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灞河紀事——宮束班造橋錄
第一幕:灞河阻道,宮束班偶遇難題
時間:隋開皇三年,暮春
地點:長安城東灞河渡口,岸邊酒肆“望河樓”
人物:
老班主宮束班掌事,年近六旬,雙手布滿老繭,腰間彆著墨鬥與魯班尺)
小石頭班中ngest匠人,十八九歲,眼神活絡,總揣著木刻小玩意兒)
鐵蛋班中力工,二十餘歲,膀大腰圓,說話直來直去)
李簿吏長安縣衙文書,三十歲,身著青布官服,手持文書焦急踱步)
渡夫年近五旬,皮膚黝黑,撐著破舊木船靠岸)
幕啟:灞河春水湍急,濁浪拍打著岸邊碎石,渡口擠滿了等候過河的百姓、商隊。木船在河心搖搖晃晃,渡夫嘶吼著穩住船身,卻被一陣浪頭掀得傾斜,船上貨物險些落水。岸邊百姓驚呼,李簿吏急得直跺腳,轉身撞進剛歇腳的宮束班一行人中。)
李簿吏:踉蹌著扶住老班主,拱手致歉)抱歉抱歉!在下長安縣衙簿吏,因要往潼關遞送糧秣文書,可這灞河連日漲水,渡船屢屢誤事,再耽擱下去,怕是要誤了皇糧交割的期限啊!
老班主:扶住李簿吏,目光望向湍急的河麵,眉頭微皺)官人莫急,這灞河是長安東去的要道,每逢春夏漲水,渡船確實凶險。方才我等從洛陽過來,也見了三艘渡船在河心打轉,若非風小些,怕是要出大事。
鐵蛋:把肩上的工具箱往地上一放,粗聲粗氣)班主,依我看,這渡船就是靠不住!方才我還見有百姓帶著孩子,嚇得死死攥著船舷,要是真翻了船,可不是鬨著玩的!
小石頭:從懷裡掏出個木雕小拱橋,遞到老班主麵前,眼睛亮晶晶的)班主您看!我昨兒在洛陽城見著一座石拱橋,雖小,可穩當得很!要是咱在這灞河上也造一座橋,既不用怕浪頭,百姓過河也安全,多好啊!
老班主接過木雕,指尖摩挲著拱券的紋路,眼神漸漸亮了。他抬頭望向灞河兩岸,又低頭看了看腰間的魯班尺,忽然一拍大腿。)
老班主:小石頭這話,倒是點醒我了!咱宮束班世代做木構、造石坊,雖沒造過這麼大的河橋,可搭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隻要根基紮得穩,拱券撐得牢,再大的浪也衝不垮!
李簿吏:眼睛驟亮,上前一步抓住老班主的手)老匠人這話當真?若是宮束班能造橋,在下這就回縣衙稟報,懇請縣令大人撥銀支持!這灞河阻道多年,若是能有一座石橋,便是長安百姓的福氣啊!
鐵蛋:撓撓頭,有些遲疑)可班主,這河這麼寬,水又急,咱造橋用的石頭、木料,怎麼運到河中間去?還有那橋基,總不能在水裡刨坑吧?
老班主:笑著拍了拍鐵蛋的肩膀,把木雕遞給眾人傳看)憨小子,凡事都有解法。水急咱就用“沉井法”——先在兩岸築土堤,把河水擋在外麵,再在乾涸的河床上挖基坑、壘基石;石頭重咱就多找些力工,再造幾艘大木筏,順著河岸運過去。至於這橋的樣式,咱不用單孔,就造聯拱橋,多拱相連,既能分散水流衝擊力,又能讓橋身更穩當!
眾人圍過來看木雕,小石頭又補充著在洛陽見的橋的細節,鐵蛋搓著手躍躍欲試,李簿吏早已急著要去稟報縣令。灞河的風掠過酒肆的幌子,老班主望著河麵上掙紮的渡船,心中已有了一座石橋的輪廓。)
第二幕:工地嬉鬨,憨匠巧解造橋難題
時間:三個月後,盛夏,清晨
地點:灞河造橋工地,兩岸已築起土堤,河床上搭著木架,數十名匠人、力工忙碌著
人物:
老班主手持圖紙,在基坑邊踱步,不時指點匠人調整石料位置)
小石頭蹲在木架上,用墨鬥彈線,身邊放著幾個新刻的木俑)
鐵蛋扛著大石料,與幾名力工喊著號子,往基坑邊送)
王石匠五十歲,宮束班資深石匠,擅長鑿刻石料)
小丫頭鐵蛋的妹妹,十二三歲,提著食籃來送早飯,在工地邊看熱鬨)
幕啟:工地一派熱鬨景象,匠人有的在鑿石料,有的在搭木架,鐵蛋和力工們扛著石料,喊著“嘿喲、嘿喲”的號子,腳步踩得整齊。小石頭蹲在木架上,本在彈線,見小丫頭提著食籃過來,手一歪,墨線彈到了旁邊的木柱上,畫出一道歪歪扭扭的線。)
小石頭:吐了吐舌頭,從木架上跳下來,湊到小丫頭身邊)丫頭,今天送的啥好吃的?是不是有你娘做的麥餅?
小丫頭:把食籃遞給他,指著木柱上的墨線笑)石頭哥,你看你,又走神了!這線彈得跟蛇爬似的,要是按這線造橋,橋會不會也歪歪扭扭的?
鐵蛋:扛著石料過來,放下後拍了拍身上的灰,佯怒道)你這小子,乾活不專心,就知道跟丫頭胡鬨!方才班主還說,這拱券的線得彈得比頭發絲還直,你倒好,彈成了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