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儲存錯了檔發現時候改不過來了)
《九章石鑒》
時代背景
東漢章帝時期,洛陽城內外儒學興盛,算術之學雖為實用之術,卻因傳抄謬誤頻出,致使《九章算術》諸多算法混淆,民間匠人、官府計吏多受其擾。章帝詔令太學牽頭,集合天下算術賢才,勘誤《九章算術》,並刻石立碑,以正典籍。
人物表
張衡:28歲,太學算學博士,精通算術,嚴謹細致,主張以實測數據修正典籍謬誤,性格執拗,不善變通
李默:35歲,“宮束班”領班,世代為宮廷營造匠人,擅長石刻工藝,性子憨直,認死理,對“正版”二字有執念,常因不懂算術鬨笑話
王廣:32歲,“宮束班”匠人,李默的徒弟,手腳麻利卻粗心,易被旁人影響
趙遷:40歲,太學博士,偏重儒學經義,輕視算術,認為刻算經石碑是“舍本逐末”,常與張衡爭執
劉據:50歲,洛陽令,負責協調太學與工匠班事務,處事圓滑,左右調和
陳老漢:65歲,民間貨郎,曾因《九章算術》傳抄謬誤算錯賬目,虧損大半家產,偶然參與石碑勘誤
宮束班匠人若乾、太學弟子若乾、洛陽城百姓若乾
第一幕:詔下太學,匠班受命
場景一:太學博士堂日內
【太學博士堂內,幾案分列,竹簡堆疊。張衡正伏案演算,筆下算籌排得密密麻麻,額間滲著細汗。趙遷手持一卷《詩經》,斜倚在案邊,時不時瞥向張衡,麵露不屑。】
趙遷:輕晃竹簡)平子張衡字),你這幾日廢寢忘食,竟隻對著一堆算籌較勁。聖人言“君子不器”,算術不過是市井商賈、工匠小吏謀生之技,值得你這般耗費心力?
張衡:頭也不抬,指尖撥弄算籌)子安趙遷字),此言差矣。《九章算術》載田畝丈量、粟米交換、工程營造之法,上關官府賦稅,下係百姓生計。前日我見洛陽令遞來的文書,因傳抄本中“方田”章裡“圓田術”半徑算錯,致使城郊百畝良田丈量偏差,百姓多繳了三成賦稅——這“小技”,可關乎千家萬戶的衣食。
【門外傳來腳步聲,劉據手持詔書,快步走入,身後跟著兩名小吏。】
劉據:揚了揚手中詔書)張博士、趙博士,陛下有旨!因《九章算術》傳抄日久,謬誤叢生,令太學牽頭勘誤,擇精善匠人刻石立碑,立於太學門外,供天下人觀覽效仿。洛陽令府需全力配合,你們二位,可得好好搭檔。
趙遷:連忙起身接詔,麵露難色)陛下聖明,隻是……刻算經石碑,需找技藝精湛的匠人,洛陽城內,哪家匠人班子最擅此道?
劉據:笑著擺手)這你們放心,我已讓人去請“宮束班”了。這班匠人專做宮廷石刻,刻過孔廟碑文、祖陵碑記,手藝是洛陽城裡數一數二的。就是……性子憨了些,認死理。
【話音剛落,門外傳來粗聲粗氣的應答,李默穿著沾著石粉的短打,領著王廣和幾個匠人走進來,手上還攥著一把刻刀。】
李默:拱手行禮,聲音洪亮)宮束班李默,帶弟兄們來聽差!劉大人說要刻算經石碑,放心,咱宮束班刻過的碑,字兒比銅錢還周正,石頭比城牆還結實——就是這“算經”,是啥樣的字?跟孔聖人的經文一樣不?
張衡:停下演算,抬頭看向李默)李班頭,刻算經不比刻經文,除了字形周正,更要保證數字、算法無誤。我會先將修正後的《九章算術》謄寫清楚,你們刻的時候,每一個數字、每一道算籌符號,都得跟原稿一模一樣,半點不能差。
李默:拍著胸脯)張博士放心!咱宮束班就認“正版”二字!您給的稿子是啥樣,咱刻出來就是啥樣,多一筆少一劃,您拿刻刀刮我的臉!
【王廣在一旁偷偷拽李默的衣角,小聲嘀咕“班頭,咱連算術都不懂,要是稿子上的數字錯了,咱也看不出來啊”,被李默瞪了一眼,立馬閉了嘴。】
趙遷:輕哼一聲,轉身整理竹簡)但願你們這“憨勁”,彆給太學添亂。
第二幕:勘誤生隙,憨匠較真
場景二:太學偏院日內
【偏院裡擺著一張長案,案上攤著《九章算術》的不同傳抄本,有竹簡本、絹帛本,還有幾卷磨損嚴重的紙本。張衡正逐一比對,李默帶著王廣等匠人在一旁候著,手裡拿著石坯和刻刀,時不時探頭看案上的稿子。】
張衡:指著絹帛本上的“粟米”章)你們看,這卷本裡“粟米之法”寫著“粟率五十,糲米三十”,可另一卷竹簡本卻寫成了“粟率五十,糲米三十五”。前日我去城東糧倉查證,按官府定的兌換比例,粟米五十石換糲米三十石,可見竹簡本是錯的——這處必須修正。
李默:湊過去看,眯著眼睛數絹帛上的字)張博士,您確定?這竹簡本看著比絹帛本舊,會不會是老版本更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衡:耐心解釋)版本新舊不代表對錯。算術講的是“實測”,我已讓太學弟子去糧倉算了三日,五十石粟米舂出的糲米,最多三十石,絕不會有三十五石。這竹簡本定是傳抄時漏了一筆,把“三”寫成了“三”加一橫,成了“五”。
【趙遷走進偏院,看到張衡在跟匠人解釋算術,皺起眉頭。】
趙遷:平子,你跟匠人說這些做什麼?他們隻需按你改好的稿子刻就行,難不成還要讓他們懂算術?耽誤了刻碑進度,陛下怪罪下來,誰擔責?
張衡:子安,刻碑不是簡單的“照葫蘆畫瓢”。若匠人不知算法原理,刻的時候多刻一個“0”,或少刻一道算籌,那石碑立出去,天下人都照著錯的學,豈不是更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