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魂九曲
人物表
老木:“宮束班”班主,年近六十,左手食指缺半截,沉默寡言,對木料紋路有近乎偏執的敏感度
小滿:老木徒弟,十七歲,手腳麻利卻愛偷懶,總揣著半塊麥餅,腰間掛著自製的木工尺
老鐵:鐵匠,四十歲,滿臉虯髯,打鐵時愛哼楚地小調,打造的榫卯構件比銅錢還規整
阿繡:女篾匠,二十歲,指尖總纏著青竹篾留下的細痕,能把竹絲編出雲紋花樣
孫權:東吳吳侯,二十五歲,常著素色錦袍,腰間佩短刀,眼神銳利卻藏著對民生的關注
張昭:東吳謀士,五十歲,手持羽扇,說話慢條斯理,凡事講究“合乎禮法”
士兵甲、乙:負責監工的東吳士兵,常因看不懂工匠技藝而互相使眼色
村民若乾:送水、遞工具的鄂州百姓,多是婦孺老弱
第一幕:征召
【時間】建安十三年,秋,辰時
【地點】鄂州西山腳下,“宮束班”木工坊
【場景】坊內堆著半乾的樟木、鬆木,牆角立著未完工的犁耙。老木正蹲在地上,用墨鬥在木料上彈線,墨線像一道黑亮的閃電。小滿蹲在旁邊,嘴裡嚼著麥餅,手裡的刨子半天沒動一下。
老鐵扛著一捆鐵鑿子走進來,鐵具碰撞聲打破安靜)
老鐵:把鐵鑿往木案上一放)老——吳侯要在西山建亭,叫什麼“九曲亭”,專找民間匠人,說是要“依山形,合水勢”,咱們“宮束班”被點了名。
小滿:猛地直起腰,麥餅渣掉在衣襟上)建亭?官府的活計可不好乾,去年給郡府修糧倉,監工的士兵天天催,最後還扣了兩成工錢。
老木:沒抬頭,手指撫過木料上的年輪)告示上怎麼說?
老鐵:撓撓頭)寫著“供軍民休憩,觀江望山”,還說用料由官府出,但樣式得咱們匠人定。張昭大人還會親自來查驗。
阿繡提著竹籃走進來,籃子裡裝著剛編好的竹筐)
阿繡:我在河邊洗竹篾時,聽村民說這事了。聽說那西山九曲嶺,山勢繞了九個彎,要在上麵建亭,得順著山勢走,不然風一吹就塌。
老木:終於站起身,墨鬥線在他指間繞了兩圈)收拾家夥,明早進山。
小滿:小聲嘟囔)師傅,咱們就是一群“憨貨”,官府的亭台樓閣,哪輪得到咱們民間匠人做主?萬一建不好,可是要殺頭的。
老木:瞪了小滿一眼,左手缺指的地方微微泛紅)匠人手裡的刨子、鑿子,比刀槍還硬氣。建亭是給人用的,不是給神仙看的,民間匠人懂的,官府裡的先生未必懂。
第二幕:勘探
【時間】次日,巳時
【地點】西山九曲嶺
【場景】嶺上長滿鬆樹,風一吹,鬆針簌簌落。遠處能看見長江,江水泛著金波。老木、小滿、老鐵、阿繡背著工具,站在一塊突出的岩石上。兩個士兵跟在後麵,手裡拿著圖紙。
士兵甲:展開圖紙,紙頁被風吹得嘩啦響)吳侯說了,這亭要建在最高處,能看見江對麵的曹軍大營,還要能容下五十個人。
老木:沒看圖紙,走到岩石邊緣,蹲下來摸地上的土)這土是砂質土,雨季會往下滑。若建在最高處,根基紮不深,來年春雨一淋,亭柱會歪。
士兵乙:皺眉)你這老匠人,怎麼敢質疑吳侯的意思?張昭大人說了,亭要“高聳挺拔,顯東吳氣象”。
阿繡:走到旁邊的竹林,折下一根竹子)大人您看,這竹子長在坡上,都是順著山勢斜著長,沒一根是直挺挺往上冒的。要是硬把亭建得筆直,風從江麵吹過來,順著山勢繞彎,會把亭頂掀了。
老鐵:從背包裡掏出一把小鐵鏟,挖了個坑)你們看,這土下麵三尺就是岩石,若要建高台,得把岩石鑿開,打木樁進去。但這樣一來,工期要多半個月,用料也得加三倍。
小滿:湊過去看坑)師傅,要不咱們就按官府的意思來?反正出了事,有當官的頂著。
老木:抬手給了小滿後腦勺一下)匠人乾活,要對自己的手藝負責。亭塌了,砸的是百姓,丟的是東吳的臉麵。轉向士兵)勞煩兩位回稟吳侯,就說“宮束班”請求三日時間,畫好圖樣再定。
士兵甲:猶豫)這……我們做不了主,得等張昭大人來。
遠處傳來馬蹄聲,孫權、張昭帶著幾個隨從過來。孫權穿著素袍,沒戴冠,看起來像個普通書生)
孫權:老遠就聽見聲音,笑著走近)方才在山下,就聽見你們爭論,想必是為建亭的事?
老木:連忙起身,拱手行禮)草民老木,見過吳侯。
張昭:扇著羽扇,目光掃過眾人)老匠人,吳侯要建九曲亭,是為了讓軍民有個歇腳的地方,也是為了彰顯我東吳國力。你方才說不能建在最高處,可有依據?
老木:從懷裡掏出一塊木牌,上麵刻著西山的簡易地形)草民昨晚畫的地形圖。您看,這九曲嶺有九個彎,每個彎的風速不一樣。若把亭建在第三個彎的平緩處,既能看見江麵,又能避開強風。而且這裡的土下麵是青石岩,隻要把亭基嵌進岩石裡,百年都不會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孫權:接過木牌,指尖劃過上麵的刻痕)這圖上的彎度,比官府畫的還準。你怎麼知道每個彎的風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