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先將冷藏了一晚的麵團處理完畢後放進烤箱,做出的紅糖餅乾交給傑拉多後,可露麗便開始了為甜點大賽決賽的準備。
大賽的管理方還是有著相當的效率的。第二天一早,打開門時,可露麗便看見了在家門口整整齊齊羅列著的素材。
她將材料滿滿當當地放到了廚房寬敞的料理台上,一邊清點,一邊將即將要用到的材料整理出來。
可露麗在現實中一共做過兩次[巴克拉瓦]。一次是在她剛剛開始學習沒多久時,一次則是在她即將畢業時。
她第一次製作的巴克拉瓦,實際上是承蒙了現代工業的便利的。市麵上很多地方就有販賣巴克拉瓦所必須的菲洛(plo)麵皮,這種麵皮就像紙張一樣輕薄,每張的厚度不超過0.1毫米。
製作巴克拉瓦的一大難點有了工業的加持,自是迎刃而解。接下來便是按部就班地製作黃油、製作糖漿了。
可露麗初製作巴克拉瓦時,師傅是為了鍛煉她對火候的掌控。
通過這一份糖漿,就能品出料理人對甜度、酸度、時間的判斷力如何。師傅熬製糖漿時,完全無需品嘗,通過經驗就能一眼看出時機的成熟。
而到了可露麗,糖漿這一步驟便熬了她五個月的時間。
而她第二次再做巴克拉瓦,是一場私人的測驗。師傅要求她從頭至尾,獨自完成一份巴克拉瓦,以此算作畢業。
這次再沒了工業力量的相助,她需要通過自己的能力,將一份麵團擀得比紙更薄。她需要獨自熬製糖漿,再無師傅的提點,這糖漿要足夠的甜,但不能夠膩。
……
可露麗打開火灶,加入白砂糖與水,以中火加熱,逐漸攪拌。
她有些找回了以前的手感,又像是撿起了兩次製作巴克拉瓦時的懵懂與緊張。
需要熬製多久?
火是不是開得太大,又是不是開得太小了?
已經好了嗎?
她不能單純地按照記憶中的時間與步驟去做,因為不同的灶台,不同的火力,用具與環境也不同。
上次製作巴克拉瓦於她而言已過了2年,那時的記憶也有些模糊了。
色澤、黏度、拉絲長短。這樣的經驗變得暗昧而不可靠。
缺失了幾分遊刃有餘,可露麗隻能一次又一次地通過品嘗來確定糖漿的完成度。
再適時在糖漿中加入檸檬汁,是為了中和甜味,並為糖漿提供色澤。
時隔2年,再製糖漿時,可露麗總覺得趕不上記憶中的味道。
但畢竟是隔著年月後的第一次,可露麗先將糖漿放置一邊進行冷卻,再開始準備起巴克拉瓦的餡料。
主辦方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堅果,可露麗將其剝殼去皮,這又花費了相當的時間。
因為缺了食物處理機,打碎堅果的這一步驟也隻能依靠手動,可露麗將其切碎、攪打至粗顆粒狀,並加入糖、肉桂粉、肉豆蔻粉。
接著……便是令人頭疼又無奈的基本功時間了。
理所當然的,在萬國,可露麗詢問過了,這裡並沒有類似的“菲洛麵皮”——她隻能依靠自己去做了。
儘管早已預料到了這樣的結果,可露麗仍忍不住歎了口氣。
如果說廚師的基本功是刀工與火候,那麼甜點師的基本功大概就是攪拌與揉麵了。
可露麗猶記得,她以為將麵皮擀得比紙張還薄,僅僅通過揉麵技巧就夠了。然而通過一個周的連續失敗經曆,她終是意識到,實際上從最初混合材料的那一步就已經決定了成敗。
如果輕視了配方,多了一點水、少了一點麵,改變了比率,又或者是在揉麵時多了力道、錯了方向,謬之毫厘,最終的成品也會失之千裡。
而那時候的可露麗,至少還有一個菲洛麵皮的配方;如今,她卻隻能依照記憶,一點一點地去修改、嘗試。
她按照印象之中的比例、手感去調整麵團的配方,做出來許多小麵團,一個一個地去擀製。
有的是因為她失了技巧,一不小心把過薄的麵皮捅破了;
有的時候是因為配方不對,麵團根本就擀不大;
有的是因為放置時間過長,麵皮硬成了麵餅;
……
她都隻能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