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工坊記:宮束班笑鬨助張衡
人物表
張衡:東漢太史令,博學嚴謹,專注於天文曆法與機械發明,略帶書卷氣
老木:宮束班工匠頭領,五十餘歲,經驗豐富,性格沉穩卻愛逗樂
石頭:二十歲,身材魁梧,力氣大但有點憨直,動手能力強
小墨:十八歲,機靈跳脫,愛開玩笑,擅長精細雕刻
阿柴:十九歲,話多嘴碎,喜歡模仿他人,做事毛躁但熱心
村民甲、乙:圍觀工匠乾活的百姓
第一幕:宮束班的“混亂”日常
【時間】東漢永初三年,春,午後
【地點】洛陽城外宮束班工坊,院內擺著半成品的木門、銅器,牆角堆著木料與工具,院中央架著簡易棚子,棚下有張案幾,上麵放著圖紙與筆墨
幕啟:老木蹲在地上刨木料,木屑飛濺。石頭光著膀子扛著一根粗木走過,腳步重得震得地麵發響。小墨坐在案幾旁,手裡拿著刻刀在木片上雕刻,卻時不時偷瞄石頭,憋著想笑)
小墨:突然放下刻刀,拍手)石頭哥,你這走路跟扛著座山似的,剛才路過王大娘的菜攤,把人家的蔥都震倒了!
石頭:停下腳步,撓撓頭,一臉茫然)啊?我沒看見啊……那王大娘沒說啥吧?要不我賠她一捆蔥?
阿柴:從棚子後鑽出來,手裡拿著個陶碗,模仿王大娘的語氣,捏著嗓子)“哎喲喂,這不是宮束班的大力士嘛!下次走路輕點,我家蔥苗經不起你這麼‘打招呼’喲!”
阿柴話音剛落,小墨笑得直拍桌子,老木也停下手裡的活,嘴角忍不住上揚。石頭漲紅了臉,想反駁卻不知道說啥,隻能撓著後腦勺原地轉圈)
老木:咳嗽一聲,假裝嚴肅)阿柴彆瞎起哄,石頭力氣大是好事,上次搬那根做殿門的楠木,不是全靠他?小墨也彆偷懶,那扇雕花門的紋樣還沒刻完,再過三天就要給李大人送過去了。
小墨:吐了吐舌頭,拿起刻刀)知道啦老木叔!我這不是跟石頭哥鬨著玩嘛……哎,對了老木叔,最近總聽說太史令張衡大人在研究啥“神奇玩意兒”,你見過沒?
阿柴:湊過來,眼睛發亮)我聽說了!上次我去城裡買工具,看見張大人帶著弟子在觀星台擺弄銅圈,說是要做能“看星星動”的東西!
石頭:突然插話)能看星星動?那得多大的銅圈啊?比咱們做的殿門還大嗎?
老木還沒來得及回答,院外傳來一陣馬蹄聲,緊接著有人喊“張大人到——”。眾人連忙停下手裡的活,整理衣裳,老木快步走到院門口迎接)
第二幕:張衡的“難題”
【時間】同一日,午後稍晚
【地點】宮束班工坊院內,案幾被搬到棚子中央,周圍圍站著工匠們
張衡身著青色官服,頭戴進賢冠,手裡捧著一卷圖紙,身後跟著兩個弟子,走進院內。他目光落在工坊裡的木料與半成品上,眼神裡帶著打量)
老木:拱手行禮)參見張大人!不知大人今日駕臨,有失遠迎。
張衡:拱手回禮,語氣溫和)老木師傅不必多禮,我今日來,是有一事相求。我近來在研製一台“渾天儀”,需用精銅打造框架,還得有穩固的木座支撐,聽聞宮束班手藝精湛,想請諸位幫忙。
張衡將圖紙展開在案幾上,圖紙上畫著複雜的圓圈與齒輪,還有一個圓形的銅球,旁邊標注著尺寸。工匠們圍過來看,一個個皺著眉頭,眼神裡滿是疑惑)
小墨:指著圖紙上的齒輪)張大人,這“牙齒”一樣的東西是啥啊?刻在木座上,難道是用來卡銅圈的?
張衡:點頭)正是。這是齒輪,渾天儀要隨著星象轉動,全靠這些齒輪咬合帶動。隻是這齒輪的齒距要精準,木座還得承重,不能有半點偏差。
阿柴:踮著腳看圖紙,突然指著一個小圓圈)那這個小圈圈是乾啥的?難不成是放蠟燭的?晚上看星星的時候照亮用?
眾人一聽,頓時笑了起來。小墨笑得直捂肚子,石頭也嘿嘿笑出聲,連張衡的弟子都忍不住低下頭。張衡愣了一下,隨即也笑了,搖了搖頭)
張衡:阿柴師傅誤會了,這不是放蠟燭的,是用來固定銅軸的。要是按你說的放蠟燭,這渾天儀轉起來,豈不是要把銅圈都燒了?
阿柴:臉一紅,撓撓頭)嘿嘿,我這不沒看懂嘛……張大人您彆見怪。
石頭:指著圖紙上的木座尺寸)張大人,這木座要寬三尺、高兩尺,還得刻槽放齒輪,我看用楠木就行,結實!就是這齒輪的“牙齒”,我怕鑿歪了。
老木:仔細看著圖紙,眉頭微蹙)張大人,這齒輪的齒距要“一寸三齒”,咱們平時做門的榫卯最多也就“一寸兩榫”,這精度不好把握啊。要是齒距錯了,齒輪咬不上,渾天儀就轉不了了。
張衡歎了口氣,點點頭)
張衡:我正是擔心這點。我已經讓銅匠鋪打造好了銅圈與齒輪,就差這木座了。若是木座不精準,之前的功夫就全白費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就在這時,小墨突然拍了下手,眼睛一亮)
第三幕:憨貨們的“奇招”
【時間】同一日,傍晚
【地點】宮束班工坊院內,案幾旁多了一盞油燈,工匠們圍在一起,手裡拿著工具與木片
小墨:拿起一塊小木片,在上麵畫了個小圓圈)張大人,老木叔,我有個主意!咱們平時刻門的花紋,不是會用“拓印”的法子嗎?要不咱們先在木頭上拓印出齒輪的形狀,再照著刻,不就不容易歪了?
阿柴:湊過來)拓印?怎麼拓啊?咱們又沒有齒輪的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