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暴留下的創傷在隨後的一周裡,以驚人的速度被撫平。得益於充足的預案和高效的團隊協作,清理、修複、重建工作同步推進,被延誤的工期被一點點追回,甚至比原計劃更快。那場幾乎摧毀一切的災難,反而像一次淬火,讓整個項目團隊變得更加凝聚和堅韌。
主體鋼結構如同巨獸的銀色骨架,在沙漠的藍天映襯下巍然矗立,開始進入更為精細和複雜的地上施工階段——參數化表皮的安裝準備。這是“星芒”設計中最具標誌性、也最具挑戰性的部分,那些模仿風蝕痕跡、充滿流動感的金屬和玻璃單元,需要在嚴苛的沙漠環境中實現毫米級的安裝精度。
林微光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中。她與埃米爾以及幕牆顧問團隊反複推敲安裝順序、節點設計、熱脹冷縮補償方案,對著全息模型進行無數次模擬。這不僅是技術實現,更是她設計理念能否完美落地的關鍵。
陸時硯自那日清晨離開後,便再未出現,也未有直接聯係。但周景明的定期通訊和韓崢愈加嚴密的安全布控,無不昭示著他那雙眼睛,始終在幕後注視著這裡的一切。項目追加的資金迅速到位,所需的特殊材料和設備也以最高優先級調配而來,沒有任何耽擱。
這種無聲的支持,比任何言語都更有力量。
這天下午,林微光正在臨時搭建的幕牆樣品測試區,與工人們一起調試第一塊正式安裝的複合單元。這塊單元集合了鏡麵、透光、以及參數化生成的微妙紋理,在夕陽下折射出變幻莫測的光彩。安裝過程極其繁瑣,需要多次微調才能達到理想的光影效果和結構契合度。
就在她專注於一個細微的角度調整時,周景明的內部消息傳來,內容卻與往常的公事公辦略有不同:
「林小姐,陸總吩咐,將一份資料轉交給您。並非項目文件,是您可能感興趣的,關於參數化設計與傳統手工藝結合的一些前沿案例研究,以及……一本您母校教授近期出版的建築評論集。已隨今日後勤補給送達,放在您辦公室。」
林微光愣住了。
參數化設計與傳統手工藝……這正是她目前正在攻堅的“星芒”表皮與部落文化元素融合的核心難題。而那本建築評論集,作者是她當年在a大極為敬重的一位老教授,以觀點犀利、關懷人文著稱。
這絕不是周景明會主動關注和挑選的東西。隻能是陸時硯的授意。
他不僅關注著項目的宏觀進度,甚至洞悉了她此刻麵臨的具體技術困境和個人精神需求?這份“不合規”的關懷,精準得讓她心驚,也讓她心底那片冰原,再次裂開一道難以忽視的縫隙。
她回到指揮部,果然在桌上看到了一個沒有任何標識的牛皮紙袋。裡麵是打印整齊的案例資料和那本嶄新的評論集。她翻開書,扉頁上是教授熟悉的簽名和一句贈言:「致微光:願你的設計,永遠保有觸摸土地的體溫。」
她的眼眶微微發熱。這本書,這句話,像是一道溫暖的泉水,注入她因連日操勞而有些乾涸的心田。
他怎麼會知道她敬重這位教授?又怎麼會拿到帶有親筆贈言的書?這些細節,遠超出了一個投資人對項目設計師的正常關注範圍。
她拿起內部通訊設備,手指在按鍵上停留許久,最終隻發出了一句:
「資料和書已收到,謝謝陸總。」
沒有多餘的情緒,保持著距離。
幾分鐘後,回複到來,依舊是周景明代轉,隻有兩個字:
「不謝。」
一如既往的冰冷簡潔。
但林微光卻仿佛能透過這兩個字,看到那個男人在發出指令時,或許微微緩和了一瞬的眉眼。
這份無聲的、精準的認可與關懷,比任何公開的褒獎都更讓她心緒難平。
然而,平靜之下,暗流從未停歇。
幾天後的一個傍晚,薩米爾匆匆找到林微光,眉頭緊鎖:“林,部落裡最近有些不太對勁。有幾個之前對項目很支持的年輕人,最近好像突然閒了下來,經常聚在一起,嘀嘀咕咕,還老是往工地邊緣跑,尤其是靠近太陽能電站選址的那片區域。”
林微光的心立刻提了起來。太陽能電站是項目與部落利益捆綁的關鍵,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議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