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楊明宇在黑板上寫下那行冷冰冰的“月考倒計時”後,14班整個班級的氛圍更強勁了。
過去課間十分鐘還能聽到幾句插科打諢的玩笑,現在則成了“快快快,這道題的第三種解法是什麼?”和“我靠,這個知識點我怎麼又忘了?”之類的哀嚎。晚自習更是如此,每個人都埋頭於自己的方寸陣地,教室裡安靜得隻能聽見落筆的沙沙聲,如同春蠶食葉一般。突然想到了一首高考詩歌鑒賞原題——歐陽修《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楊明宇對此很滿意。他要的就是這種狀態——學生能夠自發的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時間的敬畏。
然而,就在大家都努力學習的時候,有一個人卻和班級氛圍相反。
那就是蘇曉蔓。
社交上的慘敗,讓她將所有的怨氣都轉移到了楊明宇身上。在她看來,14班這種近乎“變態”的學習氛圍正是楊明宇“洗腦式”教育的明證。她打心眼裡瞧不上這種“苦哈哈”的學習方式。
在她過去就讀的市實驗中學,學霸們講究的是“效率”和“天賦”。大家表麵上看起來雲淡風輕,下課聊的是最新的美劇和音樂會,放學後參加的是各種高端社團活動,但考試成績出來後依然能穩穩地霸占排行榜。那才叫“優雅”,那才叫“高級”。
像14班這種,想靠時間出成績那是笨學生的做法。
所以,她決定要用自己的方式給這群“土包子”上一課。
她要在這次月考中取得一個足夠亮眼的成績,以此來證明她更厲害
於是,在14班全員進入考前突擊的時候,蘇曉蔓依舊保持著她的日常。
她依舊戴著降噪耳機,看的是英文原版雜誌;她依舊在課間與她那個“頂流小團體”社交;她依舊會在晚自習的時候請假去參加某個朋友的“重要飯局”。
她並非完全不學,隻是她的學習帶著一種表演性質的從容。她會在課堂上用一種更巧妙的方法解出一道數學題,然後享受周圍同學片刻的驚歎;她會在英語課上用一口流利的美式發音回答老師的提問,然後無視眾人豔羨的目光。
她就像一隻驕傲的白天鵝誤入了鴨群,拚命地伸長脖子,試圖向所有人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羽毛。
對於這一切,楊明宇看在眼裡卻一言不發。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高中階段的知識體係就像一座冰山。蘇曉蔓現在所展示的不過是水麵上那一點而已。真正決定勝負的是水麵之下那龐大而堅實的基礎。而這個基礎沒有任何捷徑。
一個靠小聰明和初高中積累的老本,就想在高二下學期的知識深水區裡遊泳?
嗬嗬,不淹死你就算你命大了。
三周的時間,在14班學生們的感覺裡一眨眼就過去了。
月考如期而至。
考場上,蘇曉蔓第一次嘗到了“老本吃光”的滋味。
語文,還行。英語,小菜一碟。但當數學試卷發下來的時候,她的眉頭就沒舒展過。解析幾何的大題比她想象的要複雜;導數的題目設置了好幾個陷阱。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練習和計算才能熟練掌握,而這恰恰是以前她不屑於去做的。
到了理綜情況就更糟糕了。
物理的電磁場綜合題涉及的知識點又多又雜,她感覺腦子像一團亂麻;化學的物質結構和性質,一個結構式沒想明白後麵就全盤崩潰;生物的種群題更是讓她看得眼花繚亂。
她發現,那些她曾經認為聽懂了的知識和能做對題之間,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而14班的其他同學此刻正奮筆疾書,他們或許沒有蘇曉蔓那點“小聰明”,但他們有的是平時的練習。
考完最後一門,蘇曉蔓走出考場時臉色有些蒼白。
而考試成績則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毫不留情地扇在了她的臉上。
成績公布的那天,紅榜前擠滿了人。
蘇曉蔓的名字排在班級的中遊,第二十五名。
這個名次對一個剛轉學不久的學生來說不算差。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已經相當不錯了。
但對蘇曉蔓來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她是誰?她是蘇副市長的女兒,是市實驗中學的尖子生,是那個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是焦點的天之驕女。她的人生裡從未有過“中遊”這個詞。
更讓她無法接受的是,那個她瞧不上的同桌周玲玲竟然排在了第十八名。
她感覺周圍所有人的目光充滿了嘲諷和幸災樂禍。
她攥緊拳頭,指甲深深地陷進了肉裡。
然而,真正的公開處刑還在後麵。
下午的班會課,楊明宇拿著一張打印出來的表格走進了教室。
“這次月考大家整體表現不錯。”他先是肯定了全班的努力,表揚了幾個進步巨大的同學,讓教室裡的氣氛稍微輕鬆了一些。
然後,他話鋒一轉。
“但是,分數不是我們14班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
他將手裡的表格用投影儀打在了大屏幕上。
表格的標題,讓所有學生都愣住了——《高二14)班三月份學生綜合評定表》。
它不像普通的成績單隻羅列冰冷的分數和排名。它是一個多維度的評價體係。裡麵不僅有“月考成績分”,還出現了“課堂參與分”、“作業認真度”、“團隊貢獻分”、“班級活動參與分”等一係列聞所未聞的項目。
每個項目都有詳細的評分細則。比如,“團隊貢獻分”的評判標準是“本月內,主動幫助同學解決學習難題的次數”;“課堂參與分”則包括了“主動回答問題次數”和“參與課堂討論的有效發言時長”。
喜歡讓你帶個差班,你全員本科了?請大家收藏:()讓你帶個差班,你全員本科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