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功宴的喧鬨漸漸散去,天寧寺的夜靜得隻剩下風聲。趙玥剛將父皇的遺詔與玉佩小心收進錦盒,就見陳烈捧著一壺酒,站在禪房門口,月光灑在他花白的發梢上,竟透著幾分當年金戈鐵馬的銳氣。
“殿下,可否陪老臣喝一杯?”陳烈舉起酒壺,聲音裡帶著幾分酒後的沙啞,卻比白日裡多了幾分親近。趙玥點點頭,將錦盒放回床頭,搬來一張木凳,與他一同坐在廊下。夜風拂過院中的梅樹,花苞輕顫,帶著清冽的香氣。
陳烈給兩個粗瓷碗倒滿酒,遞了一碗給趙玥:“這酒是老臣當年在淮河打仗時,百姓送的,一直舍不得喝,今日大捷,該拿出來嘗嘗了。”趙玥接過酒碗,抿了一口,辛辣的酒液滑過喉嚨,卻意外地帶著幾分回甘。她看著陳烈仰頭飲儘碗中酒,目光落在他腰間那柄鏽跡斑斑的長劍上——那是當年宋欽宗禦賜的“靖難劍”,劍鞘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字,在月光下依舊清晰。
“殿下可知,老臣當年為何會退隱?”陳烈放下酒碗,手指輕輕摩挲著劍鞘,眼神飄向遠處的夜空,像是在回憶遙遠的過往。“宣和七年,金兵第一次南下,老臣帶著三千騎兵守在淮河岸邊。那時的弟兄們,個個都抱著必死的決心,渴了就喝河裡的冰水,餓了就啃乾硬的餅子,夜裡就靠在馬背上睡覺,可沒有一個人叫苦。”
他頓了頓,聲音沉了幾分:“有一次,金兵夜襲我們的營寨,老臣的副將王勇,為了掩護弟兄們撤退,帶著五十個人守在營門口,最後全部戰死。王勇臨死前,還緊緊握著我的手,說‘將軍,一定要守住淮河,彆讓金兵過岸’。”說到這裡,陳烈的聲音有些哽咽,他拿起酒壺,又給自己倒了一碗酒,一飲而儘。
趙玥靜靜地聽著,沒有說話。她能想象到當年淮河戰場上的慘烈,能感受到陳烈心中的悲痛——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那些用生命守護家國的士兵,都是他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
“後來,我們守住了淮河,金兵退了。老臣以為,朝廷會論功行賞,會撫恤陣亡弟兄的家屬。可結果呢?”陳烈苦笑一聲,眼中滿是失望,“朝中的奸臣說老臣擁兵自重,說老臣私吞軍餉,不僅不給獎賞,還想把老臣調回京城,奪了老臣的兵權。老臣實在寒心,就帶著幾個心腹弟兄,離開了禁軍,來到了青龍山。”
他看著趙玥,眼神變得無比鄭重:“這些年,老臣看著金兵一步步占領我們的土地,看著百姓流離失所,心中何嘗不痛苦?可每次想要出山,當年奸臣誣陷的場景就會浮現在眼前,老臣怕了,怕自己再次被陷害,怕弟兄們的血白流。”
“將軍,”趙玥輕聲開口,聲音裡帶著理解,“您的委屈,晚輩明白。可如今,大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再也容不得我們退縮。那些陣亡的弟兄,他們用生命守護的,不是奸臣當道的朝廷,而是大宋的百姓,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陳烈抬起頭,迎上趙玥的目光。她的眼神堅定而清澈,沒有絲毫的功利與算計,隻有對家國的熱愛,對百姓的牽掛。他忽然想起白天戰鬥時,趙玥站在山穀製高點,手持玉佩,指揮士兵作戰的模樣——那個曾經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如今已經成長為能扛起家國重任的領袖,像極了當年意氣風發的先帝。
“殿下說得對。”陳烈重重地點頭,眼中閃過一絲久違的光芒,“老臣不能再躲了,不能讓陣亡的弟兄們失望,更不能讓大宋的百姓失望。”他拿起酒碗,再次倒滿酒,雙手捧著,遞到趙玥麵前,“老臣在此立誓,從今往後,願追隨殿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定要將金兵趕出大宋,為陣亡的弟兄報仇,為百姓謀太平!”
趙玥連忙接過酒碗,與他的碗輕輕一碰:“將軍言重了。晚輩年幼,很多事情還需要將軍指點。有將軍相助,是晚輩之幸,是義軍之幸,更是大宋之幸!”
兩人同時飲儘碗中酒,廊下的氣氛變得格外熱烈。陳烈放下酒碗,從懷中掏出一個小小的布包,打開後,裡麵是幾枚銅製的令牌,上麵刻著不同的姓氏。“殿下,這些令牌,是老臣當年在禁軍任職時,給心腹將領的信物。”他拿起一枚刻著“李”字的令牌,遞給趙玥,“這個是李繼隆將軍的令牌,他當年是老臣的副將,如今在濠州一帶,帶著幾百名殘兵,一直在偷偷抗擊金兵。”
他又拿起一枚刻著“張”字的令牌:“這個是張順將軍的,他現在在滁州,手下有不少擅長水戰的弟兄,當年在淮河,我們就是靠他的水軍,才擋住了金兵的進攻。”陳烈一邊介紹,一邊將令牌一一遞給趙玥,“老臣還有十幾個舊部,如今散落在江南各地,都在偷偷組織義軍,抗擊金兵。隻要老臣帶著這些令牌去聯絡他們,他們定然會前來投奔殿下。”
趙玥接過令牌,指尖傳來銅器的冰涼,心中卻湧起一股暖流。這些令牌,不僅是陳烈舊部的信物,更是抗金力量的希望。有了這些將領的加入,義軍的實力定會大大增強,聯合其他宋軍殘部的目標,也不再遙遠。
“多謝將軍!”趙玥緊緊握著令牌,聲音裡滿是激動,“有了這些將領的相助,我們定能組建起一支強大的抗金隊伍,早日收複失地。”
“殿下放心,老臣明日一早就出發。”陳烈的眼神堅定,“濠州、滁州離這裡不算遠,老臣快馬加鞭,半個月內,定能將他們帶來見殿下。”他頓了頓,又補充道,“不過,老臣離開後,天寧寺的防守就交給殿下和周峰了。金兵剛吃了敗仗,肯定不會善罷甘休,說不定會很快派援軍來,你們一定要多加小心。”
趙玥點了點頭:“將軍放心,晚輩會和周首領一起,加強天寧寺的防守,訓練士兵,整頓軍紀,等將軍帶著將領們回來,我們就一起商議下一步的抗金計劃。”
當天夜裡,兩人又聊了許久。陳烈詳細講述了當年抗擊金兵的戰術,分析了如今江南各地的金兵布防,還教給趙玥很多行軍打仗的經驗。趙玥認真地聽著,時不時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兩人從戰術布局聊到後勤保障,從士兵訓練聊到百姓動員,越聊越投機,仿佛已經並肩作戰多年的戰友。
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陳烈就收拾好了行李。他穿上了多年未穿的鎧甲,雖然有些地方已經生鏽,卻依舊挺拔。周峰和幾個核心將領前來送行,士兵們也自發地站在道路兩旁,看著陳烈,眼中滿是敬佩與期待。
“周峰,”陳烈拍了拍周峰的肩膀,語氣鄭重,“我離開後,天寧寺的防務就交給你了。一定要保護好殿下,訓練好弟兄們,等我回來。”
周峰用力點頭:“將軍放心,末將定不辱使命!”
陳烈又看向趙玥,從懷中掏出那柄“靖難劍”,遞到她麵前:“殿下,這柄劍跟隨老臣多年,斬殺過無數金兵。老臣把它留給您,若是遇到危險,它定能護您周全。”
趙玥接過劍,劍鞘冰涼,卻仿佛帶著陳烈的勇氣與力量。她鄭重地說道:“將軍放心,晚輩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定能守住天寧寺,等您回來。”
陳烈點了點頭,翻身上馬。他勒住馬韁,回頭看了一眼天寧寺,看了一眼站在寺前的趙玥和士兵們,眼中滿是堅定。他一揮馬鞭,戰馬發出一聲嘶鳴,朝著濠州的方向疾馳而去。
趙玥和士兵們站在寺前,看著陳烈的身影漸漸消失在山路儘頭,才緩緩轉身。周峰走到趙玥身邊,輕聲說道:“殿下,陳將軍此行,定能順利聯絡到舊部。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儘快提升義軍的實力,為將來的大戰做好準備。”
趙玥點點頭,目光掃過練兵場上的士兵——他們正拿著武器,認真地訓練著,汗水浸濕了衣衫,卻沒有一個人懈怠。她知道,陳烈的離開,是為了帶來更多的抗金力量;而她的責任,就是守住這份希望,讓義軍在這段時間裡,成長為一支真正能打硬仗的隊伍。
接下來的日子裡,趙玥和周峰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他們首先擴大了義軍的規模,在常州城內張貼告示,招募更多願意抗擊金兵的百姓。告示貼出後,短短幾天,就有兩百多名百姓前來報名,其中有年輕的小夥子,有曾經當過兵的老兵,甚至還有幾個擅長醫術的郎中,願意加入義軍,為士兵們療傷。
趙玥親自負責新兵的選拔,她不僅看士兵的體力和武藝,更看重他們的家國情懷。對於每一個前來報名的人,她都會親自詢問:“你為什麼要加入義軍?”隻有那些回答“為了趕走金兵,保護百姓,收複失地”的人,才能通過選拔。她知道,一支有信仰的隊伍,才能在戰場上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在訓練方麵,趙玥按照陳烈留下的方法,製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每天天不亮,士兵們就起床進行體能訓練,跑步、舉重、攀爬,增強體力;上午則進行武器訓練,練習握刀、射箭、長槍刺殺,由經驗豐富的老兵擔任教官,手把手地教導;下午則進行戰術訓練,演練陣型、配合、偷襲,讓士兵們熟悉各種作戰方式。
趙玥也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她每天和士兵們一起訓練,一起吃飯,一起休息。她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身上也添了不少新的傷口,卻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士兵們看著公主殿下都如此努力,更是不敢懈怠,訓練的熱情越來越高漲。
除了訓練士兵,趙玥還注重與百姓的聯係。她組織士兵們幫助百姓耕種田地、修繕房屋,還在常州城內設立了粥棚,為流離失所的百姓提供食物。百姓們看義軍不僅不欺壓他們,還處處為他們著想,對義軍的好感越來越深,不僅主動為義軍提供糧草和衣物,還經常向義軍傳遞金兵的消息,成為了義軍最堅實的後盾。
半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這天下午,趙玥正在練兵場上指導士兵訓練,忽然看到遠處的山路上,出現了一隊騎兵的身影。為首的那個人,穿著熟悉的鎧甲,手持“靖難劍”,正是陳烈!
“陳將軍回來了!”士兵們歡呼起來,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朝著山路的方向跑去。趙玥也激動地迎了上去,她看到陳烈的身後,跟著十幾個穿著不同鎧甲的將領,每個將領的身後,都跟著幾百名士兵,加起來足足有一千多人!
陳烈翻身下馬,快步走到趙玥麵前,臉上滿是笑容:“殿下,老臣不負所托,將濠州、滁州的弟兄們都帶來了!”他身後的將領們紛紛上前,對著趙玥單膝跪地,齊聲喊道:“末將參見公主殿下!願追隨殿下,抗擊金兵,收複失地!”
趙玥看著眼前的將領和士兵們,眼中滿是激動的淚水。她知道,陳烈的歸來,不僅帶來了一千多名精銳士兵,更帶來了希望——這支由不同義軍組成的隊伍,終於凝聚在了一起,成為了一支真正能與金兵抗衡的力量。
她走上前,扶起為首的李繼隆將軍,聲音哽咽卻堅定:“各位將軍,各位弟兄,歡迎你們加入!從今往後,我們就是一家人,我們將並肩作戰,趕走金兵,收複大宋河山,讓百姓們重新過上安穩的日子!”
將領們和士兵們齊聲喊道:“趕走金兵!收複河山!”聲音震徹雲霄,在常州的上空回蕩,久久不散。
當天晚上,天寧寺裡再次擺起了慶功宴。這一次,比上次更加熱鬨,一千多名士兵圍坐在練兵場上,喝著酒,吃著肉,談論著未來的抗金計劃。陳烈坐在趙玥身邊,向她介紹著各個將領的特長:“李將軍擅長騎兵戰術,張將軍精通水戰,王將軍熟悉金兵的布防……有他們相助,我們以後的仗,會打得更順利。”
趙玥點點頭,心中充滿了信心。她看著眼前這些為了家國而戰的將領和士兵們,看著遠處常州城內的燈火,知道自己離父皇的遺願,離收複失地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夜深人靜時,趙玥再次打開錦盒,看著裡麵的遺詔、兵符、玉佩和陳烈留下的令牌。她輕輕撫摸著這些信物,在心中默念:“父皇,母後,你們看到了嗎?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強大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抗金的隊伍。女兒一定會繼續努力,帶領大家,早日把金兵趕出大宋,讓大宋的旗幟重新飄揚在每一寸山河之上。”
窗外的月光皎潔,灑在天寧寺的每一個角落,也灑在趙玥的身上。她知道,未來的路依舊漫長,依舊充滿了挑戰,可她不再孤單——她有陳烈這樣的良將,有周峰這樣的忠臣,有一千多名並肩作戰的弟兄,還有千千萬萬支持她的百姓。她相信,隻要大家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打不贏的仗,大宋的複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