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光提出的“動態偏振加密”構想,像一道強光射入了核心小組持續數日的技術陰霾。這個想法太大膽,甚至帶著點離經叛道的意味,它沒有試圖去規避或修正“鏡廊”光學係統帶來的偏振態畸變,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將這種畸變本身轉化為加密算法的一部分。
最初的震驚過後,是激烈的討論和嚴謹的推演。
“這意味著,我們的編碼和解碼協議,必須是動態的、自適應的,與‘鏡廊’實時光路狀態深度綁定。”趙一諾興奮地在白板上寫下一連串複雜的公式,眼睛亮得驚人,“挑戰巨大!但這太酷了!這才是真正為‘星芒’量身定做的方案!”
陳錚則顯得異常謹慎,他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構建了多個風險模型來評估這個方案的潛在漏洞和失效概率。“理論上有可行性,但係統複雜度呈指數級增長。任何一個環節的微小誤差,都可能導致整個通道的崩潰。我們需要極其精密的實時校準和冗餘備份。”
埃米爾的任務是將這個抽象的概念與“鏡廊”的物理現實對接。他需要確保那些複雜的曲麵鏡組在作為加密濾鏡時,其狀態是可監測、可預測的,並且不會影響其核心的藝術功能。
林微光成了這個構想最堅定的扞衛者和協調者。她穿梭在趙一諾的天馬行空和陳錚的步步為營之間,將創新的火花與工程的嚴謹不斷融合、鍛造。她主持了一次又一次的模擬測試,分析著海量的數據,微調著方案的每一個細節。
壓力巨大,時間緊迫。陸時硯的歸期像懸在頭頂的倒計時。加密工作室內燈火通明,常常持續到深夜。咖啡消耗的速度快得驚人,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疲憊,但眼神卻燃燒著攻克難關的熾熱。
在陸時硯預定抵達日期的前三十六小時,最終的聯合模擬測試啟動。
這次測試,將在一個近乎百分百複現“鏡廊”真實光路環境的虛擬平台上進行,模擬從日常藝術光影模式,到接收到量子基地觸發信號後,瞬間切換至高速、高保密數據通道的全過程。
林微光站在主控屏前,陳錚、趙一諾、埃米爾分立在側,韓崢也破例在場,關注著可能涉及安保係統的任何異常。空氣仿佛凝固了,隻有服務器散熱風扇低沉的嗡鳴和數據流劃過屏幕的細微聲響。
“啟動模擬序列一,日常模式。”林微光下達指令。
屏幕上,“鏡廊”虛擬模型被瑰麗變幻的光影填充,美輪美奐,與設計預期完全一致。
“注入模擬乾擾信號,強度三級。”陳錚緊盯著可靠性監控數據。
光影微微波動,但藝術效果保持穩定,數據通道處於完全靜默隱匿狀態。
“模擬量子觸發信號。”林微光的聲音平穩,手心卻微微滲出汗。
刹那間!
屏幕上的虛擬“鏡廊”內部,一道肉眼無法察覺、但在傳感器視圖中清晰無比的“數據洪流”驟然出現!它並非沿著固定的路徑奔湧,而是如同擁有生命的靈蛇,巧妙地借助著不斷變幻的藝術光影作為掩護,沿著被實時計算的、最優化的偏振路徑高速傳輸!
整個過程流暢、隱蔽,與周圍的光影效果渾然一體。
“通道帶寬……穩定!”
“誤碼率……遠低於安全閾值!”
“模式切換延遲……在協議允許範圍內!”
“藝術光影效果……無任何可見擾動!”
一聲聲彙報傳來,每一聲都像重錘,敲打在眾人緊繃的神經上。
十分鐘的高強度模擬測試結束。
所有數據指標,全部飄綠。
成功了!