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門奇緣:宮束班點醒鐘繇
人物表
鐘繇:字元常,時任曹魏尚書郎,癡迷書法卻陷瓶頸,性格執拗略帶急躁
老木:宮束班班主,年近六旬,精通木作、漆藝,沉穩睿智,善從工藝悟道理
阿石:宮束班工匠,二十餘歲,擅長石雕,性格爽朗,愛開玩笑
阿竹:宮束班工匠,十八九歲,擅長竹編,心思細膩,觀察力強
店小二:客棧夥計,機靈善談
路人甲、乙:許昌街頭百姓
第一幕:許昌客棧遇困局
【時間】建安十三年秋,午後
【地點】許昌城南“悅來客棧”二樓雅間
【場景】雅間窗明幾淨,桌上擺著筆墨紙硯,宣紙散落數張,皆為鐘繇練字之作。鐘繇身著青色官袍,鬢角微霜,手持毛筆皺眉而立,時而提筆欲寫,時而搖頭放下,神色焦躁。店小二端著一壺熱茶推門而入。
店小二:躬身笑著)鐘大人,您要的碧螺春沏好了,您這練字都練一下午了,歇會兒喝口茶解解乏唄?
鐘繇:擺擺手,目光仍停留在宣紙上)放下吧。你看我這字,筆畫總覺僵硬,結構也欠些神韻,練了數月竟無寸進,實在可惱!
店小二:湊到桌邊看了看)大人您這字已經夠好的了,上次我家掌櫃請您題“悅來客棧”四個字,來往客人都說跟京城大書法家寫的一樣!
鐘繇:苦笑)那是他們不懂。書法之道,貴在氣韻生動,我這字徒有其形,無其魂啊。前日與德升先生劉德升)論書,他說我過於執著技法,反倒落了下乘,可我實在不知該如何突破……
【此時,樓下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夾雜著“這木胎打磨得真光滑”“竹絲編的花紋得再密些”的對話。鐘繇聞聲皺眉,朝窗外望去。】
店小二:順著鐘繇的目光往下看)哦,大人,這是宮束班的工匠們,他們是咱們許昌有名的手藝人班子,木作、石雕、竹編樣樣精通,前陣子還幫將軍府做了套雕花屏風呢!
鐘繇:若有所思)宮束班?我倒聽過他們的名聲,說他們做活講究“心手合一”。也罷,反正練字無果,不如下去看看,或許能散散心。
第二幕:工坊觀藝生疑惑
【時間】同日傍晚
【地點】許昌城西宮束班工坊
【場景】工坊寬敞明亮,左側木作區,老木正手持砂紙打磨一塊木胎,木屑細細飄落;中間石雕區,阿石光著膀子,手持刻刀在青石上雕琢,石屑飛濺;右側竹編區,阿竹坐在竹筐旁,手指翻飛,竹絲在她手中逐漸織成花紋。工坊角落堆著成品:雕花木盒、石雕擺件、竹編提籃,件件工藝精湛。鐘繇身著便服,站在工坊門口,眼神中帶著好奇。
阿石:瞥見鐘繇,放下刻刀抹了把汗)這位先生看著麵生,是來定製物件的嗎?
老木:停下手中活計,抬頭看向鐘繇,拱手行禮)這位先生有禮,老朽是宮束班班主老木,不知先生有何指教?
鐘繇:拱手回禮)在下鐘元常,聽聞宮束班工藝精湛,今日路過,特來拜訪,想看看各位的手藝,還望勿怪。
老木:笑著擺手)鐘大人?久仰大名!大人是朝廷重臣,還精通書法,能來我們這小工坊,是我們的榮幸。您隨便看,有想問的儘管說。
【鐘繇走到木作區,看著老木手中的木胎,木胎表麵光滑如鏡,不見絲毫紋路。】
鐘繇:老班主,這木胎打磨得如此細膩,想必費了不少功夫吧?
老木:拿起木胎遞給鐘繇)大人您摸摸看。這木料是百年老榆木,質地堅硬,得先用粗砂紙磨去毛刺,再用細砂紙反複打磨,最後用棉布擦勻,前後要磨足七七四十九天。磨的時候得順著木紋走,力道要勻,心要靜,稍有急躁,就會留下劃痕,前功儘棄。
【鐘繇接過木胎,指尖觸碰處溫潤順滑,不禁點頭。他又走到竹編區,看阿竹編竹籃。】
鐘繇:阿竹姑娘,你這竹絲粗細均勻,花紋也整齊,編的時候有什麼訣竅嗎?
阿竹:抬頭一笑)先生,編竹器最講究“順勢而為”。竹絲有韌度,不能硬拉,得順著它的弧度走,該緊的時候緊,該鬆的時候鬆。就像這籃底,要編得密些才結實,籃身要稍鬆些才好裝東西,要是一味求緊,竹絲容易斷,求鬆又會散架,得找到那個“剛剛好”的度。
【鐘繇走到石雕區,阿石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子,獅子的鬃毛線條流暢,神態威猛。】
鐘繇:阿石師傅,這石獅子的鬃毛雕刻得栩栩如生,你是怎麼做到的?
阿石:指著石獅子)大人您看,這鬃毛不是一刀刻出來的,得先勾勒出大致輪廓,再順著石頭的紋理一點點鑿。石頭有硬有軟,硬的地方得輕鑿慢刻,軟的地方要控製力道,要是不管紋理硬來,要麼刻不出想要的形狀,要麼把石頭鑿裂。而且啊,刻的時候得想著獅子的樣子,它發怒時鬃毛是炸開的,溫順時是貼在身上的,心裡有了形,手裡的刀才會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鐘繇聽完三人的話,眉頭微蹙,低頭沉思,手指無意識地在腰間玉佩上摩挲。】
老木:看出鐘繇有心事)鐘大人,您是不是有什麼煩心事?剛才聽您說在練字,莫非是在書法上遇到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