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詔書第七行,血珠先一步乾涸。
我指尖觸到“赦”字的裂口——
裂口反過來咬掉指紋,
把“我”咬成“未我”。
二
未我握著未筆。
筆杆無毫,卻滲出墨的幽靈;
筆尖無鋒,卻劃破紙的遺囑。
第一劃落下,
紙麵立刻長出反方向的深淵。
三
深淵裡浮出七瓣殘印:
1.未聲——回聲被回之後的裂縫。
2.未景——風景被風抽走後的骨架。
3.未寂——寂靜被刪檔後的黑屏。
4.未明——光明與黑暗互相掛失的空白。
5.未跡——痕跡被磨到負一毫米的凹洞。
6.未落——落下被暫停的半毫米懸空。
7.未未——否定被否定後的孤兒。
它們圍成一圈,
像七枚被時間遺忘的銅幣,
同時翻麵,
發出“未”的和聲。
四
和聲落地,
紙麵開始自我折疊——
對折,再對折,
折到第七次,
厚度已越過夜的肩膀,
重量卻輕成一句歎息。
歎息掙脫紙的引力,
升上半空,
凝成一枚未歎號:
筆直的杆是“未”的脊柱,
彎曲的點是被拔掉的鉤子。
它懸在那裡,
像一條被刪節的定律,
等待下一次被忽略。
五
我伸手,
想把它摘下來,
手臂卻先一步被空氣翻譯成未臂:
無骨,卻帶著揮彆的慣性;
無血,卻帶著溫度的殘影;
無指,卻帶著握不住的實感。
未臂揮動,
揮出未袖——
袖口無風,
卻掀起一頁曆史的遮羞布。
遮羞布下麵,
露出半張被塗黑的年號:
“未紀”。
六
未紀裡沒有年份,
隻有七道裂縫:
第一道,
把“春”裂成“舂”,
臼裡搗的不是米,
是花瓣的遺言。
第二道,
把“夏”裂成“廈”,
大廈裡住的不是人,
是蟬鳴的骨灰。
第三道,
把“秋”裂成“愁”,
愁裡藏的不是心,
是落葉的倒影。
第四道,
把“冬”裂成“終”,
終點沒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