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劇本以南宋時期為背景,圍繞工匠班“宮束班”奉命建造翠微亭、紀念抗金英雄嶽飛的故事展開,通過工匠們的日常勞作、拌嘴調侃與家國情懷,展現平凡人眼中的英雄敬意與宋代營造技藝的細節,既保留“憨貨”群體的鮮活煙火氣,又傳遞紀念英雄的莊重內核。
人物表
老木:宮束班班頭,50歲,左手缺半根食指早年造屋傷的),話少但心細,懂營造法式,藏著對嶽飛的敬重。
小石頭:22歲,老木的徒弟,個子高但毛躁,愛說俏皮話,總被老木敲腦袋,卻最懂老木的心思。
瘦馬:35歲,宮束班的木匠,身子瘦得像竹竿,卻能扛動三丈長的木梁,愛跟小石頭抬杠,手藝精湛。
胖嬸:30歲,負責給宮束班做飯,偶爾來工地幫忙遞工具,嗓門大,心善,總念叨“英雄該被記著”。
李大人:40歲,臨安府派來監工的官員,起初擺官架子,後來被工匠們的熱情感動,收起了傲氣。
阿婆:70歲,住在附近山腳下的村民,曾受過嶽飛軍隊的接濟,常來工地送自家種的菜。
宮束班工匠若乾:大牛、二柱等,各有小特點,湊在一起總愛說笑,乾活時卻毫不含糊。
第一幕:奉命建亭,憨貨齊聚
場景一:宮束班作坊院日外
【作坊院裡堆著一堆剛運來的楠木,老木正拿著墨鬥在木頭上彈線,小石頭蹲在旁邊幫著扶木頭,卻總忍不住東張西望。瘦馬扛著一把大鋸子從門外進來,鋸子上還沾著木屑。】
小石頭:湊到瘦馬身邊)馬哥,你說咱這次要建的“翠微亭”,到底是給誰建的啊?我聽街上的人說,是為了紀念一個大英雄。
瘦馬:放下鋸子,拍了拍手上的灰)你這小子,乾活的時候總想著打聽事兒。我聽李大人身邊的小吏說,是為了嶽將軍——就是當年帶兵打金兵,把金兵趕得屁滾尿流的嶽飛嶽將軍。
小石頭:眼睛一亮,一下子站起來,差點碰倒旁邊的木刨子)嶽將軍?就是那個說“精忠報國”的嶽將軍?我爹當年還跟我講過他的故事,說他打仗的時候,連馬都舍不得騎,跟著士兵一起走!
老木:停下手裡的活,回頭瞪了小石頭一眼,聲音有點啞)乾活的時候彆咋咋呼呼的,木頭上的墨線都要歪了。嶽將軍是英雄,這亭子得建得結實、端正,不能有半分馬虎。
【胖嬸提著一個食盒從門外走進來,嗓門大得整個院子都能聽見。】
胖嬸:老木、瘦馬、小石頭,先彆乾了,過來吃點東西!我今天煮了紅薯粥,還烙了幾張蔥花餅,你們趁熱吃。
【工匠們圍過來,圍著食盒坐下。小石頭拿起一張蔥花餅,剛咬了一口,就看見李大人穿著官服,帶著兩個小吏從門外走進來,連忙咽了嘴裡的餅,站起來想行禮。】
李大人:擺擺手,目光掃過院子裡的木料)不必多禮,本就是來看看你們的準備情況。翠微亭要建在飛來峰下,俯瞰西湖,陛下說了,這亭子要配得上嶽將軍的氣節,你們可得用心。
瘦馬:嘴裡嚼著餅,含糊不清地說)大人放心,咱宮束班建房子,從來沒出過差池。當年臨安城的城隍廟,就是咱老班頭帶著建的,到現在還結實著呢!
李大人:皺了皺眉,剛想開口說“言行舉止要莊重”,卻看見老木站起來,手裡拿著一張畫著亭子樣式的圖紙。)
老木:把圖紙遞到李大人麵前,手指在圖紙上指著)大人,這是我按營造法式畫的翠微亭圖紙。亭高三丈,四角攢尖頂,柱子用楠木,台階用青石,亭子裡要刻一塊碑,碑上刻嶽將軍的詩——我聽人說,嶽將軍當年路過這裡,寫過“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的句子,正好應了“翠微亭”的名。
李大人:接過圖紙,仔細看了看,眼裡露出驚訝的神色)沒想到老班頭不僅手藝好,還懂這些。就按你這圖紙來,若是建得好,本府定向上頭為你們請賞。
【阿婆挎著一個竹籃,慢慢悠悠地走進來,籃子裡裝著一些青菜和幾個橘子。】
阿婆:走到老木身邊,把籃子遞過去)老木啊,我聽說你們在給嶽將軍建亭子,就從家裡摘了點青菜,你們煮著吃。嶽將軍當年帶兵路過我們村,看見村裡的孩子沒飯吃,還把自己的乾糧分給孩子們,這樣的英雄,該有個亭子記著他。
老木:接過籃子,眼眶有點紅,聲音更低了)阿婆,謝謝您。我們一定把亭子建好,讓後人都知道嶽將軍的事。
第二幕:建亭風波,憨貨顯情
場景二:飛來峰下工地日外
【工地裡一片忙碌,工匠們有的在挖地基,有的在鋸木頭,有的在打磨石柱。小石頭站在一個高台上,幫著瘦馬遞木料,卻不小心把一根短木掉在了地上,正好砸在老木的腳邊。】
老木:撿起地上的短木,走到高台下,抬頭瞪著小石頭)你這小子,跟你說過多少遍,遞東西的時候要穩,要是砸到人怎麼辦?這亭子是給嶽將軍建的,你要是敢在這裡出岔子,我第一個饒不了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石頭:低下頭,聲音有點委屈)班頭,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看著這亭子快建好了,心裡高興,就有點走神了。
瘦馬:從高台上跳下來,拍了拍小石頭的肩膀)老班頭也是為你好,你想想,嶽將軍打仗的時候,要是像你這樣走神,早就出事了。咱建亭子,就跟嶽將軍打仗一樣,得專心。
【胖嬸提著一個水桶過來,給工匠們倒水喝。她看見小石頭低著頭,就走過去,摸了摸他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