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時,北地郡的邊境集市比往常更熱鬨。聯防軍打退匈奴襲擾的消息傳開後,周邊部族對大漢的信任又深了一層,趕來交易的馬隊、皮毛商絡繹不絕,鹽鐵署的攤位前總是排著長隊。
燒當帶著族人,用今年新收的青稞和二十匹戰馬,換了三十石鹽和五十具改良鐵犁。“這鐵犁比去年的更好用,犁頭更尖,能破開草原上的硬土。”他指著鐵犁上的花紋,對張平道,“族人都說,這是蜀侯的心意,得好好用。”
張平笑著給他多添了一石鹽:“首領守邊有功,這是獎賞。下個月有新造的鐵鍋,比現在的厚一倍,優先給聯防軍的部族留著。”
燒當笑得合不攏嘴,當即拍板:“我再派三十個族人加入聯防軍!守好邊境,才能安心換鹽鐵!”
此時的聯防軍,已發展到一千五百人,由漢軍將領統一指揮,下設羌、氐、烏孫等分隊,各族勇士不僅學會了列陣、射箭,還能熟練使用漢軍的破甲弩。他們與漢軍士兵同吃同住,一起巡邏,一起訓練,不少人還成了朋友。
木阿現在是羌人分隊的小隊長,他教會了漢軍士兵如何在草原上辨彆水源,漢軍士兵則教他識字、算數。“以前隻會放羊,現在知道‘一’加‘一’等於‘二’,還能寫自己的名字。”他拿著寫著“木阿”二字的木牌,驕傲地向族人展示。
聯防軍的防禦體係也越來越完善。從隴西到九原,每隔五十裡就有一座聯防堡,堡內駐紮著漢人與部族的混合小隊,儲備著鹽鐵、糧食和兵器;堡與堡之間用烽火台連接,一堡遇襲,半日之內就能集結數千人支援。
一次,匈奴的一支千人騎兵隊想偷襲雲中郡,剛靠近聯防堡,就被巡邏的烏孫騎兵發現。烽火燃起,周邊三座聯防堡的士兵立刻趕來支援,漢軍的破甲弩、羌人的彎刀、氐人的投石機一起上陣,匈奴騎兵損失慘重,倉皇逃竄,再也不敢輕易靠近。
冒頓單於得知消息後,在王庭大發雷霆,卻又無可奈何。聯防軍的存在,讓匈奴的小股襲擾成了虧本買賣,而大規模入侵又怕破壞與大漢的鹽鐵貿易,隻能眼睜睜看著邊境防線越來越穩固。
劉邦在長安接到奏報,看著聯防軍的戰績和貿易增長的賬冊,對群臣道:“天宇用鹽鐵拉攏部族,用聯防軍穩固邊境,真是一舉兩得!以前朕總擔心邊地部族作亂,現在他們反而成了守邊的助力,這才是真正的馭邊之道啊!”
他下旨嘉獎天宇,賜黃金五百斤,絲綢千匹,還特許邊郡聯防軍使用“漢”字軍旗,與漢軍享有同等地位。“讓各族人知道,隻要為大漢守邊,就是大漢的子民,朕一視同仁。”
天宇將賞賜全部分給了聯防軍的各族勇士,又讓人在邊境立了塊“同心石”,上麵刻著漢、羌、氐、烏孫四種文字,寫著“共守疆土,共享安寧”。立石那日,各族首領齊聚,燒當用羌語念著石刻,苻健用氐語翻譯,最後所有人一起用漢話喊道:“共守疆土,共享安寧!”
聲音在草原上回蕩,驚起一群飛鳥。天宇看著眼前這些不同服飾、不同語言,卻有著同樣堅定眼神的人們,心中無比踏實。他知道,邊郡的穩固,從不隻靠兵器和城牆,更靠人心的凝聚——而鹽鐵,就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劑。
冬日的邊境,聯防軍的巡邏隊依舊在風雪中穿行。漢軍士兵與部族勇士互相攙扶著,踩著厚厚的積雪,腳印在雪地上連成一串,延伸向遠方。他們的行囊裡,裝著鹽鐵署發放的乾糧和禦寒的布匹,手中的環首刀在雪光下閃著冷冽的光,守護著身後的鹽鐵集市、農田和帳篷。
天宇站在“同心石”前,望著巡邏隊遠去的背影,知道這道由鹽鐵紐帶和共同信念築起的防線,將永遠穩固——因為它守護的,是所有人心心念念的安穩日子。而這,正是大漢邊疆最堅實的根基。
喜歡秦末龍旗請大家收藏:()秦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