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骨雲梁:宮束班造黃鶴樓
人物表
老木:宮束班班主,年近六旬,左手缺半指,善辨木性,話少心熱,人稱“木癡”
小石:二十歲,老木徒弟,手巧嘴碎,愛打聽鬼神軼事,總把“這不可能”掛嘴邊
阿禾:十九歲,隨父學漆藝,因父病替班加入宮束班,能以漆繪再現雲霧流動之態
老墨:五十歲,木工老手,總愛挑毛病,實則擔心活計不紮實,藏著一本祖傳《營構秘錄》
吳景:東吳建威中郎將,監造黃鶴樓,嚴肅刻板,唯孫權之命是從
白發翁:神秘老者,常著青布衫,雨天現身工地,懂木構玄機,似有神通
工匠若乾:宮束班成員、臨時征召的民匠
士兵若乾:東吳守軍
第一幕:征召急,憨匠聚武昌
場景一:武昌城外,木作坊,晨
【晨光穿破薄霧,木屑在光裡飄飛。老木正用刨子刨一根香樟木,刨花卷成雪白的浪。小石蹲在一旁,給木楔子刻花紋,刻著刻著就走了神。】
小石:師父,您說這東吳的官兒,怎麼突然要建高樓?說是“了望軍情”,我聽街口賣茶的王婆說,是吳王想給天上的神仙搭個歇腳的地兒呢!
【老木沒抬頭,把刨好的木料豎起來,眯眼瞅著木紋走向。】
老木:刨子要貼緊木身,走神會傷手。還有,神仙不愛歇沒根的樓。
【“哐當”一聲,作坊門被推開。吳景帶著兩個士兵走進來,甲胄上還沾著露水。】
吳景:誰是宮束班老木?
【老木放下刨子,直起身,左手的斷指在陽光下格外顯眼。】
老木:在下。
吳景:吳王有令,建黃鶴樓於蛇山之巔,需能“淩雲望江,曆百年不傾”。聽聞宮束班善造精巧木構,三日內,帶齊工具到蛇山工地報到。誤期,按軍法處置。
【吳景扔下半袋銅錢,轉身就走。小石趕緊撿起錢袋,掂量著咧嘴笑。】
小石:師父!這錢夠咱們買半年的木料了!就是……蛇山那地方,前陣子老有人說夜裡聽見木頭“吱呀”響,像有東西在拆架子,怪嚇人的。
【老木走到作坊門口,望向蛇山方向。山尖隱在雲裡,像一根插在江麵上的木柱。】
老木:怕就彆去。
小石:我不是怕!我就是……想知道那響聲到底是啥!
【這時,阿禾挎著漆箱跑進來,額角沾著汗。】
阿禾:老木班主?我爹染了風寒,沒法來,我替他來應班。我會調漆,還能畫紋樣,您看……
【老木瞅了眼她漆箱裡的漆料,指尖蘸了點朱紅漆,在木頭上畫了道弧線,竟像一道小彩虹。】
老木:漆要能裹住木頭的氣,你試試。
【阿禾立刻取了筆,蘸著摻了雲母粉的漆,在那道弧線旁補了幾筆雲紋。陽光一照,雲紋像在動。老木點點頭。】
場景二:蛇山工地,午
【蛇山頂上,已搭起臨時木架。老墨正對著一堆鬆木發脾氣,手裡的斧頭往地上一剁,震得木屑亂跳。】
老墨:這是什麼破料!紋理斜得能當滑梯,用它做梁,風一吹就得塌!吳將軍,這活沒法乾!
【吳景皺著眉,剛要說話,老木帶著小石、阿禾走過來。】
老木:鬆木斜紋,可做“懸魚”。把它鋸成薄片,雕成魚形,掛在簷角,既能擋雨,又能借風勢抵消搖晃。
【老墨轉頭瞪著老木,翻出懷裡的《營構秘錄》,指著其中一頁。】
老墨:《秘錄》裡說“梁必用直紋硬木”,你倒好,拿廢料當寶貝!我看你們宮束班,就是一群隻會耍小聰明的憨貨!
小石:你才憨貨!我師父辨木比你認自家孫子還準!
【阿禾趕緊拉了拉小石的袖子。老木沒理會爭執,走到一根被棄置的楠木前,用手敲了敲。木頭發出“咚咚”的悶響,不像普通楠木那樣清脆。】
老木:這木裡有空腔,是“空心楠”。但空腔裡藏著樹脂,經年不腐。把它劈成兩半,掏空內腔,做成“通音管”,藏在柱裡,雨天能順著管排水,還能讓樓裡說話有回響,像在雲裡說話。
【吳景走過來,盯著那根楠木,語氣緩和了些。】
吳景:若真能如此,便按你說的辦。但吳王要這樓“淩雲”,你怎麼讓它看起來像在雲裡?
【老木抬頭看了看天,雲正從山尖飄過。】
老木:等下雨就知道了。
第二幕:雨遇仙,木構藏玄機
場景一:蛇山工地,雨夜
【連下了三天雨,工地泥濘不堪。工匠們都躲在臨時棚裡,小石正給阿禾講鬼故事,講得唾沫橫飛。】
小石:我聽我姥姥說,以前有個木匠,偷了神社的木頭蓋房,夜裡就有小鬼來敲窗戶,說“還我骨頭”!
阿禾:你彆瞎講,木頭是有靈性的,你對它好,它就護著你。
【老墨坐在角落裡,翻著《營構秘錄》,眉頭越皺越緊。老木站在棚外,望著雨中的木架,雨水打濕了他的青布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時,一個白發翁撐著竹傘走過來,腳步輕得沒踩出泥坑。他走到木架前,用手指敲了敲一根橫梁。】
白發翁:這梁的榫卯,差了半分。雨天木材發脹,半年後就會鬆脫。
【老木回頭,見白發翁的傘麵沒沾半點泥,心裡詫異。】
老木:先生懂木構?
白發翁:略知一二。你用“燕尾榫”接梁,是好法子,但忘了“雨縮晴脹”。該在榫頭處留半分“氣縫”,填上摻了麻絲的灰泥,既能防水,又能讓木頭有伸縮的餘地。
【老木眼睛一亮,趕緊讓小石拿紙筆來。白發翁又指向簷角的木柱。】
白發翁:柱腳直接埋在土裡,十年就會爛。該用“石礎”墊著,石礎上刻“八卦紋”,不是為了辟邪,是為了讓雨水順著紋路流走,不積在柱底。
【小石拿著紙筆跑過來,手忙腳亂地記。老墨也湊了過來,盯著白發翁的手,忽然指著《營構秘錄》裡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