鼎上,倒像是給九州鼎添了道‘守匠紋’。往後啊,不管過多少年,看到這道印,就知道這座靈台,是一群會笑會鬨、卻把心都撲在活計上的憨匠,一磚一瓦築起來的。”】
【眾人都笑了起來,陽光灑在靈台頂層,青銅鼎泛著溫潤的光,十二根柱子上的紅綢在風裡飄著,像在跟遠處的洛河、天上的星星,訴說著這群東漢工匠的故事——他們或許不懂什麼大道理,卻用最笨的力氣、最真的心,把“匠心”二字,刻進了靈台的台基裡,融進了九州鼎的氣運中,留給了往後千百年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