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內的未央宮,劉邦正捧著關中鹽鐵半年來的收益賬冊,指尖劃過“盈餘兩萬貫”的字樣,眼中難掩驚歎。自天宇推行“開采定量、冶煉分級”製度後,關中的鹽鐵不僅沒因戰事減產,反而利潤翻倍,連帶著周邊郡縣的糧食產量都漲了三成。
“陛下,蜀侯送來的‘循環賬’真是神了。”張良在旁笑道,“鹽鐵利軍費,糧食養兵源,兵強護鹽鐵,環環相扣,比任何律法都管用。”
劉邦合上賬冊,看向窗外——長安城西的鹽鐵署新址正在施工,工匠們往來穿梭,鐵器的敲打聲隱隱傳來。他忽然起身:“傳朕旨意,將關中所有官營鹽礦、鐵礦,儘數交予天宇管轄,不必再向朝廷報備,隻需年終報一次總賬即可。”
群臣皆驚。蕭何連忙進言:“陛下,鹽鐵乃國之重器,全交予一人,恐生變故啊。”
“變故?”劉邦大笑,“天宇在蜀地、邊郡掌鹽鐵數年,從未私吞一分一毫,反倒讓國庫充盈。若換作旁人,能有這本事?”他看向蕭何,“你掌財政,該知道現在關中的鹽鐵收益,比三年前多了多少。朕信他,比信你們這些天天算小賬的強!”
旨意傳到天宇手中時,他正在長安城外督查新鐵礦的勘探。捧著那道蓋著玉璽的聖旨,他心中清楚,這不僅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責任——關中鹽鐵是大漢的經濟命脈,一旦出亂子,整個“鹽鐵養兵、糧食養民”的循環都會崩塌。
“傳令下去,關中鹽鐵署與蜀地、邊郡鹽鐵署合並,統稱‘大漢鹽鐵總署’,設三司:采運司管開采運輸,冶煉司管鐵器打造,貿易司管內外交易。”天宇對著地圖,有條不紊地布置,“長安設總衙,由王敬任總領;各郡設分署,主官由總署直接任命,不許地方官吏插手。”
他特意強調:“關中鹽鐵的利潤,三成歸國庫,三成用於本地水利農耕,三成投入兵器工坊,剩下一成作為工匠、礦工的獎金。賬目要做到‘筆筆可查’,誰要是敢伸手,彆怪我不客氣。”
消息傳開,關中的鹽鐵工匠、礦工們奔走相告。以前地方官吏常克扣工錢,甚至挪用鐵器換私利,如今歸鹽鐵總署直管,待遇明明白白,乾活的勁頭更足了。老礦工周伯拍著胸脯說:“跟著蜀侯乾,咱的汗沒白流!”
蕭何起初還有些擔心,暗中派人數次核查賬目,結果發現分文不差,甚至連運輸損耗都標注得清清楚楚。他對劉邦歎道:“蜀侯治鹽鐵,比治民還嚴,臣是多慮了。”
天宇並沒有因權力擴大而鬆懈。他親自帶隊巡查關中各鹽礦、鐵礦,將“開采定量”細化到每個礦洞——富礦每月開采不得超過三百石,貧礦控製在一百石以內,確保資源可持續;冶煉分級也根據關中需求調整,一級鐵器優先供應長安衛戍部隊,二級鐵器重點支持中原貿易。
一個月後,關中鹽鐵總署的首份月報送到未央宮。劉邦看著上麵清晰的收支、損耗、分配記錄,對張良道:“你看,這才是真正的掌事之人。朕把關中鹽鐵交給他,算是選對了。”
而此刻的天宇,正站在長安城西的空地上,望著工匠們平整土地——這裡將建起一座前所未有的“兵器工坊”,專門生產標準化兵器,為漢軍東進做準備他知道,接管關中鹽鐵隻是開始,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喜歡秦末龍旗請大家收藏:()秦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