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受命
時間: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地點:寧波靈山
人物:德賢尊者三學則全法師)、眾工匠、當地鄉紳
【陽光透過茂密的樹林,灑在寧波靈山的保國寺舊址上。德賢尊者站在一片廢墟前,神色凝重,身後跟著一群當地工匠和鄉紳】
德賢尊者雙手合十,目光堅定):諸位,保國寺自東漢始建,曆經興衰,如今又毀於天災。如今,聖上有旨,命我等重建保國寺大殿,以弘揚佛法,庇佑一方。
工匠甲撓撓頭,麵露難色):尊者,重建大殿可不是小事,這工程艱巨,我們雖有些手藝,但這榫卯結構,隻是聽聞,實操經驗甚少,怕是……
工匠乙附和道):是啊是啊,聽說那榫卯結構精巧複雜,不用一顆鐵釘就能讓建築穩固,可我們沒怎麼做過,心裡沒底。
【眾工匠紛紛點頭,交頭接耳,麵露疑慮】
鄉紳甲上前一步,拱手說道):尊者,工匠們所言不無道理,這榫卯結構確實不易。但保國寺乃我等當地的福澤之地,重建之事刻不容緩。我等定當全力支持,還望尊者能尋得良策。
德賢尊者微微點頭,目光掃過眾人):諸位莫要擔憂,榫卯結構雖精巧複雜,但隻要我們潛心鑽研,相互協作,必能攻克難關。我已查閱諸多典籍,也尋訪了一些擅長此道的前輩,略有心得。此次重建,正是我們學習和傳承這門技藝的良機。
【眾工匠聽了,雖仍有些忐忑,但也被德賢尊者的話所鼓舞,紛紛表示願意儘力一試】
德賢尊者看向遠方,語氣堅定):好!那我們便從今日起,籌備重建之事。先從選材開始,務必挑選上等的木材,為大殿的穩固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幕:籌備
時間:同年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地點:山林、工坊
人物:眾工匠、采購人員
【山林中,樹木參天。眾工匠和采購人員在山林中艱難前行,尋找合適的木材】
工匠丙喘著粗氣,抹了一把臉上的汗):這山裡頭的大木可真難找啊,走了這麼久,也沒見著幾根合用的。
工匠丁望著四周的樹木,搖頭歎息):是啊,要找到又粗又直、質地優良的大木,實在太難了。這可如何是好?
【就在眾人發愁之際,德賢尊者緩緩走來】
德賢尊者目光深邃,沉思片刻後說道):諸位莫急,我聽聞有一種“拚合柱”工藝,或許可以解決大木難尋的問題。
【眾工匠紛紛圍攏過來,好奇地看著德賢尊者】
工匠甲疑惑地問道):尊者,何為“拚合柱”工藝?
德賢尊者耐心解釋道):所謂“拚合柱”,就是將多根較小的木材,通過榫卯結構拚接在一起,形成一根粗大的柱子。如此一來,既能解決大木短缺的問題,又能使柱子更加穩固。
【眾工匠聽了,紛紛點頭,覺得此方法可行】
采購人員麵露難色):尊者,此方法雖好,但這榫卯結構的拚接工藝複雜,我們還需花費時間研究學習啊。
德賢尊者微笑著鼓勵道):無妨,隻要大家齊心協力,潛心鑽研,定能掌握這門技藝。我們先挑選一些合適的小木材,帶回工坊進行試驗。
【眾人在山林中繼續尋找,終於挑選了一批質地較好的小木材,運往工坊】
【工坊裡,擺滿了各種木材和工具。工匠們圍坐在一起,研究著榫卯結構的拚接方法】
工匠乙拿著一根木材,比劃著說道):我看這榫頭和卯眼的大小、形狀,必須要精確契合,才能使拚接後的柱子牢固。
工匠丙點頭表示讚同):沒錯,而且這拚接的順序和角度,也大有講究。我們先試著拚接幾根,看看效果如何。
【工匠們開始動手,將木材切割成合適的尺寸,製作榫頭和卯眼,進行拚接試驗】
【然而,第一次拚接,柱子就出現了鬆動,榫頭和卯眼未能緊密結合】
工匠甲沮喪地放下手中的工具):哎,還是不行,這榫卯結構果然複雜,我們怕是難以掌握。
德賢尊者走上前,安慰道):莫要灰心,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仔細檢查一下,看看問題出在哪裡,總結經驗,再試一次。
【工匠們重新振作起來,仔細檢查拚接的每一個環節,發現是榫頭和卯眼的尺寸不夠精確。他們重新調整尺寸,再次進行拚接】
【這一次,柱子拚接得更加牢固,但在承受一定重量時,還是出現了輕微的變形】
工匠丁皺著眉頭,思考著說道):看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榫卯結構,增強柱子的承重能力。
【眾工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和試驗,不斷調整榫卯的形狀、尺寸和拚接方式。他們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在嘗試中不斷改進】
第三幕:衝突
時間: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地點:工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人物:工匠甲、工匠乙、德賢尊者、其他工匠
【工地上,一片忙碌景象。工匠們正在嘗試搭建大殿的框架,然而,問題卻接踵而至】
工匠甲滿臉焦急,扔下手中的工具):不行不行,這“拚合柱”工藝太複雜了,我們試了這麼多次,還是無法保證柱子的穩固。這榫卯結構,稍有差池,整個大殿的安全都成問題啊!
工匠乙上前一步,反駁道):你怎麼這麼沒信心?尊者已經給我們講解了原理,隻要我們按照方法仔細做,肯定能成功的!
工匠甲激動地比劃著):原理是一回事,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你看看,我們做出來的榫卯,不是這裡不契合,就是那裡不牢固。這大殿可是要長久留存的,我們不能冒險!
【其他工匠紛紛圍攏過來,看著地上搭建的框架,麵露擔憂,小聲議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