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陣”的成功,如同在封閉的房間裡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地球的科研者們看到了艦隊協同作戰的璀璨星空。然而,艾琳娜博士和她的團隊並未滿足於此。在深入研究帝國戰艦殘骸,特彆是解析了其高度智能化的武器係統和部分依賴於生物神經網絡的控製單元後,一個更大膽、也更富爭議的構想被提上了日程——能否將類似的生物神經網絡技術,與地球的艦船操控係統相結合,創造出反應更快、直覺更強、甚至具備某種“成長”潛力的新一代星艦?
這個代號“織夢者”的計劃,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對帝國“戈爾貢級”巡洋艦的深入解析。研究人員發現,帝國戰艦的某些子係統,尤其是負責複雜環境感知、威脅評估和多目標跟蹤的單元,並非完全由傳統的計算機芯片控製,而是嵌入了一種高度特化的、類似生物神經組織的處理核心。這種“生物濕件”在處理模糊信息、並行計算和模式識彆方麵,展現出遠超純電子ai的效率,並且似乎能與帝國的靈能者產生某種低延遲的“意念交互”。
然而,帝國的技術充滿了侵略性和不可控的混沌特性,其生物神經網絡往往與危險的基因改造和混沌能量糾纏在一起,直接應用風險極高。地球的“織夢者”計劃,必須走一條截然不同的、更溫和也更符合自身倫理的道路。
宇宙浩瀚,生命形式無窮。在“遠望計劃”前期對鄰近星係的探索中,考察隊曾在一個海洋星球上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群居智慧生命體——“靈犀鯨”。這種生物體型龐大,腦域開發程度極高,能夠通過複雜的生物電場和聲波在族群間實現近乎瞬間的信息共享和集體決策,其龐大的大腦天生就是一台高效的生物並行處理器。
經過謹慎的評估和漫長的友好接觸,地球聯盟與“靈犀鯨”族群建立了初步的信任關係。在征得對方同意後,一支由生物學家、神經學家和擅長與靈獸溝通的修真者組成的特殊團隊,開始嘗試與自願參與的年輕“靈犀鯨”建立深度精神鏈接。
這不是奴役,而是共生夥伴關係的探索。修真者以自身溫和的神念為橋梁,引導“靈犀鯨”的意識,逐步理解星艦的結構、係統的運作。而“靈犀鯨”則以其天生的強大信息處理能力和群體感應特性,幫助優化艦船的傳感器數據融合、航道計算以及多目標威脅排序。
在模擬測試中,一艘由“靈犀鯨”夥伴輔助操控的驅逐艦,其規避機動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對隱形目標的探測距離增加了百分之十,尤其是在複雜的小行星帶環境中,表現出了遠超純ai控製的靈活性和預見性。
考慮到並非所有艦船都能獲得“靈犀鯨”這樣的外星夥伴,另一條路徑也在同步進行:在高度可控的實驗環境下,利用基因工程和靈能誘導技術,培育純淨的、無自主意識但擁有超強計算和學習能力的生物神經網絡組織,作為艦載ai的協處理器。
這項工作主要在火星基地高度隔離的生物實驗室進行。科學家們以人類神經乾細胞為基礎,結合從某些具有強大再生和學習能力的外星微生物中提取的基因片段,在蘊含滋養靈氣的培養液中,誘導其生長成複雜的、布滿突觸的神經網絡。陣法師則在培養艙外布設“凝心陣”和“純化符”,確保神經網絡在成長過程中不受外界雜念和混沌能量的汙染。
這種培育出的“生物電腦”,不具備自我意識,但其結構天然適合處理非線性問題和海量數據。將其與“伏羲”的量子計算核心連接後,能夠極大提升ai在處理複雜戰術態勢、預測敵方行為模式、以及優化“星鏈陣”能量流動等方麵的效率。它就像是為冰冷的ai注入了一絲生物的“直覺”。
無論是外星夥伴還是培育的生物電腦,其生物神經網絡與艦船冰冷的金屬和能量係統之間,依然存在著天然的隔閡與阻抗。最初的直接連接嘗試,往往導致信號失真、效率低下,甚至對生物神經組織造成損傷。
關鍵時刻,那枚懸浮於維生艙上的無名戒指,再次展現了其超越理解的能力。研究人員嘗試引導出一縷極其微弱的混沌道韻——這縷道韻似乎蘊含著某種“調和萬法”、“兼容並蓄”的本源特性——注入到生物神經網絡與艦船係統的接口處。
奇跡發生了。在混沌道韻的浸潤下,生物電信號與物理電信號之間的轉換變得異常流暢,那種天然的隔閡感被大幅削弱。生物神經網絡能夠更“自然”地理解並影響艦船係統,而艦船係統的反饋也能更清晰地被生物神經網絡所接收。這種融合,並非簡單的連接,更像是一種“共生”關係的初步建立。
第一艘全麵測試“織夢者”計劃的艦船,是一艘改裝後的“遠望級”科學探測艦,被重新命名為“觀星者”號。它搭載了一台培育的中型生物電腦作為核心協處理器,同時艦橋內設置了一個特殊的“靈犀座艙”,用於與一條自願參與實驗的年輕“靈犀鯨”代號“洋流”,進行深度精神連接。
在首次深空試航中,“觀星者”號的表現令人驚豔。當駛入一個充滿高能粒子風暴和空間湍流的星域時,傳統的傳感器係統受到嚴重乾擾,數據雜亂無章。然而,通過“洋流”的生物感知和生物電腦的並行處理,“觀星者”號仿佛擁有了某種“直覺”,總能提前一絲預判到最危險的湍流核心,並找到相對安全的路徑穿梭其間。在一次模擬遭遇戰中,它甚至憑借生物神經網絡對敵方能量波動的細微特征捕捉,提前零點三秒預判了對方的主炮射擊軌跡,成功規避。
“這種感覺……難以言喻,”“觀星者”號的艦長,一位同時具備科學素養和築基期修為的軍官在報告中寫道,“不再是單純地看屏幕、下指令。當與‘洋流’和生物電腦深度連接時,整艘船仿佛成了身體的延伸,我能‘感覺’到引擎的脈動,‘聽到’星塵的低語,‘嗅到’潛在的危險。決策不再是純粹的邏輯推演,而夾雜了一種……屬於生命的敏銳。”
當然,“織夢者”計劃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倫理爭議。生物神經網絡的穩定性、長期運行可能產生的未知變異、與外星夥伴關係的維護、以及防止技術被濫用等,都是需要持續關注和嚴格監管的問題。
喜歡都市生活苦,修仙成道祖請大家收藏:()都市生活苦,修仙成道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