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燕王喜渾身顫抖,終於明白眼前之人絕非人力可敵。
悔恨與恐懼交織,他將怒火轉向惹是生非的燕丹和雁春君。
"嘖嘖,燕國氣數已儘。
"嬴天衡轉身欲走,"好好珍惜你最後的王位吧。
"
望著那道踏空而去的身影,燕王喜癱坐在地,口中喃喃:"全完了..."突然,他眼中迸出最後一絲希望:"還有呂布將軍!隻要他能..."
生命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另一方麵,嬴天衡率領四位佳人前往與秦軍主力會合,而秦軍在行進途中卻遭遇了阻礙。
按照作戰計劃,秦軍必須借道他國才能順利攻燕,其中以借道趙國的路線最為便捷。
然而秦趙兩國素有舊怨,趙國朝堂對此事分歧嚴重。
尤其是考慮到秦軍滅燕後可能調轉兵鋒攻趙的隱患,趙國名將武安君李牧與老將廉頗堅決反對借道。
儘管李牧正在邊境防備匈奴,仍特意派使者回朝表明立場。
此時,朝中重臣郭開已被秦國密探策反。
因與李牧、廉頗素有嫌隙,郭開趁機進讒言稱:若拒絕借道恐招致秦國報複,以趙國當前軍力難以抗衡。
自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至今未複,這番言論讓趙王偃心生畏懼。
但李牧與廉頗態度強硬,加上民間聽聞秦軍主帥竟是"殺神"白起後群情激憤——當年長平之戰數十萬趙卒被坑殺的慘痛記憶尚未褪色。
麵對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趙王偃最終回絕了秦國的要求。
白起聞訊立即調集五十萬大軍陳兵邊境。
趙王急派廉頗率軍防禦,畢竟李牧仍需鎮守北疆。
在這劍拔弩張之際,一個震撼列國的消息突然傳來:嬴天衡現身燕都,不僅為紅顏誅殺雁春君,更在妃雪閣懲戒了一眾權貴。
次日他單槍匹馬闖入王宮,擊潰數萬衛隊後飄然離去,燕王室竟無可奈何。
更令人心驚的是,得知趙國拒借道後,嬴天衡公然放話威脅:若再不允通行,他將親自到趙國王宮"做客"。
這番警告讓整個趙國上下為之色變......
趙國篇·抉擇
聽聞邊關急報,李牧與廉頗相視一眼,當即策馬揚鞭直奔邯鄲。
消息傳到龍台宮時,趙偃手中的青銅酒樽鏗然墜地。
燕國五萬雄師尚且不堪一擊,他趙偃又能如何?
朝堂之上,百官噤若寒蟬。
"諸卿以為,當如何應對秦使借道之請?"趙偃指節敲擊著案幾,其實心下早有決斷——他實在不敢賭那位嬴天衡是否會揮師北上。
"王上三思!"李牧出列時鎧甲鏗鏘作響,"秦人今日伐燕,來日必圖趙國。
若開此門,我大趙將成俎上魚肉!"
老將廉頗隨即抱拳:"武安君所言極是!"
"臣有異議。
"郭開輕撫玉笏出列,朝趙偃隱晦地遞了個眼色。
拂曉時分他們便已定策,此刻不過是要給群臣個台階。
"秦軍五十萬駐守邊陲多年,可曾越界半步?燕太子丹私通匈奴刺殺儲君,此等大逆不道之舉,難道不該討伐?"郭開環視眾人,"若有人謀害我趙國太子,諸位莫非還要以德報怨?"
後續朝堂之爭)
李牧突然拍案而起,花白胡須激烈顫動:"郭相國是要將趙國疆土拱手讓人?此等誤國之論,當治欺君之罪!"轉身對趙偃單膝跪地:"請王上明鑒!"
暗流篇·記仇簿
當李牧的佩劍在殿磚上撞出清響時,郭開在袖中攥緊了竹簡。
那上麵又添了道新鮮的刻痕——這已是本月第七次當庭駁斥了。
郭開瞬間麵如土色,心中暗罵:我明明都是遵照大王旨意行事,你竟敢要取我性命!
李牧,你給我等著,遲早讓你付出代價!
公子偃連忙打圓場:"武安君息怒,今日朝議本為共商對策,相國所言也有可取之處,何必動此乾戈?"
站在李牧身旁的廉頗聽得心頭一緊,公子偃這番話分明是準備妥協了。
郭開不過是用來試探群臣態度的棋子。
郭開咬牙切齒地瞪著李牧:"武安君,本相隻是據實而言。
若有冒犯,散朝後自當領罰!"
他阿諛奉承的本事一流,更擅長揣摩公子偃的心思。
李牧在軍中威望極高,被譽為趙國軍神,連公子偃都要禮讓三分。
若他堅持治罪,公子偃雖會震怒,最終仍會妥協。
但這樣一來,公子偃的威信必將受損。
不如主動請罪,既能保全君主顏麵,又可離間君臣關係。
況且以公子偃對他的寵信,最多小施懲戒,反倒能加深信任,豈非一舉兩得?
"大王......"
"住口!"
李牧剛要進言,就被公子偃厲聲喝止。
這位趙王已對李牧心生芥蒂——他才是國君,李牧今日實在僭越。
經此一事,公子偃開始忌憚李牧手中的兵權。
如今的李牧,恰似當年秦國的白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雖無謀逆之心,卻具顛覆社稷之力!
這對任何君王都是致命威脅。
若遇明君或許尚有轉圜,偏偏公子偃並非寬厚之主。
更兼有郭開這等佞臣在側煽風點火......
李牧的結局,已然注定。
"相國繼續,寡人要聽你的見解。
"
"諾!"
郭開暗自竊喜,麵上卻不露分毫。
"臣方才所言僅是一麵之詞。
最關鍵的,還在秦太子身上。
"
"諸位試想,若激怒秦太子,誰人能擋?"
李牧怒目而視:"他敢!邯鄲城下,定叫他血濺三尺!"
郭開陰惻惻反問:"敢問武安君,比之燕國大將呂布如何?"
李牧沉吟片刻,坦然道:"雖未與呂布正麵交鋒,但從各方情報來看,此人之勇武確與我相當。
"
他言語間仍有所保留。
實則情報顯示呂布武藝與其不相伯仲,但那呂布天生神力,正值當打之年。
而李牧...
歲月不饒人!無論是體力還是其他,如何敵得過這位年輕悍將?若當真以命相搏,他必敗無疑。
郭開撫掌笑道:"這不就結了!"
"連武安君都自認難敵呂布,可那呂布卻被嬴天衡一劍擊敗。
即便您親自出馬,又能改變什麼?"
"當日燕王以五萬精兵護駕,結果如何?還不是被其一招擊潰,揚長而去..."
"換作我們趙國,結局恐怕也彆無二致!"
李牧厲聲道:"五萬不行,便調五十萬!"
"我就不信嬴天衡能以一敵百萬!"說他不如人,說他的將士不如人,這對李牧而言簡直是奇恥大辱!
郭開卻反唇相譏:"敢問武安君,若調集如此大軍,邊境防務當如何?匈奴豈會坐失良機?"
"城外五十萬秦軍又豈會按兵不動?"
"到那時,趙國危矣!"
"退一萬步說,即便匈奴與秦軍皆不動,武安君真以為五十萬大軍就能誅殺秦太子?"
"即便僥幸得手,趙國又將付出何等代價?"
"無論怎麼看,與秦國硬碰硬,吃虧的終歸是我們趙國!"
李牧麵紅耳赤:"無論如何,我絕不答應借道於秦!"
他心裡雪亮:一旦讓秦軍借道,待燕國覆滅,下一個就輪到趙國了...
屆時腹背受敵,趙國如何自保?故而無論如何,他絕不妥協。
"放肆!"
郭開突然厲喝:"武安君!莫非在你心中,大王的安危就一文不值嗎?"
"置君王於險境,執意與秦國為敵。
"
"你究竟意欲何為?"
李牧勃然大怒,正欲反駁,卻被身旁的廉頗死死拽住。
趙偃不悅地瞥了李牧一眼,淡淡道:"寡人以為相國所言在理,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在場群臣心知肚明,趙偃這分明是要應允秦國借道之舉了。
眾人不敢再阻攔,生怕觸怒,更畏懼郭開記恨報複。
既然都已首肯,何必多此一舉?
"相國明鑒,臣等讚同!"
邯鄲城內,李牧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