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傷痕,需要最優先的縫合。
當“涅盤”計劃的生存物資還在依靠人力與殘存的運輸機艱難調配至各個幸存者聚集點時,當地表各大廢墟的城市清理工作才剛剛在悲痛中起步時,昆侖指揮中心的戰略重心,已經以一種近乎冷酷的理智,投向了地球之外那片寂靜而危險的虛空。
瓦西裡耶夫上將站在重新激活的主控台前,身後是放大的近地軌道全息投影。投影中,原本象征著“天網”監測節點與“盤古”矩陣能量樞紐的密集光點,如今黯淡了十之七八,如同被頑童粗暴砸碎的珍珠項鏈,隻餘下零星、孤寂的幾點微光,在軌道上勉力維持著最基本的警戒功能。更多的,是代表著空間碎片、艦船殘骸的危險紅色標記,它們如同環繞星球的死亡星環,無聲地訴說著那場軌道爭奪戰的慘烈。
“將軍,‘伏羲’已完成對近地軌道環境的初步評估。”艾琳娜博士的聲音透過通訊頻道傳來,帶著一絲疲憊,但更多的是屬於科學家的冷靜,“情況比預想的更糟。超過百分之七十的監測衛星失聯或失效,幸存的也大多帶傷。‘盤古’矩陣的十二個主能量節點,確認被徹底摧毀九個,剩餘三個過載嚴重,輸出功率不足巔峰期的百分之五。我們……幾乎可以算是‘失明’且‘不設防’。”
指揮中心內一片寂靜,隻有冷卻係統運行的微弱嗡鳴。每個人都清楚這意味著什麼。失去了軌道的眼睛和盾牌,地球就像被剝去了外殼的軟體動物,任何來自深空的威脅——無論是帝國殘部的窺探、星際海盜的覬覦,甚至是大型隕石——都可能長驅直入,造成無法挽回的二次災難。
“我們不能將文明的未來,寄托於敵人的仁慈或運氣。”瓦西裡耶夫的聲音斬釘截鐵,打破了沉默,“‘涅盤’計劃第一序列,‘天盾’子項,立即啟動!優先級:最高!目標:在最短時間內,重建最低限度的近地軌道預警與防禦體係!”
命令下達,整個殘存的地球軍事與工業體係,如同被上緊了發條,開始圍繞著這個最高目標瘋狂運轉起來。
曾經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如今大半已掩埋在沙土與轟炸殘骸之下。但在地下深處的加固掩體內,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穿著混合了軍服與工裝的技術人員,在狹窄的通道內穿梭,空氣中彌漫著機油、焊錫和靈能符文固化劑特有的氣味。
一座巨大的、呈現出流線型與古樸符文交織風格的物體,正躺在重新啟用的組裝架上。它並非純粹的科技造物,也不是傳統的法器,而是“星鏈ii型”靈能監測衛星的平台主體。它的外殼上,既有用於吸收太陽能和進行常規通訊的複合裝甲板,也銘刻著用於增強靈覺感應、隱匿行蹤的“微塵陣”與“幻光籙”。
“能源核心對接測試,第三次,開始!”一名頭發花白的老工程師,對著通訊器嘶吼著,他的眼角還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但眼神卻專注得如同鷹隼。
平台核心處,一個結合了微型聚變反應堆與“聚靈陣”的混合能源單元被緩緩推入。反應堆提供穩定的基礎能量,而“聚靈陣”則能從宇宙背景輻射和稀薄的太陽風中汲取、轉化微弱的星辰之力,作為輔助能源和激發符文之用。
“能量流穩定!符文回路響應正常!靈能波動低於閾值!”監測員大聲彙報,聲音中帶著一絲抑製不住的興奮。
老工程師長長舒了口氣,用袖子擦了擦額頭的汗珠,對旁邊一位正手持玉筆,小心翼翼在平台關鍵節點刻畫加固符文的中年陣法師點了點頭:“張大師,接下來看您的了。”
張大師麵色凝重,屏息凝神,玉筆尖端流淌出蘊含著微弱星輝的能量流,精準地落入預先計算好的位置。每一筆落下,平台外殼上的符文便微微一亮,整體結構似乎也更加穩固了一分。這是將現代材料學與修真煉器術結合的嘗試,旨在提升衛星在複雜宇宙環境下的生存能力。
類似的場景,也在全球其他幾個殘存的、具備航天發射能力的基地內上演。無論是西昌、卡納維拉爾角,還是庫魯,所有殘存的資源、人才,都被優先集中到了“天盾”項目上。生產線在廢墟上重新搭建,工人們三班倒,吃著配給的食物,睡著簡陋的床鋪,卻爆發出驚人的效率。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正在打造的,是懸於家園之上的第一道防線。
近地軌道,如同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又像是一片危機四伏的雷區。
一艘傷痕累累的“鯤鵬級”重型工程艦,正如同小心翼翼的清潔工,在碎片帶中緩慢航行。它的外部裝甲上布滿了燒蝕痕跡,左側推進器似乎還有些不太靈光,但依舊頑強地執行著任務。
艦橋內,指揮官李銳大校緊盯著掃描屏幕,上麵密密麻麻布滿了代表空間碎片的紅點。
“左舷十五度,距離三百,目標:大型戰艦殘骸,疑似仍有不穩定能量反應。”掃描員報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釋放‘清道夫’無人機群,優先切割處理。注意避開能量核心區域。”李銳命令道。
“收到。”
數架小型無人機從工程艦腹部彈射而出,它們裝備著高能激光切割器和靈能牽引束。激光精準地切割著巨大的金屬殘骸,而靈能牽引束則將被切下的碎片推向預設的、遠離主要軌道的“墳墓區”。對於探測到能量反應的區域,則有專門的、刻印了“封靈符”的無人艇靠近,小心地進行穩定化處理。
這項工作枯燥而危險。隨時可能遇到隱藏的未爆彈藥、結構突然崩塌,甚至是帝國戰艦上可能殘留的自動化防禦係統的攻擊。就在數小時前,一艘“清道夫”無人機就在切割一艘帝國驅逐艦殘骸時,觸發了其近防係統的最後反擊,瞬間被摧毀。
“報告!前方發現‘天網7號’監測平台殘骸!主體結構尚存,但動力和傳感係統完全失效。”另一名操作員喊道。
李銳精神一振:“靠近!派出搶修小組,評估回收價值!”
一支由工程師和擅長煉器的修士組成的混合搶修小組,穿著笨重的宇航服,通過柔性通道,進入了如同死寂鋼鐵墳墓的“天網7號”內部。手電光柱劃破黑暗,照亮了扭曲的管道、燒毀的線路和凍結的液體。
“主控芯片組部分損毀,但核心傳感器陣列似乎……有修複的可能!”工程師檢查後,語氣帶著驚喜。
旁邊的修士則閉目感應片刻,開口道:“內部‘感應靈紋’受損超過六成,但基材未毀,可以嘗試用‘星辰砂’配合真元力進行重繪。”
是嘗試在軌道上現場修複這個數十噸重的大家夥,還是將其拖回地麵基地?李銳麵臨抉擇。軌道修複風險高,但一旦成功,效率遠超地麵。他看了看屏幕上地球那蔚藍而脆弱的弧線,咬了咬牙:“通知基地,運送備用零件和‘星辰砂’!我們就在這裡,把它修好!”
這不僅僅是為了節省時間,更是一種象征——在敵人曾經肆虐的地方,重新點亮屬於人類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