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的麥浪在初夏的風裡翻滾,天宇站在渭水岸邊,望著即將完工的“通濟渠”。渠水從渭水支流引出,蜿蜒伸向乾涸的農田,沿岸的農民正忙著架設水車,臉上滿是期待。這是鹽鐵貿易利潤反哺農耕的第一個大工程,動用了鹽鐵署半年來三成的貿易盈餘。
“將軍,再有十日,通濟渠就能全線通水了。”負責工程的老工匠擦著汗,指著渠岸的夯土,“這渠底鋪了石板,兩岸用夯土加固,至少能用上五十年。”
天宇俯身掬起一捧渠水,清冽的水順著指縫流淌。關中自秦末戰亂後,水利失修,不少良田因缺水變成了荒地。去年鹽鐵貿易盈利五千貫,他當即奏請劉邦,用其中兩千貫修渠,劉邦起初猶豫——前線正缺軍餉,但天宇一句“有糧才能養兵,有兵才能打仗”,讓他最終點頭。
通濟渠的修建動用了三千民夫,其中不少是鹽鐵礦場的退役工匠。他們熟悉石料加工,將渠底鋪得平整堅實;沿岸的農民也主動出工,隻求渠成後能澆自家的地。“以前給秦廷修渠,是被逼的,”一個老農拄著鋤頭笑道,“現在修渠是為自己,累點也樂意。”
渠水貫通那日,沿岸百姓敲鑼打鼓,像過節一樣。當第一股渠水流進乾涸的農田,裂開的土地發出“滋滋”的聲響,老農們激動得跪在地上,對著渠水叩拜。天宇看著這一幕,對身邊的農官道:“這才是鹽鐵利潤該去的地方——不是堆在倉庫裡,是變成讓百姓活命的水,長出養人的糧。”
蜀地的水利工程也同步推進。臨邛的“望川堰”在鹽鐵利潤的支持下,比原計劃提前三個月完工,將周邊萬畝荒地變成了水田。負責修堰的官吏回報:“百姓們說,這堰比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還管用,現在插秧都不用挑水了。”
天宇特意讓人在堰邊立了塊碑,刻上“鹽鐵利民”四個大字。“讓後人知道,這些水,這些田,都與鹽鐵分不開。”他對官吏道,“再派人去教百姓種雙季稻,第一季種稻,第二季種麥,讓土地不閒著。”
鹽鐵利潤不僅用來修水利,還補貼給了開荒的農民。天宇規定:凡開墾荒地者,前三年免賦稅,鹽鐵署免費提供鐵犁、鐵鐮,收獲的糧食除自用外,官府按市價收購。
政策一出,蜀地和關中的流民紛紛響應。一個在北地鐵礦當過礦工的漢子,帶著家人開墾了二十畝荒地,用鹽鐵署給的鐵犁深耕,秋收時竟收了五十石糧食。他拉著半車糧食送到官府,激動地說:“這輩子從沒見過這麼多糧!多謝蜀侯給的活路!”
農官們趁機推廣新的耕作技術:用草木灰做肥料,用鐵犁深耕,用新的曆法指導播種。關中的老農們起初不信“深耕能多打糧”,看到年輕人用鐵犁耕的地比自己的木犁深三寸,秋收時產量多了一成,才紛紛效仿。
鹽鐵署的賬上,糧食收購量逐月增加。王敬看著賬冊,對天宇道:“現在倉庫裡的糧食夠邊軍吃三年,還能接濟災民。以前是用鹽鐵換戰馬,現在是用鹽鐵換糧食,這才是真的穩了。”
天宇望著窗外金黃的麥浪,知道“鹽鐵養兵”的基礎正在夯實——有了糧食,才能養更多的兵,才能讓士兵們吃飽穿暖,在戰場上拚命。而這一切的起點,不過是將鹽鐵貿易的利潤,變成了流進農田的水,握在農民手裡的犁。
喜歡秦末龍旗請大家收藏:()秦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