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的第一場雪落下時,邊郡的糧倉堆得比往年更高。李信帶著戶曹司的人盤點完最後一處糧倉,興衝衝地跑進侯府:“侯爺,今年的秋糧入庫共十五萬石,除去軍需和百姓自用,還能結餘三萬石!”
天宇正在看兵曹司送來的軍械清單,聞言抬頭笑道:“結餘的糧食,按戶分給百姓當冬儲吧。另外,讓鐵匠營多打些農具,開春好用。”
“早就備著了!”李信遞上另一份清單,“戶曹司聯合工坊打造了三千把新犁、五千把鐮刀,都是按參軍府畫的圖紙做的,比舊款省力三成。”
天宇接過圖紙,上麵標注著犁頭的弧度、鐮刀的刃口角度,旁邊還有周恒的批注:“可配合騎兵屯田使用,提高效率。”原來,參軍府不僅管防禦,還聯合戶曹司琢磨起了農戰結合的法子——讓士兵在農閒時耕種,戰時拿起武器就能上戰場。
兵曹司的進展同樣喜人。張猛帶著人在狼山腳下開墾了千畝軍田,用繳獲的匈奴戰馬拉犁,秋收時竟收獲了兩千石糧食,足夠一個營吃半年。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們還在軍田裡試種了西域傳來的耐旱作物,長勢比中原的穀子還好。
“這作物叫‘苜蓿’,既能當糧草喂馬,人也能吃。”張猛在聯席會上展示著曬乾的苜蓿,“戶曹司的人說,種在沙地裡也能活,明年打算在邊境推廣,既能固沙,又能解決戰馬飼料問題。”
周恒立刻接話:“我已經讓斥候營探好了,從狼山到陰山有大片荒地適合種苜蓿,正好作為防禦的緩衝帶。”
李信補充:“戶曹司可以牽頭,讓歸附的部族參與種植,給他們種子和農具,收獲後按比例分成,一舉兩得。”
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製定出“軍田拓荒計劃”,從土地丈量到種子調配,再到兵力配合,全由邊郡自行統籌,連中樞派發的冬衣和軍餉都沒動——戶曹司用秋糧和商戶換了布匹,自己的鐵匠營打造了甲胄,完全實現了自給。
這種獨立性在一次突發情況中體現得淋漓儘致。關中傳來消息,劉邦中樞因與項羽戰事吃緊,原定撥付給邊郡的三萬石糧草要延遲三個月。消息傳來時,周恒正在製定冬季防禦計劃,張猛的兵曹司剛完成一次巡邏,李信的戶曹司正在分發冬糧,三人隻是短暫對視,便異口同聲道:“無妨。”
“我們的儲備夠支撐五個月。”李信翻開賬本,“實在不夠,軍田的苜蓿也能頂上。”
“巡邏頻次不變,防禦力度不減。”張猛語氣堅定,“就算中樞不發糧草,邊軍也能守住防線。”
周恒則讓人給中樞回了封文書,隻說“邊郡儲備充足,無需擔憂,望陛下專心對楚”,字裡行間沒有半分求助的意思。
天宇看著這封文書,忽然想起年初剛到邊郡時的混亂——那時連十石糧食的調撥都要往返請示三次,如今三萬石的缺口竟能輕描淡寫地消化。他提筆在文書後加了一句:“邊郡軍民同心,足以自守,願為陛下分憂。”
雪越下越大,覆蓋了城郭和田野。戶曹司的小吏在給百姓分發冬衣,兵曹司的士兵在加固城牆,參軍府的燈火下,周恒正修改著防禦圖上的標記。整個邊郡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每個部件都在按自己的節奏運轉,無需外力推動,也能穩穩向前。
喜歡秦末龍旗請大家收藏:()秦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