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其稱之為——‘滲透式教學’。”
接下來的兩周,高一年級的走廊裡,出現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
尖子班和幾個重點班,哀鴻遍野。劉峰從各種渠道搜羅來的高難度“私貨”像一座座大山壓得學生們喘不過氣來。課堂上,老師們瘋狂地講解著各種超綱的、複雜的解題技巧,學生們聽得暈頭轉向,許多人連基礎的作業都無法按時完成,臉上都掛著“被掏空”的表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峰對此很滿意。在他看來,這就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痛苦且高效。他偶爾路過14班,看到他們還在慢悠悠地講著課本上的基礎例題,臉上的不屑和譏諷,幾乎毫不掩飾。
“一群蠢貨,大難臨頭不自知,還在玩泥巴。”他心中冷笑。
他不知道的是,14班的“玩泥巴”彆有洞天。
楊明宇的“滲透式教學”,潤物細無聲。
比如,物理課在講到一個最基礎的物理公式時,老師會“不經意”地拓展一句:“其實這個公式,在高二會有一個更複雜的變體,如果我們把這個條件稍微改一下,大家猜猜,結果會怎麼樣?”
他不會深入講解,隻是拋出一個引子,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在腦海裡留下一個“這東西好像有點印象”的鉤子。
比如,在曆史課複習到某個曆史事件時,他會突然打斷,給學生們放一段後代學者對這個事件不同角度解讀的紀錄片片段,其中就包含了許多更深層次帶有思辨性的觀點。
比如,他利用班級基金,購買了一台二手的打印機,每天都會打印出一份“每日一思”的小紙條,發給每個學生。紙條上,可能是一道稍微拔高一點的數學題的趣味解法,可能是一個英語長難句的精妙翻譯,也可能是一個生物學上的冷知識。
這些東西,不成體係,不成壓力,就像飯後的甜點,學習累了的調劑。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到了許多“超綱”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碎片。
林天、趙敏、陳靜這幾個尖子生,則被楊明宇開了“小灶”。楊明宇給他們的任務不是刷難題,而是讓他們去研究那些難題的“出題思路”。
“你們要做的,不是學會這道題,而是要站在出題人的角度,去思考他為什麼要這麼出,他想考察什麼。看透了這一點,天下難題,不過是紙老虎。”
這是一種更高維度的訓練。三人一開始很不適應,但慢慢地,他們發現自己看問題的角度,發生了質的變化。
就這樣,14班在一種外鬆內緊、張弛有度的奇特氛圍中,穩步前進。他們像一支正在進行偽裝滲透的特種部隊,悄無聲息地,將自己的武器和知識儲備,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期末考試前不久的下午。
劉峰在辦公室裡躊躇滿誌。他已經從命題組的朋友那裡得到了最後確認,這次的試卷是他前所未見的“地獄難度”。
他端著茶杯,走到窗邊,看著操場上正在上體育課的14班學生。他們正在楊明宇的帶領下,進行一場彆開生麵的“考前心理疏導”——蒙眼投籃。
“哈哈哈,張偉,你又投歪了!”
“王昊,可以啊,蒙著眼睛都比我準!”
操場上傳來一陣陣輕鬆的笑聲。
劉峰搖了搖頭,嘴角泛起一絲憐憫的冷笑。
“最後的狂歡麼……也好,讓他們死個明白。”
他轉身回到座位,拿起紅筆開始批改自己班上學生的最後一次模擬考卷。卷麵上一片片刺眼的紅叉讓他眉頭緊鎖,但他並不擔心。他堅信,經曆過這種“地獄火”的淬煉,他的學生們,絕對比14班那群“溫室裡的花朵”,更能適應真正的戰場。
他甚至已經開始構思,在成績公布後的教師大會上,自己那篇關於“強調基礎與能力並重,反對教學投機主義”的發言稿了。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眼裡那群正在“狂歡”的14班學生中:
王昊在投籃的間隙,腦子裡還在默背著陳靜幫他梳理的數學公式;
張偉在憨笑的同時,嘴裡念念有詞,念的是英語老師教給他的作文模板;
趙敏和陳靜坐在場邊,手裡拿著的是楊明宇打印的“考前必背知識點小卡片”。
他們看似在放鬆,但那根名為“備考”的弦,始終繃緊在最恰當的位置。
一場信息不對稱的戰爭,即將打響。
劉峰手握他自以為的“王牌”自信滿滿,準備給楊明宇致命一擊。
而楊明宇則像一個洞悉了所有劇本的導演,平靜地看著他的對手一步步走進他精心布置的“反包圍圈”。
真正的風暴,就要來了。
喜歡讓你帶個差班,你全員本科了?請大家收藏:()讓你帶個差班,你全員本科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