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火映宋:宮束班造汝記
第一幕:宮束班的“憨名”
場景一:汴京郊外·宮束班工坊·日
【工坊依河而建,木架上晾著未乾的陶坯,牆角堆著各色瓷土,空氣中飄著濕潤的泥土氣息。七八名工匠圍著陶輪,動作卻各有“憨態”——瘦高的陳十三揉泥時總把泥濺到自己臉上,矮胖的李阿福拉坯力道不均,陶坯歪成了“歪脖子瓶”,被師父王鐵山敲了下腦袋。】
王鐵山擼起袖子,露出滿是老繭的手,指著歪陶坯):李阿福!你這拉的是瓶還是歪脖子葫蘆?昨兒教你的“穩腕訣”,全喂了河裡的魚?
李阿福撓著頭,臉上沾著泥點,憨笑):師父,這泥不聽話,它總往一邊跑……
陳十三抹了把臉上的泥,湊過來幫腔):師父,阿福手勁沒長齊,要不我替他試試?說著就要伸手,卻被王鐵山一把推開)
王鐵山瞪著眼,又看向其他工匠):還有你們!張二郎昨天把施釉的勺子掉窯裡,趙小五前天燒坯忘了看火候——咱們宮束班在汴京工匠圈裡,都快成“憨貨班”的代名詞了!
【門外傳來腳步聲,汴京官窯監造官周大人帶著隨從走進來,眉頭一皺,看著工坊裡的混亂。】
周大人語氣帶著嫌棄):王班主,陛下近來要仿前代青瓷,命各工坊試燒,你們宮束班……能行?
王鐵山連忙上前,腰彎了半截):周大人放心!我們……我們肯定行!
李阿福湊過來,小聲接話):就是……就是還沒找到訣竅。
【周大人瞥了李阿福一眼,冷笑一聲,甩下一句“三日後我來驗坯”,轉身就走。王鐵山看著周大人的背影,歎了口氣,蹲在地上抓起一把瓷土,沉默不語。】
第二幕:尋釉的“憨勁”
場景二:嵩山腳下·山林·日
【三日後,宮束班沒交出合格的瓷坯,周大人發了火,限他們十日之內找到青瓷釉料的配方,否則就解散工坊。王鐵山帶著陳十三、李阿福和其他幾名工匠,揣著乾糧,去了嵩山腳下——傳聞前朝青瓷的釉料,用的是嵩山的礦石。】
陳十三背著布包,走得氣喘籲籲):師父,這山都爬了三天了,連塊像樣的石頭都沒找到,會不會傳聞是假的?
李阿福扛著鋤頭,肚子餓得咕咕叫):我覺得……是咱們找得不夠仔細。你看那棵樹下,石頭顏色不一樣!
【眾人順著李阿福指的方向看去,樹下果然有幾塊青灰色的石頭,表麵泛著微光。王鐵山上前,用鋤頭敲下一塊,放在嘴裡咬了咬,又用手搓了搓。】
王鐵山眼睛亮了):是它!這石頭含釉量高,咱們趕緊多采些回去試!
【眾人乾勁十足,拿著鋤頭、鏟子挖石頭,陳十三挖得太急,差點摔下土坡,被李阿福一把拉住;李阿福則把挖好的石頭往布包裡塞,結果布包破了個洞,石頭滾了一地,他又蹲在地上一個個撿,撿著撿著還跟一隻路過的鬆鼠對視了半天。】
場景三:宮束班工坊·夜
【工坊裡點著油燈,王鐵山把采來的石頭碾碎,和瓷土、草木灰按不同比例混合,調成釉漿。工匠們圍著釉缸,輪流試施釉——張二郎施釉時手一抖,釉漿濺到了油燈上,火苗“騰”地竄起來,嚇得趙小五差點把手裡的陶坯扔了;李阿福拿著刷子,小心翼翼地給陶坯施釉,卻把陶坯的底足也刷滿了釉。】
王鐵山看著滿是“失誤”的陶坯,沒發火,反而笑了):沒事,咱們再試。釉漿多調幾缸,陶坯多做幾個,總有一次能成。
【接下來的幾天,工坊裡的燈徹夜不滅。陳十三負責碾碎礦石,磨得手都起了水泡,卻還是每天第一個起床;李阿福負責拉坯,練得手腕都腫了,陶坯卻越來越規整;張二郎和趙小五則守在窯邊,記錄每次燒窯的火候和時間,筆記本上寫得密密麻麻,還有不少歪歪扭扭的批注。】
第三幕:窯火中的“憨成”
場景四:宮束班工坊·窯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