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開工!綠繞亭計劃
時間:明朝中期某清晨,薄霧未散
地點:安徽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老屋閣東南側空坪
人物:
老木匠宮束班班主,五十餘歲,滿手老繭,腰間彆著墨鬥)
阿木二十歲,學徒,眼神活絡,背著工具箱)
石匠李四十歲,身材魁梧,扛著鑿子)
彩繪張三十歲,袖藏畫筆,愛琢磨紋樣)
村民王西溪南村村民,來傳達委托意願)
空坪邊是池塘,晨霧在水麵飄著,老屋閣的青磚黛瓦隱約可見。老木匠蹲在地上,用木炭畫著亭子的大致輪廓,宮束班眾人圍在周圍,村民王站在一旁)
村民王:指著池塘畔)老班主,村裡商量著在這兒建座亭,一來給大夥歇腳,二來也配得上咱這西溪南的景致。您宮束班的手藝,咱信得過!
阿木:湊到木炭畫前)哇!這亭子要建在池塘邊?到時候坐在亭子裡,能看見水裡的魚吧!
石匠李:拍了拍阿木的肩膀)毛躁小子,先想著乾活!這池塘邊的地基不好打,得找結實的石材才行。
老木匠:站起身,抹了把額頭的薄汗)放心,既然接了這活,咱宮束班就得拿出真本事。這亭子要建得方正,結構得穩,雕飾還得雅致,不能丟了咱手藝人臉麵。望向眾人)明兒起,分頭準備,阿木跟著我選木材,石匠李去山裡找石材,彩繪張先琢磨著亭子裡的紋樣,咱開工!
眾人齊聲應和,晨光漸亮,照在池塘的水波上,泛起細碎金光)
第二幕:材料大作戰
時間:三日後,正午,日頭正烈
地點:1西溪南村外山林;2村口石板路
人物:老木匠、阿木、石匠李、兩名年輕工匠
場景一:山林裡,老木匠和阿木仰頭看著一棵粗壯的杉木,樹乾筆直,枝葉繁茂)
阿木:踮著腳)老班主,這棵樹夠粗!做亭子的梁肯定行!
老木匠:用手敲了敲樹乾,聽著聲音)是棵好樹,就是……眉頭皺起)昨天來踩點時還沒人,今兒怎麼掛了塊“王家木行”的牌子?
阿木跑過去,摸了摸牌子,急得跺腳)
阿木:糟了!被人訂走了?那咱找了三天的木材,難道要白費功夫?
老木匠:沉思片刻)走,去王家木行問問。咱建亭是為村裡辦事,說不定能通融。
場景二:村口石板路,石匠李和兩名年輕工匠推著木車,車上裝著幾塊大青石,木車軲轆陷在泥坑裡,幾人滿頭大汗)
石匠李:咬著牙推車)再加吧勁!這青石硬度夠,打地基正好,可不能在這兒卡住!
年輕工匠:喘著氣)李師傅,這泥路太滑了,木車根本推不動,要不咱找村民來幫忙?
石匠李:擦了把汗,望向村裡方向)也行!阿木說村裡都盼著亭子建成,找大夥搭把手,肯定樂意。
隨後,石匠李讓人去叫村民,老木匠也從王家木行回來——王家木行老板聽說建亭是為村民,主動把杉木讓了出來。傍晚時分,木材和石材都運到了空坪,眾人圍著材料,臉上滿是笑意)
第三幕:設計之爭
時間:一周後,傍晚,夕陽染紅半邊天
地點:工地旁臨時搭建的工棚,棚內擺著一張木桌,桌上鋪著圖紙
人物:老木匠、彩繪張、石匠李、阿木
老木匠拿著毛筆,在圖紙上畫著亭子的結構,彩繪張湊在一旁,手指著圖紙上的亭柱)
彩繪張:老班主,您看這亭柱,要是雕上纏枝蓮紋樣,再刷上朱紅漆,肯定好看!咱還能加些元代的彩繪技法,那紋樣看著更有韻味。
石匠李:搖了搖頭)不行不行!亭子建在池塘邊,潮氣重,太複雜的雕飾容易壞。我看柱礎用簡單的蓮花紋就行,結實又大方,重點是地基要打得牢,榫卯結構得精準,不然亭子站不穩!
阿木:坐在桌邊,手裡拿著小木塊拚搭)我覺得……臨池的那一側,能不能裝一排能靠的椅子?這樣村民坐在亭子裡,能靠著看池塘,多舒服啊!
老木匠停下筆,看著爭論的眾人,又望向窗外的池塘——夕陽照在水麵,波光粼粼)
老木匠:笑了笑)你們說的都有道理。彩繪張,元代彩繪可以用,但雕飾得精簡,彆太繁瑣;石匠李,柱礎按你說的來,榫卯結構咱多核對幾遍;阿木,你說的那“靠椅”,咱叫它“飛來椅”,裝在臨池一側,正好方便大夥歇腳。指著圖紙)咱這亭子,要方方正正,結構穩當,還要有景致,得讓人和景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