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星照宋:渾儀新鑄記
第一幕:昭文館召匠
時間:北宋熙寧五年,暮春,辰時
地點:東京汴梁,昭文館偏院
人物:
沈括:38歲,時任太子中允,著青色朝服,眉宇間藏著對器物的較真,手中攥著半張畫滿刻度的紙
老周:52歲,宮束班掌作,滿臉風霜,右手食指缺了半截,是早年鍛鐵時傷的
小石頭:19歲,宮束班學徒,個子高瘦,總愛往儀器裡鑽,袖口沾著銅屑
胖墩:21歲,宮束班鍛工,膀大腰圓,說話帶笑,腰間彆著小錘
阿巧:18歲,宮束班唯一女匠,擅長鏨刻,指尖總纏著細麻線,眼神亮得很
幕啟:昭文館偏院的梧桐剛抽新葉,院角擺著一架舊渾儀,銅鏽爬滿龍紋底座,幾個匠人圍著渾儀嘀咕。沈括邁著快步進來,朝服下擺掃過石階上的草屑,老周率先起身拱手。)
老周:聲音沙啞)見過沈大人。這舊渾儀……昨日測星象,又偏了半度,您看是拆了重修,還是再湊合用?
沈括:蹲下身,手指撫過渾儀的赤道環,指尖沾了層銅綠)湊合用?去年測冬至,差了近一刻;今年測春分,又偏半度——星象不真,曆法就會錯,農戶按錯了節氣播種,要誤一季收成的。抬頭看向眾人,把手中的紙展開)我畫了新的設計,把原來的固定赤道環,改成能隨天極轉動的“可開合環”,再把窺管的銅壁磨薄,加三道校準刻度。
小石頭湊過去,腦袋差點撞到沈括的肩,胖墩擠在後麵,半個身子擋住了陽光。)
小石頭:大人,這環要轉,就得加軸,可銅軸磨久了會鬆,到時候更不準。說著從懷裡掏出個小銅輪,上麵刻著細密的齒)我前兒試著做了個“扣齒軸”,您看能不能用上?
沈括:眼睛一亮,接過銅輪,對著光看)你這齒刻得勻,間距差不過半毫。老周,你們宮束班有這手藝,怎麼不早說?
老周:摸了摸下巴,苦笑)大人,不是藏著掖著,是怕出錯。這渾儀是欽天監用的,出了差池,我們這些匠人擔待不起。
胖墩:撓了撓頭,甕聲甕氣)沈大人,您這新環要鑄銅,得用“翻砂法”,可薄銅環容易裂,我上次鑄個小銅鏡都裂了三道縫,這大環……說著拍了拍自己的肚子)我怕我掌不好火候。
阿巧:上前一步,指尖捏著細麻線,輕輕碰了碰舊渾儀的窺管)胖墩哥,你鑄的時候,往銅水裡加三錢錫、一錢鋅,火候到“暗紅”就停,彆等燒到“亮白”。我前兒鏨銅片,加了錫的銅片更韌,不容易裂。又看向沈括)大人,窺管的刻度要細,我用“遊絲鏨”,能刻出比頭發絲還細的線,校準的時候能看得更清。
沈括:站起身,把紙遞給老周,語氣鄭重)老周,你們不是憨貨,是懂器物的匠人。這渾儀改進,缺不了你們的手藝。我已經跟樞密院遞了文書,出了錯,我擔著;成了,功勞是你們宮束班的。從今日起,咱們就在這偏院開工,有什麼需求,儘管跟我說。
老周接過紙,手微微抖了一下,小石頭把銅輪揣回懷裡,胖墩搓了搓手,阿巧把細麻線纏回手腕上,幾人看著舊渾儀,眼裡少了些猶豫,多了些亮堂。)
第二幕:偏院鑄環
時間:熙寧五年,盛夏,未時
地點:昭文館偏院,鑄銅爐旁
人物:同第一幕,新增:小吏,20歲,欽天監派來的監工,著淺綠公服,總愛背著手踱步)
幕啟:偏院中間搭了個土灶,鑄銅爐燒得通紅,胖墩光著膀子,汗珠順著脊梁往下淌,手裡拿著長柄勺,正往砂模裡倒銅水。老周蹲在砂模旁,盯著銅水流動的方向,小石頭趴在舊渾儀上,拆著原來的赤道環,阿巧坐在小凳上,手裡拿著遊絲鏨,在一塊銅片上刻刻度。沈括穿著便服,袖子挽到肘彎,正幫著遞工具。)
胖墩:喊著號子,銅水順著勺嘴流入砂模,冒著白煙)老周叔,您看這流速,是不是慢了點?要不要再燒會兒火?
老周:伸手摸了摸砂模的外壁,燙得趕緊縮回手)彆燒了,再燒銅水就太稀,鑄出來的環會薄厚不均。你穩著點倒,順著砂模的槽走,彆濺出來。
小石頭“哎呀”一聲,手裡的銅扳手掉在地上,原來他拆赤道環時,不小心弄斷了一根銅釘。)
小石頭:蹲在地上,撿起扳手,臉漲得通紅)沈大人,我……我把釘弄斷了,這舊環怕是裝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