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墨那手“虛空撫弦”引動琴體共鳴,簡直就像個深水炸彈,把網上那點烏煙瘴氣的質疑全給炸沒了。
熱搜前十,有八個都跟這事兒有關。
淩墨無聲彈奏引琴鳴
這屆網友親眼見證玄學
明代古琴:是我自己動的
論裝逼我隻服淩墨
蘇辰團隊買的那點“交響樂首秀”的通稿,被擠得連影兒都沒了,活像個小醜費勁巴拉搭了個台子,結果觀眾全跑去隔壁看神仙了。水軍們再怎麼刷“巧合”、“物理現象”、“節目組特效”,也架不住廣大網友的雪亮眼睛和澎湃的熱情。
甚至有物理係的大佬出來半開玩笑地分析:“從理論上看,如果手法頻率恰好能引發木質結構共振……當然,這概率比中彩票低點。”
張氏琴坊的小院,這下徹底成了網紅打卡地……的雲圍觀現場。直播間人氣高得嚇人,平台不得不連夜給服務器擴容。大家都眼巴巴等著看下一步——上弦。
這可不是給吉他換根弦那麼簡單。古琴弦的材質、粗細、繃緊的力度,都直接關係到最終的音色,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尤其是對這種嬌貴的古董琴,更是要命地小心。
張師傅翻箱倒櫃,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套上等蠶絲弦,顏色泛著天然的淡黃光澤。“老夥計,委屈你先用著這個,等以後找到更好的再換。”他對著古琴喃喃自語,像是跟老友商量。
上弦的過程,又是一場耐心的極致考驗。淩墨負責在一旁輔助,遞工具、固定琴軫,張師傅則主刀,那雙布滿老繭的手此刻穩如泰山,將蠶絲弦一頭穿過雁足下的孔洞,打上特殊的結,另一頭則小心翼翼地纏繞在琴軫上,慢慢收緊。
每上一根弦,張師傅都要停下來,用手指輕輕撥動,側耳傾聽那初現的、微弱而乾澀的聲音,判斷張力是否合適。整個過程慢得讓人心焦,卻又充滿了神聖的儀式感。
彈幕這會兒都成了乖學生,大氣不敢出。
“感覺像在看外科手術……”
“張師傅的手真的好穩。”
“這蠶絲弦看著就好貴的樣子。”
就在這邊歲月靜好、專心致誌的時候,蘇辰那邊可沒閒著。眼瞅著風頭被搶得一乾二淨,他們急得嘴角都快起泡了。硬的不行,就來“專業”的!
也不知道從哪個犄角旮旯請來一位號稱是“獨立音樂評論人”的家夥,戴個黑框眼鏡,梳著油頭,在某個網絡直播節目裡,對著淩墨他們修複古琴的事兒大放厥詞。
“朋友們,我們要警惕一種文化保守主義的傾向!”油頭評論人唾沫橫飛,“動不動就老祖宗的東西好,老祖宗的東西不能動,這是阻礙藝術發展的!一張幾百年前的琴,就算修好了,它的音律、它的音色,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嗎?我看未必!”
他話鋒一轉,開始吹捧蘇辰:“反觀蘇辰先生,敢於走出舒適區,與交響樂碰撞,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創新!是擁抱未來的表現!那種關起門來修修補補的行為,說得好聽叫傳承,說得不好聽,就是……敝帚自珍!”
這番歪理邪說,還真忽悠了一些不明就裡的網友,引發了一些爭論。
這論調自然也傳到了淩墨的直播間。彈幕裡立刻有人憤憤不平地轉述。
張師傅正好上完第四根弦,停下來歇口氣,聽到pd小聲轉述的這個情況,老爺子氣得差點把手裡的工具扔出去:“放他娘的狗屁!琴音通心,古今皆然!好的聲音,一千年一萬年也好聽!他那鬼哭狼嚎的玩意,才是對耳朵的折磨!”
淩墨倒是沒生氣,反而笑了笑,一邊幫著整理絲弦,一邊淡淡地說:“師傅,彆動氣。夏蟲不可語冰。”
他頓了頓,看向鏡頭,語氣帶著點調侃:“有人覺得古琴音律不符合現代審美?沒關係。審美嘛,需要培養。就像吃慣了重油重鹽的快餐,突然喝一口清茶,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淡。但你不能因為自己口重,就說茶不好喝,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