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隊為解決資金和材料供應問題而努力並取得一定進展時,一場新的風暴卻悄然襲來。何飛的論文發表以及團隊的“靈氣塗層”技術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學術界的質疑聲也隨之如潮水般湧來。
一位在空氣動力學領域頗具聲望的保守派學者——林教授,公開發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言辭犀利地從理論上對“靈氣塗層”的可行性提出了尖銳的反駁。林教授認為,“靈氣塗層”違背了某些經典的物理學定律,如空氣動力學中的連續性方程和伯努利原理等。他在文章中寫道:“所謂的‘靈氣塗層’,不過是打著科學幌子的偽科學。在現有的科學認知體係下,根本無法解釋這種塗層如何能夠以所謂的‘靈氣’來實現抗結冰的效果。這是對嚴謹科學的一種褻瀆,我們不能讓這種沒有科學依據的概念在學術界和工程界肆意傳播。”
這篇文章一經發表,就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千層浪。各大學術論壇和社交媒體上,關於“靈氣塗層”的討論瞬間炸開了鍋。一些原本就對“靈氣塗層”技術持懷疑態度的人,紛紛借此機會表達自己的不滿和質疑;而團隊的支持者們則感到十分憤怒和不解,他們堅信團隊的研究是有科學依據的,不應該受到這樣無端的指責。
團隊成員們在得知這一消息後,都感到十分震驚和憤怒。付華飛緊握著拳頭,眼中閃爍著怒火,說道:“這個林教授根本就沒有深入了解我們的研究,就妄下結論。我們的‘靈氣塗層’技術是經過無數次實驗驗證的,怎麼能說它是偽科學呢?”
趙建軍也皺著眉頭,嚴肅地說:“這次的情況和之前的媒體抹黑不同,對手是一位嚴謹的學者,我們必須用同樣嚴謹的科學態度來回應。否則,我們的研究成果可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周正國總工程師的決心
周正國總工程師得知此事後,立刻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深知,這次的學術質疑不僅僅關乎團隊的聲譽,更關乎整個“靈氣塗層”技術的未來發展。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團隊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
於是,周正國總工程師親自組織團隊召開會議。在會議上,他神情嚴肅地說道:“各位,這次的學術質疑是我們麵臨的一次重大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讓我們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廣泛認可的機會。我們不能退縮,必須正麵應對。我決定,組織一場公開的學術答辯會,讓我們用事實和數據來說話,向學術界證明我們的‘靈氣塗層’技術是經得起考驗的。”
團隊成員們聽了周正國總工程師的話,都深受鼓舞。他們紛紛表示,一定會全力以赴,準備好這次的學術答辯會。
數據整理的艱辛
為了在學術答辯會上能夠有力地回應林教授的質疑,團隊開始了緊張而艱苦的數據整理工作。
趙建軍帶領著科研團隊,一頭紮進了堆積如山的實驗數據中。他們需要從海量的數據中篩選出與“靈氣塗層”抗結冰效果、與經典物理學定律的關聯等相關的數據。每一個數據都需要經過反複的核對和驗證,確保其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整理數據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由於之前的實驗涉及到多個不同的工況和參數,數據的記錄和整理存在一定的混亂。有些數據的記錄不夠詳細,有些數據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夠清晰。趙建軍和團隊成員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梳理這些數據,建立起一個完整、清晰的數據體係。
有一次,團隊在整理一組關於“靈氣塗層”在低溫高濕度環境下的抗結冰數據時,發現數據之間存在一些異常的波動。這讓他們十分困惑,不知道是實驗過程中出現了誤差,還是數據記錄出現了問題。趙建軍帶領著團隊成員們,重新回顧了實驗的每一個環節,檢查了實驗設備的運行情況,對數據記錄進行了反複的核對。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他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所在——原來是實驗設備的一個傳感器出現了故障,導致了數據的異常波動。他們及時更換了傳感器,並重新進行了實驗,得到了準確的數據。
模型建立的挑戰
除了整理數據,團隊還需要建立一個能夠準確描述“靈氣塗層”工作原理的理論模型。這個模型需要能夠解釋“靈氣塗層”如何與空氣動力學中的各種現象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不違背經典物理學定律的前提下實現抗結冰的效果。
付華飛和趙建軍共同承擔起了這個艱巨的任務。他們結合自己的修行經驗和工程知識,開始了模型的建立工作。
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將“靈氣”這個抽象的概念引入到現有的物理學模型中。“靈氣”作為一種肉眼不可見的高能粒子流,其行為和特性與傳統的物質和能量有著很大的不同。在現有的物理學理論中,並沒有現成的模型可以直接應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付華飛和趙建軍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借鑒了量子力學、流體力學等多個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他們嘗試了多種不同的建模思路和方法,但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模型無法準確地描述“靈氣塗層”的實際工作情況;有時候,模型與經典物理學定律之間存在著衝突。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失敗,付華飛突然想到了一個新的思路——將“靈氣”假設為一種高維粒子流。在這個假設下,“靈氣”可以在高維空間中與空氣分子和冰層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實現抗結冰的效果。同時,這種假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與現有的物理學理論相兼容。
付華飛將這個想法告訴了趙建軍,趙建軍聽後眼前一亮。他們立刻開始按照這個新思路重新建立模型。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他們終於建立起了一個初步的理論模型。這個模型能夠較好地解釋“靈氣塗層”的工作原理,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與經典物理學定律相符合。
論據準備的全麵性
為了在學術答辯會上更有說服力,團隊還需要準備充分的論據。這些論據不僅要包括實驗數據和理論模型,還要包括相關的案例分析和對比研究。
何飛負責收集和整理與“靈氣塗層”相關的案例分析。他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資料,收集了許多類似的塗層技術在航空、能源等領域的應用案例。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和對比,他發現“靈氣塗層”在抗結冰效果、穩定性和成本等方麵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楊華則負責進行對比研究。他將“靈氣塗層”與傳統的抗結冰技術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分析了它們在原理、性能和應用範圍等方麵的差異。通過對比研究,他發現“靈氣塗層”具有更好的適應性和創新性,能夠在更複雜的工況下發揮作用。
在準備論據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還邀請了一些行業內的專家和學者進行指導。這些專家和學者對團隊的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提醒團隊,在準備論據時要注意數據的可靠性、模型的合理性和論證的邏輯性,確保每一個論據都能夠經得起推敲。
答辯會的緊張籌備
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準備,公開學術答辯會的日子終於臨近了。團隊成員們都感到既緊張又興奮,他們深知這次答辯會的重要性。
周正國總工程師組織團隊進行了多次模擬答辯。在模擬答辯中,他扮演林教授的角色,對團隊提出各種刁鑽的問題,考驗團隊成員的應變能力和答辯技巧。
每次模擬答辯結束後,周正國總工程師都會對團隊的表現進行點評和總結。他指出團隊在答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並提出改進的建議。例如,他提醒團隊成員在回答問題時要簡潔明了、邏輯清晰,不要繞圈子;要善於運用數據和案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增強說服力;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專業性,避免出現模糊和歧義的表述。
團隊成員們認真聽取了周正國總工程師的意見和建議,並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他們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答辯內容和技巧,力求在正式答辯會上能夠發揮出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